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正文
引言:
学前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对其作出的新要求提出,想要构建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从语言教育引导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两方面作出指导。作为学前教育培养机构也应当提升专业教育指导水平,进一步落实理论教育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引导教育,依托于实践进一步细化教育指导目标,推动教育工作改革落实。
一、落实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教育指导研究的意义
现代幼儿教育指导相关管理要求之中,将健康教育放置在了所有教育的首位,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不仅包含身体、心理等方面,也包含自身的日常行为,这种培养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是现阶段幼儿教育指导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的构成部分,是每一个学龄前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作为幼儿教师来说应当充分的掌握相关的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素质和相关技能,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是学前教育人员学习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研究幼儿卫生健康的基础理论,以幼儿成长的规律为基础,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各种不良习惯的出现。课程内容包含了饮食、睡眠、卫生、锻炼习惯等内容,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各项活动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是幼儿教师专业教育指导的理论课程之一。
1、做好幼儿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等不同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内容,作为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更是要求相关的幼师依托于实践操作进行练习,注重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综合。例如人体的生理与营养膳食方面的基础理论性相对较强,因此就需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营养学的基础常识,引导幼儿教师提升对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兴趣,让幼儿教师明确幼儿养成不挑食习惯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内容要灵活地进行培训实践活动,例如常用的护理知识,急救原则的讲述等等,让从业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亦或者让进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引导的从业教师自主编制相关操作的操作流程,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之中,逐渐的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升操作质量。在一些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内容,要求相关的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和认识幼儿园常用的消毒液的名称,教师在反复的观察操作之中寻求相关的答案,彰显课程的实用性,提升幼儿的健康意识。
2、加快幼儿教育的细化改革落实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在现有的教育指导工作机制下,相关的教育培训人员,综合当前的教育工作基本要求和幼儿园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工作执行开展的实际情况,综合学前教育基础管理,细化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工作措施和落实方式,从理论基础分析到实践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快教育机制的转型升级,发挥教育管理工作优势,以保证幼儿教育指导工作的全面落地,也为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中课程教育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在此阶段的教育质量取决于幼儿教师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随着各级单位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注重,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梳理和高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指导工作任务落实中也发现了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幼儿园中很多幼儿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幼师缺乏对幼儿进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方面的专业引导,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的培养认识不足,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具体等等,因此做好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必备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相关的幼师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幼儿教育机构的卫生基本要求,合理地使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开展专业性的幼儿保健教育引导工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相对较为薄弱,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多数是以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为主,缺少实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当前选择的教材单一化严重,一些基于理论知识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多,对于具体案例以及特殊地区的教育指导内容则相对较少。正是因为缺少针对性的实际现状分析,导致在具体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并不能帮助幼师正确的认识到不同区域之中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具体方式。同时也没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和研究论述总结,很多学前教育的幼师本身没有接触对幼儿如何进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经验,导致很多教育工作的落实推进难度较大,幼儿教师对于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理解相对不足,致使工作落实推进经常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难以得到系统的升级和全方位的落实,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效果并不显著,幼师普遍认为培养难度较大。
当前,针对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教育指导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原则、设计思路以及教育指导工作要求。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工作,各项教育指导任务也在相关的教育要求下稳步推进执行。不仅如此,从实践教育的角度,幼儿也开始对自身的卫生以及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关注。例如很多幼师对幼儿的引导从单一的说教到融入游戏增加趣味性,不仅实现了幼儿教育指导水平的提升,也在不断地实践教育机制下,促进了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工作的落实,提升了培养的质量。
三、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建议措施
1、转变教育课程引导方式
