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字文化 开放识字课堂——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教学例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贾敏

(江苏省南京市长城小学)

摘要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那么识字教学就是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只有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构架等方面进行教学,将之融入课堂,才能真正内化,达到识字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展开教学:探究汉字之根,在具体情境中识字;把握汉字之理,在科学字理中识字;扩展汉字之链,在语言文化中识字。


关键词

汉字文化 识字教学 字源 字理

正文


汉字犹如一块块石头,垒砌的是中华人民几千年的精神家园。郭沫若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的确,不识汉字,何谈中华文化的传承?这间接表明了识字教学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一线教师,不管是校内校外的听课中,总能见到将汉字形与义割裂开的教学现场,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死记硬背地记住这个字,能够正确写出对应汉字即可过关。比如,教学“拿”字,编这样的小口诀:人有一口手里“拿”,将字无意义拆解,识字教学成为了机械无味的东西。在《汉字王国》一书中,瑞典汉学家林西莉说道:“我惊奇地发现,即使是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让汉字文化陷入如此窘境。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那么识字教学就是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只有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构架等方面进行教学,将之融入课堂,才能真正内化,达到识字教学的最高境界,为学生未来的语文文化学习和探究夯实基础。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对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的巧用提供一下几点参考:

一、探究汉字之根,在具体情境中识字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的儿童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动作图示符号化等特点。由此,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识字教学也需要在尊重他们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展开。

笔者所执教的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感知事物感性大于理性,因此具体情境的创设在低年段开展识字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识字的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秀”字在《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给的注释是: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以下即是笔者执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中的生字“秀”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看这个“秀”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想和大家分享的呢?

生:“秀”字是有“禾”和“乃”组成的。

师:你用的是加一加的办法,同学们瞧,这就是“秀”字的篆文写法(出示图1),结合图片再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图1 篆文“秀”)

生:最上面是一株禾苗的样子!

师:没错,再看下面,在古代,“乃”又有“奶”的意思,代表了有营养的东西。开动脑筋,一株禾苗在丰富营养的滋润下,会变得怎么样?

生:会长得很茂盛,会渐渐成熟。

师:没有营养的禾苗又会怎么样呢?你们现在再来猜一猜“秀”的意思是什么?

生:表示植物长势很好,很突出!

师:就是这个意思!庄稼扬花抽穗就是秀,现在还引申出“漂亮的、出众的”等意思,反之就是——秃(幻灯片出示),庄稼不结穗,一片土地寸草不生则为秃。

“秀”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巧用古文字,创设庄稼地里成长着的禾苗这一情境,扣住“秀”的本义和引申义,还拓展学习“秃”字与“秀”形成对比,理解“秀”字,帮助学生深切课文中形容黄山风景的“秀丽”一词。到此,学生再通过反复朗读,对“秀”字的字义理解和情感态度都有了深刻的印象。

不同于低年段的学生,到了中高年段,学生的思维逐步开始朝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对于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可以利用字源识字法,以字词的原义解释词语,感受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古人造字的有趣之处,领略中华汉字文明的智慧与伟大。例如,“平心而论”一词,学生特别容易写成“凭心而论”,理由是凭借着自己的心来讨论,而这恰恰就是没有理解这个词语的表现,“平心而论”出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平”表示平舒,一开始是形容语调的平缓,后引申为平静,心平气和,所以“平心而论”的意思是平心静气地给予公正评价,“平”不偏颇,不偏爱,如果写成“凭”,不但不对,而且背道而驰了。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就可以轻而易举改正错误。这样的汉字学习有根有源,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趣味,还见证汉字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

二、把握汉字之理,在科学字理中识字

(一)按部首归类

张素丽说:“利用部首,可以建立起汉字表意性的知识系统,研究分析部首,揭秘部首所蕴含的汉字文化,对小学生建立汉字形义关系,建立大多数汉字的意义类属,推知汉字所携带的汉字文化起到积极作用。”笔者在执教《黄山奇石》的“陡峭”一词时,是这样教学的:

师:通过观察“陡峭”两个字的偏旁,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陡”是左耳朵,代表和山地有关系。

师:你说的没错,这代表了和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比如还有险、陵、阴、阳等。再看另一个字,就更一目了然了,“峭”正是山字旁,现在可以肯定这个词语和什么有关了呢?

