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雅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摘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有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科融合及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旨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

正文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实践环节等。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状与挑战

(一)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认知不足

当前,许多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态度较为冷漠,将其视为“副课”,仅仅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而忽略了对课程内涵的深入挖掘。这种学习态度不仅导致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片面理解,更使得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学生的心目中,这些课程往往与枯燥的理论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相联系,而未能将其与现实生活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学生难以辨别所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联系,更难以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虽然能够背诵出一些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点,但往往缺乏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更难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认知上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程内涵,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不够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直接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弱化。

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缺乏深入的教学钻研。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只能照搬课本,无法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更无法开展高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此外,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们还缺乏主次之分,没有采用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还需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营造积极、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往往被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和单元中,缺乏一个清晰、连贯的教学体系。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具体操作指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真正理解和体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为了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其更具系统性和实践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构建一个清晰、连贯的教学体系;二是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这是当前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他们往往只是听教师讲解和示范,而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合作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思想成果。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体验,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挖掘教材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在讲授国家制度、政策等内容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等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利用生活资源,拉近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距离

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事迹中取材,拉近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距离。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身边的爱国故事、优秀文章等,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爱国主义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文学著作以及音乐作品等,为学生创设一些身临其境的情景,引导他们亲身体会和感悟。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爱国情感

情境模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一些历史场景、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国情感。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通过情境模拟,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爱国情感

角色扮演是一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爱国情感。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爱国行为。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学科融合,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

联合语文、历史学科,组成大单元教学

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拥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命。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语文和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魅力,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人文色彩。道德与法治课应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联合语文、历史学科,组成大单元教学,发挥三门学科合力教学优势。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借助其他学科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除了语文、历史学科外,其他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唱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歌曲;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体育活动等。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四)开展实践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举办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红色电影放映等,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国主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国主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实践能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更加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同时,学生也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生也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当前教学中的不足

尽管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展望未来教学的发展

展望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多样,涵盖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二是教学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三是教学评价将更加科学全面,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科融合及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能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雨曦,张雯."爱国三问"融入高职院校《道法》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第三章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为例[J].辽宁青年, 2023(7):0001-0003.

[2]黄登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C]//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2023.

[3]梁伟娜,周莉.信息技术支撑下初中道法课堂与红色文化融合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4):70-74.

[4]王文彦,傅继军.深耕道法实践,厚植爱国情怀[J].教育家, 2024(6):61-61.

[5]施莉莉.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道法课德育功能的策略." 科普童话·新课堂(下) 4(2022):24-25.

[6]瞿伟利.近之 亲之 爱之——小学道法教材中"中国故事"的时代内涵及实践策略[J].环球慈善, 2023(1):0205-0207.

[7]付学宇.关于新时期在道法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J].  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