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幼儿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会会

(广州华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99)

摘要

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美德、完成幼儿园有关道德品质培养的保教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可以通过提升教师国学素养、将国学中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合理筛选国学启蒙教育中有关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等方法来提高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国学启蒙教育;幼儿;道德品质教育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国学启蒙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国学为载体润化幼儿心灵,促使幼儿自我塑造的教育[1]。国学内容从狭义上看主要指的是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其中,伦理、道德、礼仪等内容构成这些经典教材的主要内容,如《弟子规》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等,从广义上看,国学内容除了国学经典以外,还包括琴、棋、书、画、诗、酒、禅、香、茶以及剪纸、刺绣、皮影、戏曲等传统艺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讲大同的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重塑“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内容并应用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中,培养具有“中国魂”的未来人才具有时代紧迫感和必要性。在这个背景下,全国许多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刮起一股“国学潮”,国学启蒙教育的价值研究再次进入学前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二、在幼儿期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这句话启示我们,国学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人格养成和品质塑造具有奠基性的作用。3-6岁这一年龄阶段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古代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都赞成教育贵早,认为“蒙以养正”,从小诵读经典有利于“培根铸魂”,如《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

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如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礼仪、习惯养成和道德发展等,所以,不管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在幼儿期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都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国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内容,所以,其对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非常直接的,也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幼儿可以习得关爱他人、讲礼貌、爱集体等与幼儿园保教目标相一致的品质,具有实践意义。

三、国学启蒙教育对于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国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两个故事就告诉幼儿要尊敬、孝敬老人,兄弟姐妹之间要尊敬友爱,要关爱谦让[2],提高幼儿关爱他人的技能,培养其关心关爱身边的人的情感,这些国学经典中还含有其他方面的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思想,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幼儿理解这些读物,可以将一些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教给幼儿,提升其道德发展水平。

(二)有助于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与品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道德与品性,让幼儿可以全面感受到古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及豁然的乐世情怀,同时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引导幼儿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发展[3]。如传统诗词《悯农》,让幼儿通过诵读和感知体验,了解到粮食的得来不易,从而养成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从更加宏观的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国学启蒙教育是中华民族命脉的根本,它能把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民族气节的人[4]。如国学技艺“弈棋”中提倡“和谐相依,方成棋局”,提倡和而不同,平等竞争。幼儿在体验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我国博大精生的儒学、道学等传统思想境界,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和人文精神的人。

(三)是幼儿园实现幼儿品德教育目标的内容来源和实现途径

幼儿园面对的是3-6岁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幼儿,承担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任务,在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中,也要求幼儿园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而这些内容恰好与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有共通之处,同时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的这些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进行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园本课程建设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不少幼儿园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和主题活动相融合,还有幼儿园根据幼儿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理念选择出适合幼儿诵读的材料,在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课程,这些园本课程的开发构成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幼儿园在中秋节组织幼儿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共享团圆,体会团聚和亲情的意义,在端午节组织幼儿吃粽子看龙舟,品读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感受古人的爱国精神。在幼儿园,这些形式潜移默化地将一些道德品质的要求融于其中,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和长远的影响。

(二)通过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国学启蒙教育

国学启蒙教育除了要通过幼儿园开展,还要走进幼儿的家庭,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中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幼儿的道德启蒙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幼儿园的国学启蒙教育没有家庭的支持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国学启蒙教育以及品德培养中,可以提升家长的国学素养,也让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的工作。作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让幼儿更快地习得国学启蒙教育中的精粹,养成良好的品德,为健全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础。

(三)通过环境创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国学启蒙教育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通过创设丰富的富有国学经典文化氛围的环境,可以让幼儿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了解国学文化知识,感受国学文化魅力,汲取国学文化的精髓。如在幼儿园区角设计中,布置青花瓷、建设文化、折扇、剪纸、风筝等文化要素可以让幼儿观赏到、感受到国学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更好地领略国学文化的魅力。

五、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进行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国学素养

