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评价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梦

江苏省南京市长城小学

摘要

在“双减”背景下,课堂评价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化“教”为“引”。只有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同时为大家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上学习压力,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教学与评价密不可分,评价越真实、越多元、越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越了解自己。如果老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可以在教学当中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当中,老师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将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正文


一、原因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课堂中评价存在的困惑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定的评价目标与实际评价时关注的维度不一致,二是评价目标存在水平层级预设缺失的情况。这两点原因导致了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评价,无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关键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同时也限制了教师评价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促学”

(一)评价语要有激励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给予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困难生表现不理想时如何及时送上激励语,这就需要老师有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需要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

如某教师在教学《夏天》一课时,请学生朗读蜻蜓报信的一段话,学生读得很慢,教师幽默地说:“你是急话慢说呢。”这短短的几个字既巧妙地以幽默的语言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其他同学也深受启发,纷纷读出了蜻蜓急切、快速的语气。这样的评价真正强化了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了成就动机,激发了学习积极主动性,不但使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使评价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评价语要导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三)评价语要有针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恰如其分的知道与描述,并不隐藏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该肯定的部分就要肯定,学生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分析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敬,让学生真正信服 

比如,师:你觉得自己在朗读中做到了什么?生:我觉得自己读得很通顺。师:看来你把生字都认熟了。生:我会读生词幽雅、朦胧、狐狸”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  

在这里,老师摒弃了一贯的评价:“嗯,很好”“嘿嘿,你真棒!”之类的模糊不清的评价语,评价不是千人一面,很有针对性。

(四)评价语要有层次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层次性首先表现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身上。学生使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想法、对问题的见解,每个学生都千差万别,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采取分层评价的方法评价,老师与此同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进行评价,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是:“嗯、读得很流利!”这句评价对一些自己读书都是结结巴巴的学生来说是做高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生来说,这样的评价语对于他来说不能满足了,他的目标是要得到更高的评价。如果每个学生都滞留在这样的评价中,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层次性还表现在“升温”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言如白开水一杯,即使老师表扬了学生了,学生也家呢的正常,因为知道,不管怎么说,老师都会送上一句真棒,真好,真了不起”之类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注意评价用语的“升温”。例如教学《七律 长征》时,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并送上一句“你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正确,看来你预习得很不错”,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等到课堂教学逐渐进入高潮,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时,教师的激励语也臻于“高温”,一句“难懂词语也都读的流畅,咱们来点掌声!”使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也趋于“高温”。紧接着再指导朗读,读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气势,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这样一说,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推上了顶峰,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读,教师时而点头微笑,时而啧啧称赞“你真有勇气;你读的有进步了;你战胜了自己”。课堂气氛在教师营造的赏识氛围中,不断推向高潮,走向和谐。

(五)评价语要有真情 

古人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真心实意,对教学负责,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教书育人这个工作本来就要以来打动人,这不光要在语言感人,语气更要亲切,与此同时在语调、语速等方面都有讲究,都能透出教师真实的心语。教师对学生应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鞭策优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更得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

三、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策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全面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交际、表达、语言阅读、书写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多一点新意,少一点单一,坚持多元化评价。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将评价变成所有的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实现独立个体价值。如在教学《丁香结》一课,一位同学读完课文后,我并没有首先发表意见,而是笑眯眯地问他:“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有几个词语读错了,再就是读得没有感情。”我又问其他同学:“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一只只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举起来:“我觉得他已经读得很好了,我要向他学习”、“他读的语速再慢一点,轻柔一点,会更有感情”。在学生一次次的自评和互评中,发言的学生收获知识,评价的学生认识不足。每个学生学习的劲头都是可观的

教师就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到自己究竟”在何处,“好”在何方,激发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多一点真心,少一点批判,倡导鼓励性评价。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尽可能多一些肯定和赞美,少一些打击和批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花之歌》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回答正确,但由于胆小,声音很轻。我没有指责她,而是微笑着对她说:“你说得真好,但这么好的回答只有我们两人听见多可惜呀!你能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吗?”她马上自信地点点头,这一次的回答声音洪亮,用词确切,完全没了刚才的紧张、胆怯。

(三)多一点期待,少一点打压,注重延时性评价。 

延时性评价是一种是一种期待和信任,是一种点拨和启发,不但会缓解尴尬的场面,而且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一位同学情 不自禁地说:“现在我家的柳树正在开花呢。” 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立即作出评价,而是用赞赏的目光鼓励这位学生继续说下去。他振振有词地说:“春风把我家柳树上的柳絮吹得满地都是,这些柳絮不就是柳树开的花吗?”他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 

(四)多一点合作,少一点独立,倡导民主化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意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品质并尊重。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要以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交流。不过,并不是要放任不管或者人云亦云,而是要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语文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植根于我们的生命中,语文评价的落实,能实现语文的生命回归。双减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琼. 中学教师循证式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2022.
2]郑东辉. 试论课堂评价与教学的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2).
3]肖雅娜.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D]. 青岛大学,2022.

4] 李茗.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线上课堂教学反思与实践探索[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5):43-44. 

5]杨艳玲.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J]. 空中美语,2022(5):103-1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