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与“四有”好老师的关系——以基础数学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雨喆i,* 石桂其i, 张国平i

(i. 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摘要

众所周知,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的内容的重要思想,本文以基础数学为例,讨论了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四有”好老师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高校数学系的“四有”好老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助于高校进行“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

“双一流”,“四有”好老师,二十大,学科评价体系

正文


中图分类号: G650

 

1.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与高校学科评价体系

20179月,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通知[1],正式确立了我国“双一流”高校(即“世界一流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双一流”高校的主要目的在于保留并进一步强化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同时,让我国高校迈向世界,成为能被全球认可的“世界一流高校”或具有“世界一流学科”办学能力的高校。高校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是及其有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举措[2, 3]

文章的这一部分,我们以基础数学为例子,分析“世界一流”的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学科评价体系的关系。

1.1 数学学科的性质.

基础数学也叫纯粹数学,它是一门古老而特殊的学科,国际上划定基础数学是一门以基础逻辑、代数与数论、几何、以及分析等纯理论为主,并以上述研究方向与其它学科的理论交叉为辅作为研究方向的纯理论学科。数、形以及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基础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且基础数学并不考虑上述研究对象的研究是否会有实际产出与实际应用。相反,只对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进行研究是基础数学的宗旨之一。

对一个国家的数学强弱常常以基础数学(尤其是代数、几何、拓扑、以及数论)的强弱进行反映。因此,结合国际上对数学学科的普遍认识,一个高校想要把数学学科建设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学科,发展纯数学及其基础理论则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发展需要,许多高校对于学科评价的体系主要是将是一门学科的发展与社会产出与经济效益进行捆绑,并且对于高校教师的执教也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引入教学内容。该要求较难适用于理论学科(如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甚至许多文学类学科、艺术类学科等,这似乎又与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学学科相悖。于是,上述要求自然地成为了从事相关教学的高校教师的难题。

1.2 高校教师如何统筹国内外评价标准的矛盾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领导人就指出我们应该根据自身国情的特殊性来正视我们遇到的问题。“双一流”高校的建设目的是为了让我国部分高校迈向世界,同时强化我国高校以及学科自身的特色。近二十年以来,我国高速发展,事物的快速发展总是伴随着若干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处于且将长期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仍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由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4],所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大力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头号任务。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需要以国家的教育、科学、经济、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高速发展伴随着我们对学科的发展要求是最好能快速地产生国防、经济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效益。由此,自然产生了“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时国内外评价体系的矛盾性。高校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当正视这种矛盾性,在这一组矛盾中找到其中的统一性,并从统一性出发,完成学科评估时的教学任务。

以基础数学中的代数学课程为例。我们知道,代数学中是一门高度逻辑化、抽象化的纯理论学科,其建立之初是为了解决一些古典的代数问题(例如一元多项式的求解)。随后代数发展出了更为深刻的理论,且大部分理论都没有投入实际应用,而这一部分研究内容与几何、拓扑等纯数学理论形成了国际数学的主流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代数学的前身则是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理论,它们有着共同的数学观点,甚至现代数学中有不少问题都是来源于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理论。而后者在应用学科中已经大放异彩,通过实际的应用与算例来引出我们学习代数的目的,这是非常符合我国自身发展需要以及我国的学科评价体系的。同时,在学习代数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深刻思考、发现并解决更深层次的纯理论问题,慢慢地迈入现代代数学的研究领域,提出新观点,活用旧方法,发掘新问题,解决老问题,循序渐进地与国际接轨。

2.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下的四有好老师

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指的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为了勉励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概念[5]。“四有”好老师的概念浅显,但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做一个合格的“四有”好老师,从个人而言,是教师自身的职责所在;对一个教师团队而言,能建设一个优秀、团结、积极、向上的教学团队;对国家而言,能够为下一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领下一代人走向有信念、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的人。从建设“双一流”高校这一角度来看,“四有”好老师对于高校的发展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 7, 8, 9, 10]

文章的这一部分,本文将以“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为例,分析如何才能做好一位“四有”好老师。

2.1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基本要求

2.1.1 有理想信念。文献[11]认为,有理想信念在“四有”好老师中占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而是结合了我们自身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在夯实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加强个人的思想教育,并坚定不移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对此,文献[12]进一步补充到,教师应当拥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才,该文献还进一步认为这是教师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前提。