国学启蒙教育与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不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目前国学启蒙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国学素养普遍偏低有关,幼儿园在进行国学启蒙教育时,大多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充分领会国学文化,发掘其中的道德品质教育的价值,所以大力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国学的素养是破解此类实践研究不足的关键所在。幼儿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国学素养。

(二)将国学中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传统的幼儿园道德品质教育主要采用说教模式,成人对幼儿提出的道德要求大都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导致幼儿能听懂却不理解,能遵守却不长久。因此国学启蒙教育应该与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三字经》中由有“亲师友,习礼仪”,一入园,就引导幼儿与值班教师和晨检老师问好,明白要尊重教师、懂礼貌的道理[5]。再比如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幼儿园结合立春这一节气开展春耕体验活动,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体验劳作的辛苦,珍惜粮食等。

(三)合理筛选国学启蒙教育中有关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

幼儿的道德品质涵盖内容广泛,在进行国学启蒙教育时,如果能针对不同道德品质合理地选择相对应的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将会大大提升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效果,更好地指导幼儿园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幼儿园道德教育的保教目标。比如筛选出对幼儿关爱他人、遵守公共秩序等道德品质培养产生影响的国学启蒙教育内容,筛选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劝学、勤学、励志、修身、孝悌等这些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以及根据本园的园本特色有目的地侧重培养等等,都可以让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提高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性。

(四)抓住幼儿现实生活场景契机

抓住幼儿现实生活场景的契机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幼儿原本答应的事情反悔了就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来教育孩子;幼儿骄傲了,可以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来让孩子学会谦虚;幼儿赖床,可以用《弟子规》中“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来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幼儿做错事情,可以用《三国志》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教育幼儿做事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等。

(五)规范启蒙教材,提高国学启蒙教材编写质量

儿童教材除了要和儿童生活相联系,也要注意其编写的精确度和经典性,提高其质量,以尽可能的展现出传统蒙学教材的优点,规避其缺点。社会上不少国学启蒙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研发的一套国学启蒙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国学启蒙教材应该由教育家编写,以保证蒙学读物的高质量高水平,提高蒙学读物的声誉和权威性,扩大其社会影响。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如李斯、赵高、胡毋敬、司马相如、 史游,又有不少大学者,如扬雄、班固、蔡邕、束皙、周兴嗣,更有许多教育家,如朱熹、吕祖谦都曾编撰过国学启蒙教材。这样有利于为现在混乱的幼儿教材市场提供一些引导,规范儿童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正确而科学的读本,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国学启蒙教材还要注意与时俱进,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和形式,及时修改和更新传统蒙学教材中不合时宜的糟粕,取其精华,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六)注重培养幼儿的国学兴趣

传统的国学教育注重死记硬背,严重违背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国学启蒙教育不应超越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应该用适合幼儿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幼儿主要用感知和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让幼儿在边玩边学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儿歌版的《三字经》在学唱中加上舞蹈动作,就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国学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简单地套用古代的教育仪式,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在《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中指出,“让孩子穿上官袍、戴上官帽,摇头摆尾地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传递给孩子一种什么信息?这不是弘扬国学,而是宣扬一种封建的意识。”因此,在进行国学启蒙教育时,还应该避免形式主义,走进教育的误区。

(七)国学启蒙教育应以正面教育、榜样教育为主

传统的国学启蒙教育的方式以惩罚为主,现代的国学启蒙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以正面教育为主,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榜样的作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国学中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孔融让梨”的典故,这些道德规范不是只让幼儿来遵守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身边的成人也应该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这样幼儿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践行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幼儿园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可以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应该抓住幼儿行为习惯和品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将最好的国学经典传承给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中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还要提升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挖掘与弘扬国学启蒙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精粹,用适宜的方法传承给幼儿,最终培育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季海燕.幼儿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究[J].幸福家庭,2021(24),27.

[2]王文风.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0.

[3]张悦.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和实践探讨[J].智力2021(27),183.

[4]朱旖文.运用国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礼仪的途径[J].学周刊,2021(13):184.

 

作者简介:张会会(1987—),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单位:广州华商学院,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