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探“秘”,寻找情绪转换器——“双减”视域下校家共促幼小心理衔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校家共促;幼小心理衔接
正文
幼小心理衔接的实质就是促进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小学心理教育的融合。幼儿成长期的关键转折点就处于幼儿园向小学教育的自然过渡。落实幼小心理衔接教育工作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这是依据学生心理和学校的发展特色设计的。“幼小心理衔接”话题并不陌生,其中涉及到的心理内容也在不断创新。2021年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尤其强调幼小心理衔接工作的双向衔接。幼儿园对于“幼小心理衔接”中孩童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关注较多,从低段老师的角度去总结“幼小心理衔接”的相关内容是稀少的,这次探究将对“幼小心理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提出了促进幼小心理衔接的策略,让“幼小心理衔接”这项工作在小学有序开展。让儿童顺利适应“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生活,使得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大放异彩,从而获得更大的心理韧性。[1]
一、幼小心理衔接的重要性
双减,首先是对小学生作业量的减轻,其次是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双减”目标第一步,就是让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既要减少课堂业负担,又要让他们学习到应学知识,养成应该有的好习惯,减轻孩童心理压力。幼小心理衔接是发展该流程当中的核心。在“双减”背景下的发挥家庭和小学的双重作用,让儿童在心理方面做好准备。
(一)环境心理准备
皮亚杰(Piajer)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一年级的学生正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的过渡发展阶段。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和父母,在儿童面临着陌生的环境和关系的情况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和协助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变化。使儿童能够快速适应全新的环境中,逐渐消除分离感,与身边人建立更加密切的心理联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就为幼儿的情感智能发展开辟了全新视野。教师应当时刻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成就感。这些都能让儿童在上小学时顺利地调试其内心,并迅速地适应。
(二)生活习惯心理准备
德国哈克曾表示处于幼小心理衔接过渡时期的幼儿会同时受到学习方法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一年级的课堂,老师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计划地引导不同的学科学习。因此低段教师对该阶段的儿童行为方面要求内容较多。不论是日常教学表现还是课堂纪律等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标准。一系列的班级常规内容使孩童的心理不能完全适应陌生的环境,导致其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甚至“惧怕”上学的心理,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从生活习惯上协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使孩童从幼儿园的生活向小学的生活过渡更加平稳。
二、“双减”政策下幼小心理衔接呈现的问题
(一)父母重视知识忽略能力的现象严重
“零起点”教学怎样施行,是双减后幼小衔接家长的普遍关注问题。孩子的学习储备问题常常引起家长的心理焦虑。他们心理忧虑的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孩子能不能快速很好的接受全新的知识内容,因此会认为幼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知识的预习或者集中于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儿童最该重视的心理素质、习惯培养,导致儿童入学后突然转变的学习模式产生恐惧的心理。
(二)校家共育的错位导致幼小无法科学的心理衔接
幼小心理衔接理念已获得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同,尤其是校家共育,形成合力模式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但就幼小心理衔接内容而言,相关主体的认知却不尽相同。过早过度的运动锻炼、书写练习、语言表达等训练,一定程度上使部分承受着本阶段不该承受的心理压力,孩子入学后暴露出抵触上学,身心疲惫等问题。“简单的心理衔接”未能给予幼儿较强的向往感和内在驱动力,危害到孩子对未来的美丽憧憬。
三、家校共促幼小心理衔接“双减”视域下的策略
亲人与伙伴构成孩童走向社会的两大核心平台。因此,选择从校园经历和父母职责的双重角度出发,期望借助家校协同的力量促进孩子迅速地融入同学之中,并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
(一)指导家长转变思想,构建良好共育合力
案例: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舒宝是个看起来很文静很可爱的小女生,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看上去炯炯有神。这个小女生太可爱的,根本不需要我操心,可是仅仅过了两天,一切竟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第三天开始,舒宝非常爱哭,每天早上总是哭着不愿意进入班级,必须要妈妈抱进来。而且,她十分依恋自己的一件洋娃娃,无时无刻都要抱着,就连吃饭、做课间操的时候都必须拿在手里。不然,情绪难以控制。
开学已经好几周了,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学会独立,适应了新环境。可是她还是每天都要紧紧拿着自己的洋娃娃来学校。同时,现在的舒宝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总是哭着要幼儿园的好朋友,语文课畏畏缩缩,从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体育课上,其他同学玩得不亦乐乎,唯独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操场的木椅上,看着别人玩。
关于舒宝的状况,我定期与她母亲保持沟通,并实时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减轻家长们的忧虑。同时,我也建议舒宝的母亲积极营造环境促使孩子参与陌生人的集体活动,例如在节假日或晚餐后带孩子去社区、公园或亲戚朋友家走动,为孩子增加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我还鼓励孩子主动问候他人,培养孩子积极与人沟通的技能。不再唯“知识论”和“分数论”
悟道:“双减”政策落地,很多人认为拼爹妈时代的到来。实际上,孩子们在心理上健康成熟并不取决于父母的文凭和经济实力,反而取决于家庭教养的正确观念、修养、质量以及保持和促进亲子间关系的技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面对家长幼小心理衔接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埋念,促进校家共育主体保持统一的心理教育价值观念,共同服务幼儿心理成长进步。“双减”实行后,家长应做出怎样的回应呢?在本质上,政策想要发挥了家长这一角色的真正职责。父母应作为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旁观或监视的角色。仅当家校携手协作,共同致力于幼儿与小学生的心理过渡,才能取得卓越的育人成果。从比较的角度看,家庭教育拥有其独特的天赋,它的“一对一”或“少对一”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实施因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案,有效推动儿童个性化的成长进程。