2.1.2 有道德情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其教态、措辞、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基础数学课程的特殊性,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不使用或者少用幻灯片,而是将基础数学中涉及的逻辑推演和数学思想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同时在某些比较特殊的章节或者问题的讲解,教师会要求学生站上讲台展示其对问题的理解和推演方式。由于课堂上教师将通过大量板书来授课,教师在讲台上的踱步、姿态、书写习惯等行为很大程度上又会影响听课对学生,此时很容易发现站上讲台的学生也会存在着与教师相同的习惯,这其中甚至会包括一些教师个人所特有的不良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人之言行始于其之德操。

2.1.3 有扎实学识。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虽然已成年,但是他们是从高中生活迈步进入大学生活的仍然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其思想和行为依然单纯。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不能流于表面,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着深厚的基本功,渊博的学识,以及广阔的视野。以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课程为例,其作为数学系中比较枯燥的学科,在讲解线性方程组时,除了给学生梳理相应的知识点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下去查阅线性方程组的应用(例如线性密码),并将这些应用与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的教学相融合。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对课本的知识了如指掌,还要对课外的知识涉猎广泛。

2.1.4 有仁爱之心。教师应当关心并爱护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教师有保护学生安全的义务,为学生无私奉献。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的生活学习遇到困难并需要帮助时,教师有义务给予正确且适当的帮助。因此,文献[12]认为,仁爱之心是“四有”好老师的必备品格,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仁爱之心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并不断自我反思习得;教师应该始终持有仁爱之心,将其贯穿在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中,并持续影响学生。

2.2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下的“四有”好老师

建设高校数学系“四有”好老师团队有助于高校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基础数学是单纯的逻辑演绎,因此它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纯粹的,这使得大部分基础数学的教师在学生时代学习基础数学时,产生了“职业性的心灵纯粹”。部分基础数学教师和研究者都会习惯性地将很多现实问题归结为“无感情的逻辑演绎”,然后根据演绎的结果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有时候甚至会选择与“四有”好老师相悖的行为。在研究纯理论的教师和年轻学者之中,这种行为因为不是个人特有的,因此,放大到一个高校数学系的教学团队或者科研团队的场合,往往一个团队会有数人有着“利己”行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科研产出而忽视教学和对研究生的指导,最终出现师生之间离心离德,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校教学或者不愿意留校科研的情况。这自然地对高等学府建立“世界一流”数学学科造成障碍。即便有些学生因为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强行留在了就读高校,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依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双一流”学科的建设。

2. 结语

国际上对数学学科的评价指标虽然以科研成果为主,它看上去与我国学科评价相矛盾,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统一性。高校教师应当从统一性出发尽可能一举两得,即,为学校“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又兼顾了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同时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见1.2节)。此外,教学与科研其实是不矛盾的,二者兼顾虽然会减缓自己的科研产出,但是培养出优秀的科研/教学人才也能为今后自己的科研道路增添合作者。换言之,“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建设也离不开高校教师的教学(见2.2节)。由此可见,高校数学系“四有”好老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助于“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EB/OL]. 2017-09-21, 教研函〔2017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2.  曲硕石, 李悦平, 高云: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经验的困境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 2023, 06:9-19.

3.  李佳: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探究[J]. 山西青年, 2023, 16:145-147.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2, 30: 4-27.

5.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8: 4-7.

6.  冉辉, 张钱, 禹真, 陈伟华, 刘克彬: 新时代地方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求[J].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25(5): 18-24.

7.  徐玮: 教师发展:“四有”好老师在大学的实践困境与践行路径[J]. 公关世界, 2024, 22: 142-144.

8.  燕紫非: “四有”好老师视域下高师院校青马学员培养的实践探索[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 43(9): 6-9.

9.  高家尧, 王玲玲: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发展的动力生成与培育之道——以“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 18: 44-46.

10.  北京师范大学: “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新篇章[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 04: 113.

11.  张剑: 教师工作价值理论的重大创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6: 3-7, 71.

12. 单朝锐, 范曾丽: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师范生教育中“四有”好老师标准的落实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 (19): 169-172.

 

 

本文由贵州省科技厅科学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4]YiBan066),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贵大人基合字(2022) 53号,(2022) 65号,(2023)16) ,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申请号703217243301) 资助。

 

作者简介:刘雨喆 1992316日 男 贵州遵义 土家族 博士 讲师 贵州大学 研究方向: 代数表示论与同调代数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