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作文;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文化自信。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多样的文化影响难以避免。语言作为文化的媒介,同时也是文化本身的一个要素,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是构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二)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积累语言资源,注重掌握字词发音、字形与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应将语言习得融入实际交流场景,引导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并遵循汉语言的表达规范。因此,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着重于语言的积累与规范,这正是语言运用素养得以建立的基石。(三)思维能力。相较于更高阶段的学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同时在综合运用上也表现出不足。他们擅长对语言素材进行刻板的记忆,并能对引起兴趣的事物产生直观的联想和想象。不过,由于他们的思考方式较为单一,且在有目的地整合运用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在对语言素材或语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或批判性评估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思维层面强调引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思考技巧,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需求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四)审美创造。小学生在美学认知上尚处于探索初期,主要受限于生活阅历。在小学阶段,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情感共鸣。通过语文课程这个主要载体,教师要带领学生剖析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让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元素(崇高、优雅、幽默、哀愁等),进而深入理解并欣赏这些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个人审美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作用
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组织语言、构建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从而有效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其次,写作也是一个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再次,作文教学是学生表达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载体,通过写作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这对他们的情感健康发展十分有益。最后,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如何写作,还能学习如何欣赏优秀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这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另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学生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要求,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关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开展作文教学。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和积累材料,丰富素材
要提高作文水平,离不开学生平时的积累,积累得多了就会胸有成竹,写作时就能妙笔生花。同学们可以在语文课以及其他学科学习中积累,也可以在课外的阅读中日积月累,从社会生活中了解人和事,捕捉鲜活、感人的细节,从细微处挖掘精神,以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写作文时就有了真人、真事可写,有真情可抒发了。与此同时,在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引路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跨越书斋的界限,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之中,去了解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与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深入思考,从而拓宽视野,丰富情感,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组织专题辩论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火花;举办主题演讲会,让学生在语言的磨砺中提升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改善学生写作思维
实再现写作“对象”,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为保证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展开写作、学习写作技巧、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和习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适时呈现所要描写的景、物、人以及写作对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写作思维,激活学生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我的心爱之物”主题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改变过往题目出示、要求讲解、案例引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心爱之物,将教学活动划分为多个模块:一是“谈”自己心爱的物品,明确掌握“心爱”的内涵特征,即心爱之物没有普通与贵贱,重要的是对自身有着十分特殊的内涵;二是“看”心爱之物,指出其特征;三是“想”心爱之物,思考自己与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这时学生所携带的心爱之物将会变成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物品;四是“写”心爱之物,结合心爱之物特征、有趣故事等,自主展开写作,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身想法。通常来讲,小学生表演欲望较强,将心爱之物带到班级中,其会自然而然介绍,从而在介绍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激活写作动机与兴趣。
(三)根据学生水平,对每个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
根据学生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复杂、深入的写作任务,挑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并借助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完成任务。这样的差异化指导,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根据学生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也有助于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的起点和发展速度各异,教师需要针对性地指导,助力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稳扎稳打,实现进步与提升。为此,教师可以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提高习作教学效果。以《生活万花筒》习作任务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每个阶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在语文习作中的全面发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刚接触写作的学生,可以布置简单的任务,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例如,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一个简单而熟悉的场景,如家庭、学校或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描写。在这个阶段,注重学生对基本事实的描述,鼓励他们使用简单的句式和生动的形容词,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建立语言表达方面的自信。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思考“生活万花筒”的内涵。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元素?”“你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加入一些细节描写,如感官体验、情感表达等,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此外,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和思维深度的培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为复杂的写作任务,如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但要求他们以指定文体进行表达,比如议论文或说明文等,通过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多样性,并使用更为成熟的语言、清晰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或实施一对一辅导,通过小组合作,促使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一对一辅导则可以更加精准地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提供指导,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辅导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开展情感体验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与认知,需要教师开展与情感体验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丰富情感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略读、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买图书的故事,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慈祥善良的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又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深刻了解父亲对孩子的深情关爱。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关于父爱或者母爱主题的作文训练,如让学生写一篇“我的妈妈”或“我的爸爸”主题小作文,字数不限,联系生活实际选取素材,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结束语
总之,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学习创新方法,有效利用资源,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设法帮助学生解决用词、造句和构思谋篇的困惑,让作文教学变得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渐消除小学生写作时的畏惧心理,让他们不再为作文而烦恼,进而提升作文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晓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话题作文有效开展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1(36):75-77.
[2]杨虹.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03):147-149.
[3]王美莲.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32):150-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