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实践
正文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和文化素养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场景、生动的故事场景、模拟的游戏场景等多种形式。这些情境能够将语言文字与直观的表象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建构。例如在学习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时,教师通过创设春天的自然情境(如播放春天的鸟鸣声、展示花朵盛开的图片等),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和知识,在这个情境中理解课文中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从而构建起对春天景色描写的知识体系。
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情境教学法注重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讲述感人的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创设相应的情感情境,能让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的知识缺乏兴趣。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动画演示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通过表演来展现故事内容。这种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以识字教学为例,在教“日”“月”“水”“火”等象形文字时,教师可以展示这些字所对应的实物图片,创设与这些字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这些字是如何从实物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这样的情境教学使学生对字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在阅读教学中,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通过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能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对文中描写山水特点的语句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情感的课文,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中的情感。在学习《妈妈的账单》时,教师创设家庭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惜之情。同时,在情境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角色扮演或讨论情境中,学生要运用语言来交流,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情境识字
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识、广告牌、商品包装等,从中寻找学过的字或新字。例如,在学校的走廊上贴上带有汉字的标语,在教室里设置识字角,摆放一些有汉字的卡片或实物。在教“超市”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超市里看到的场景和标识,同时学习相关的汉字。这种生活情境识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就在身边,提高识字的积极性。
游戏情境识字
利用游戏创设识字情境。如猜字谜游戏,教师出字谜“一家十一口(打一字)”(谜底是“吉”),让学生猜。还有识字卡片游戏,把汉字写在卡片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识字比赛,看哪个小组认识的字多、认得快。通过这些游戏情境,让识字变得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故事情境写字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编一些与汉字结构相关的故事。例如在教“人”字时,讲述两个人相互支撑就是“人”,让学生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和写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字,可以通过故事来帮助学生记住笔画顺序。如教“赢”字时,把这个字拆分成“亡、口、月、贝、凡”,然后编一个故事:一个人要想成功(赢),首先要有危机意识(亡),还要有口才(口),要珍惜时间(月),要有财富(贝),但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凡)。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写字教学不再枯燥,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字的写法。
(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在讲解课文之前,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呢?”这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从司马光的行为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多媒体情境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阅读情境。对于一些描写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类型的课文,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播放西沙群岛美丽的海底世界视频,展示五光十色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鱼群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阅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时,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些情境体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人文素养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它被毁灭后的残垣断壁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角色扮演情境
在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方法。在教《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通过表演对话和情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课文的情节发展。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情境
写作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来获取写作素材。创设观察情境,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四季景色、班级的一次活动等。在观察校园春天景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花朵的颜色、形状,树叶的新绿,鸟儿的活动等。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写作。这种观察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他们的写作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想象情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写作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想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例如,给出一个故事的开头“在一个神秘的森林里,住着一只会说话的小精灵……”,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奇幻的图片,如宇宙星空、魔法城堡等,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想象写作。在想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能够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
情境作文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写作。比如,创设一个“假如我是校长”的情境,让学生站在校长的角度思考学校的管理、发展等问题,并写下来。或者创设一个“运动会现场”的情境,让学生描写运动会的热闹场面、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等。情境作文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写作方向和情境体验,提高写作质量。
五、情境教学法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与要求
(一)情境创设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情境的趣味性、真实性、启发性等因素。例如在为低年级学生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多采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情境可以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同时,教师要确保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偏离教学重点。
(二)引导者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思考问题。当学生在情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在角色扮演情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角色、表现角色;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讨论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启发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
(三)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小组角色扮演后,先让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和互评,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还能促进情感共鸣、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并积极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丰富、高效的语文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六、情境教学法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一)情境创设不当问题
情境过于复杂或简单
如果情境过于复杂,学生可能会在情境中迷失方向,无法聚焦于教学内容;如果情境过于简单,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应对措施是教师在创设情境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情境的难度。可以在创设情境后,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和调整,确保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
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导致情境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使情境的创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情境创设后,要认真检查情境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管理问题
在情境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中,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教师要提前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要求,在情境教学开始前向学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提醒和纠正违反规则的现象。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参与情境教学。
(三)时间把控问题
情境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教学时间过长或过短。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进度,时间过短则学生无法充分体验情境。教师要在教学设计阶段合理安排每个情境环节的时间,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如果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用或有剩余时间,要灵活调整,比如可以适当精简一些环节或者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
七、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通过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的具体应用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注意情境创设、课堂管理和时间把控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实践,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2]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王文静.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