生齐答:山地。

师:山字旁的字本课中还出现了“峰、岩”,它们都和山有关。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关注到“陡峭”一词的两个偏旁部首,从部首探究汉字本义,识字教学中适时贯穿部首教学。在逐步的学习积累中,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部编版教材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同偏旁部首的字,并将其归类,见到王字旁的字,就知道与玉石有关;见到日字旁就想到“晴、暗、晒、晖”等与太阳有关的字,掌握识字方法,明白部首对于字义理解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从学习某一个字最终到达学一类字的目标。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操场上》为例,课文举例的六项运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提手旁的“打球、拔河、拍皮球”,第二类为足字旁的“跳高、跑步、踢毽子”。再如同册书《动物儿歌》为例,其中出现的动物均为带有虫字旁的昆虫,如“蜻蜓、蝴蝶、蚂蚁”等。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这些汉字的构字特点,以及形声字表形表音的规律,在这一基础上,牢牢识记并掌握。

(二)形近字区分

中国灿烂文化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汉字,这些汉字笔画有限、部首有限,因此在汉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而这些字却给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带来困难。在形近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再归类的基础上,分析部首,追溯字源,比较汉字之间的区别,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形近字的不同。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就格外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低年段的教材中凸显。比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将“清、晴、青、睛、情”几个形近字放在一起编成儿歌,通过偏旁和字义进行对比区分。再如,同册《语文园地五》中将“饱、泡、跑、抱、袍、炮”放在一起也是同理。

三、扩展汉字之链,在语言文化中识字

(一)文人之链

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语文课堂的载体,除了教授字的内涵,还可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风骨,可以与学生交流历史文人的故事,感受文人墨客的气质风流,展现语文独特的魅力。

笔者在执教《黄山奇石》中的生字“趣”时,首先从部首上走字旁理解,这个字与行走走路有关,紧接着浅谈古代战争文化,告诉“取”是割下敌人的耳朵表示战功,将“走”和“取”放在一起,最开始的意思是追击战败的敌军,取得战争更大的胜利,渐渐演变之后,引申为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想要靠近。而古代文人志趣高雅,各有各的风流,“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钟子期以琴为趣;“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以自然为趣。“趣”的内容还有很多,也趣味十足,以此进行识字教学,识的是汉字,识的是格趣。

(二)文学之链

识一个汉字可以成为识一篇文学作品,识字教学不应拘泥于单个字的学习。有调查显示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更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语文课上,有识字认字,有墨韵佳篇,有书声琅琅。笔者在教学本课生字“闻”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师:同学们猜一猜“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闻一闻,闻味道。

师:你说的就是它有“嗅”的意思,这没错。请同学们再观察这个字的结构,谈谈还会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呢?

生:就是门里面一个耳朵,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闻”可能有听的意思。

师:你可真厉害!说得很好,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句里有没有出现“闻”字的?

生:有!“处处闻啼鸟”!(其他学生此时也想到了,全班齐背《春晓》)

师:比如白居易的《遗爱寺》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再齐背《遗爱寺》)

师:那么“中外闻名”的意思就好理解了,哪位同学能谈谈你的理解?

……

这个字的教学结合生活经验,结合构字特点,最后利用古诗词来巩固,既是加深学生对“闻”字的记忆,也是为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链接。当然,如果想要在识字教学中,达到及时扩展文学作品的链接的要求,就需要教师们平日大量的阅读,丰富的积累。言传身教,久而久之,也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乐于阅读的正能量。

(三)文化之链

中华文化之所以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在于它独特且自成体系。中国汉字中有许许多多看似简单,但细细体会又别有趣味的存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时,认为这个字容易写,且通过部首等方式好识记,就匆匆掠过,蜻蜓点水般一句带过。笔者在备课《黄山奇石》的生字“仙”字时,就引申出这个“简单”的字背后的中华文化,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瞧(出示“仙”字),这个字可不简单呐!

生: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一个单人旁加一个“山”字嘛!

师:“加一加”当然简单,这谁都知道,可是你们能理解这个字什么意思吗?

生:老师你也太小看我们了,人在山上,可以修炼成仙,就是神仙的意思呗。

师:还真被你说中了一半呢。这个字可有讲究啦!古代会有一些人不和其他人在一起生活,而是隐居在院里红尘的拂云深山里,远离世俗人烟,坚信只要修炼道法就能得到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能够升仙。而且古人一直都是相信都神佛的存在,相信人死以后会去向另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所以“去世”还可以说成是“仙去、仙逝”呢。

……

师:原来看似简单的一个字,也蕴含着不少的学问呢,咱们以后要勤思考,善学习,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上的教学片断则是对“简单”的汉字“仙”进行剖析,向学生展现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

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既是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也是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识字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们熟练掌握丰富的汉字文化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化汉字学习,内化汉字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西莉.汉字王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