1.更新心理教育理论
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心理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儿童整体发展,而非盯分数。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的心理交流,形成一个和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愿意倾听家长的教导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家长发挥示范作用,为孩子树立标杆榜样,引领儿童心理健康积极成长。
2.坚持亲子心理阅读
阅读不但丰富知识,更能拓宽眼界,增强心理韧性,现在的考试对孩子的阅读要求极高,倾向于学科素养的考察,阅读能促思考。和孩子进行亲子心理书籍阅读,共读一本书,演绎书中的角色,开展家庭阅读沙龙,复述故事,共画共创阅读思维导图和阅读小报,体悟故事带给孩童的心灵震撼。
3.坚持亲子体育锻炼
家长要激励孩子参与运动锻炼,从而实现孩子身心健康发育的目的。如跑步、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等,不仅可以使亲子关系和谐,对幼儿的体能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拉近亲子之间心灵距离。进而培养其坚持科学锻炼习惯,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家庭共度的时光增多了,趁此机会教导孩子如何整理自己的居住空间和学习角落,包括如何摆放各类物品、使用洗衣机、保持浴室清洁的窍门,以及如何巧妙布置自己的卧室。此外,还能指导他们烹制喜欢的美味佳肴,维修出现故障的家用时钟和正确操作空气净化器。在这种共同劳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能学会如何照顾宠物和打理植物。这种家庭中的实践教学使得孩子们养成了工作的意识,掌握了处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并培养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手巧而心灵!为升入小学值日劳动打下基础,从而避免因为劳动而对小学产生惧怕心理。
(二)优化教学程序,培养儿童各种心理能力。
案例中的舒宝其实是内心非常渴望友谊的,可是由于经常哭闹,所以其他孩子们没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因此,有计划地创造更多互动机遇,故意将位子安排让她挨着性格开朗、喜好交际的吴同学,借此让这些充满活力的孩子与她同玩同乐,为她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我亦鼓励她参与小伙伴的玩耍与对话,让其他孩子主动邀她游戏,逐步引导她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他们的互动和娱乐中。此外,推动班上一些热情的孩子更多地邀请她一同嬉戏,当她提出需求时,也会让他们集体帮助完成。这样,她不仅找到了她所喜爱的朋友,还渐渐地融入了集体生活,在与伙伴们的愉快相处中感受快乐,对学校的归属感也因此增强。
自省:“双减”实施后,儿童有了很多自己支配的时间,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思考在日常相处中渗透同理心。将课后时间与家长安排达成共识,有效规划促进孩童未来更好地心理发展。
1.培养儿童抗压心理韧性
“双减”背景下,儿童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角色的改变。幼儿园孩子是被照顾的身份,他们的饮食起居有专人负责。教员具有相当于看护人的资质,在孩子步入小学学习阶段,他们将从被看护对象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唯有掌握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独立处理日常事务的技巧及个人自理的能力,孩子们才能更加出色地照料自身并实现自我服务。[3]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家长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要事事代劳,有意识的布置任务,失败了鼓励再次尝试,有意识的培养其心理耐挫力。
2.培养儿童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指的是共鸣他人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小朋友目睹挚友悲伤落泪时,出于关心也会感到不快乐;见到他人受伤,也会不由自主地体会到那份悲痛。共情能力体现了小朋友在精神层面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个性健全者所必备的德行。在进行户外活动中,如果小朋友不慎跌倒或撞到,老师和父母需迅速前往查看孩子的健康状况,并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有痛楚,通过这样的关爱行为向其他小朋友发出一个“示范”,让他们认可大人的做法,并在未来遇到相似状况时效仿老师和父母。另外,如积极捡起他人不慎掉落的物品协助对方、为同龄小伙伴的出色展现喝彩、看到父母容光焕发时主动提供慰藉等行为都是小朋友展现出共情能力的例子,这些正向行为应当得到老师和父母的确认与鼓励。
3.培养儿童合作社交自信能力
坚定的自我信念对于孩子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稳健扮演着至关紧要的角色,从他们年幼时起就着手塑造这种心理素质——有信心面对自身的能力,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健全以及集体素养的提升都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美国思想家艾默森曾经指出:“自信乃是通往成功的首要钥匙。”针对那些自信不足、轻易退缩的小孩,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助力小孩发现自身优点,确信自我潜能,并为孩子营造把握成功的时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领会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小学阶段教育着重培养孩童的独立学习与协同学习能力,同时强调对学生关键素质的塑造。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创设情景、多设计合作性任务,协助让儿童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完成。[4]通过口语交际教会儿童正确的社交语言,流畅的沟通方式,良好的行为举止。在合作学习中展现自我,不断增强社交能力,为确保儿童顺利适应新的小学学习形式打下心理基础。
从幼儿园生活步入小学生活,这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如果教师能够对孩子们进行心灵探“秘”,寻找情绪转换器,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用爱心、智慧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心灵陪伴,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有可能改变孩子,让孩子快乐阳光地享受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6):12-16,21.
[2]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导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34-36
[3]刘丽英,陈寒.“幼小衔接”背景下做好幼儿入学准备的实践探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12):
[4]张存芳,刘武.幼儿园幼小衔接 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式分析[J].科技资讯,2020(28):130-13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