在新时期的学前教育指导之中,对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落实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身边传统的教育指导方法,依托于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和学习落实,优化课堂教育指导机制。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是一项依托于理论知识所实现的实践教育指导工作任务,例如教材之中会对幼儿的卫生与生活习惯养成进行讲解,很多幼师在学习中都会觉得相对困难。而指导人员就可以结合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教育方式提出建议,分析哪些学习方式适合幼儿,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相关的幼师在实践中逐渐的做好认识和理解。再比如在进行饮食习惯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出幼儿园为何在正餐的前进行加餐的问题,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交流,激发相关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师对幼儿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任务驱动教育指导方式可以培养幼教幼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任务分析过程中逐渐的帮助幼师明确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重点内容,以工作任务展现的方式方法,提升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让幼师掌握学习的基础内容。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中,需要相关的幼师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为此教师就要对幼师以直观教学法的方式进行指导,鼓励幼师进行资料数据的收集,同时在软件设备的支撑下,依托小组主题进行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制作报告资料,强化幼师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较为直观的数据资料,引导幼师自主的进行辅助说明,查漏补缺,提升对于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认识程度。
2、加强多样化任务落实
任务型教学主要是在任务组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参与的方式方法,彰显幼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内容的分解基础上,强调做好幼师基本心理的满足,通过系统的任务内容实现幼师的高质量的学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指导任务中要充分的结合自身的设计的内容,以展示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师独立协作的实现各项任务的执行和编写。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教育实施,涵盖了设计任务、分析执行等多个方面。任务本身也是在实践开展的基础上,才能彰显出幼师的动力,而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落实也要充分的结合实际的情境思想,诸如幼儿园每天所进行的日常引导活动,以提升幼师的任务落实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当精细化的做好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教育任务目标,分析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与各类专业理论教育指导之间的关系,通过任务教育引导和目标任务学习的方式,提升学习的质量。幼师对于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认识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所设计的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模式也要充分的结合当前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注重幼师个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幼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化,针对于不同的幼师设计模式以及难度状态,综合性的进行任务的分解和解析,以便与不同幼师以不同的培养方式落实教育指导。任务设计之后也要进一步做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利用幼儿园实习的方式做好相关教育任务的落实。例如在讲解学前儿童的膳食卫生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按照幼儿的食谱对幼儿的摄入量进行分析,幼师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食品的营养成分,以此保证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工作的有序推进。在进行任务执行时本身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也要适当的指导幼师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对于产生的问题可以设定攻坚任务,通过幼师的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工作的全面推进。
3、加强实践教育引领
教师要明确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不仅仅是理论课程的指导,更重要的是理论实践分析之间的相互融合,其核心目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幼师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育指导工作之间进行密切的联合。为此作为教师来说就应当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育指导活动之中,让幼师可以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幼儿园健康卫生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幼师进行“实习”,让他们都能明确日常的幼儿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探寻幼儿园各项教育操作任务是如何在现有的教育指导机制下所落实的。同时细致的思考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教育指导措施和工作基本要求,提升幼师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幼师更加高效的认识和理解教科书之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同时也要在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践教育考核管理机制,依托于多渠道和多角度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考核管理监督机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分析和工作任务明确,减少总体评价对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开展所产生的综合影响。教师也可以结合总体评估分析对幼师的实践状态进行细致化的评估分析,不仅仅可以将分数作为相关的参考标准,同时也要对幼师的课堂学习的态度、学校的积极性以及作业的完成度和实习评价感受等等,都作为评价分析的核心标准,以此提升幼师的个性,促进幼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也要设定多渠道的反馈分析机制,及时向幼师提供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并且做出反馈分析,在相关软件的支撑下与幼师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提升实践质量。
总结:通过强化学前教育指导人员对于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培养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增进教育指导改革工作任务的进一步细化,让现行的教育指导模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进一步的细化调节,针对性的构建出符合现代学前教育指导工作要求的教育机制,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工作任务推进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钰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幼儿卫生保健"课程开发[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3).
[2]尹婕妤,苗俊美,周榆棋.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与构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8).91-93.
[3]陈晶.以模块化教学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发展-以T校"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28).97-99.
[4]刘一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下高职《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5).41-43.
作者简介:杨伟(1990—),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研究方向:幼儿卫生与保育。
本文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幼儿生活与卫生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20SK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