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人才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
正文
“农业是本,农村是根”。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制约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部署。《“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规划》从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了农业农村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全面开启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我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兴农业产业模式的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教育、养老、文化传承和道德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需要各类农村人才的支撑。因此培养农村基层实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人才问题
《规划》中明确提出农村建设需要“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这是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需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乡村建设蓬勃发展,但农村面临实用型人才资源不足和劳动力老龄化的挑战。
1. 农业优质劳动力流失。伴随着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涌入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使得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质量下降。
2. 新型农业劳动力匮乏。由于农业科技含量增加,新型农业不断涌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以及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劳动力,但是这种新型劳动力不再来自于农业劳作中的自发成长,而是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专业技能培训。
3.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缺乏。现代农业涉及到绿色、营养、生态、加工、克隆等诸多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人们对传统的种植、养殖的理解。因此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新农村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还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农业专业人才、科技服务人才。这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者和普及者,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成果转化。由于基层工作辛苦,待遇较低,部分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城市就业,放弃所学专业,导致基层农业专业人才、技术人员缺乏。
4. 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不足。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科技的力量正在不断渗透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又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众多方面,因此懂科技、有现代化管理经验和综合治理能力的高素质领导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不少有志青年扎根农村,为振兴乡村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农村覆盖面积广,人口众多,当前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这类基层管理人才依然缺乏。
当前农村现有劳动力以及人才储备严重制约了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业、农村各类从业人群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新农村建设急需完成的任务。
二、 农村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全面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当前社会上却依然存在着轻视农村工作、看低农业劳动现象,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危及到农村基层人才的培养,突出表现为: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类专业招生困难,农村基层工作人才后备力量不足;二是接受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不愿在农村就业,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不足,表现为广大农村职业院校师资匮乏、技术和设备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建设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黄炎培也曾从促进个人个性发展,到个人为谋生准备、为服务社会准备,再到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全面诠释职业教育的目的。这种大教育观更深层次揭示职业教育对个人以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农村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发展水平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进程。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形成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共识,推动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对象,形成建设农村、开发农村的基层人才梯队。
农民扎根农村,最具有乡土情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从同质群体演变为传统农民、离乡农民、离土农民、内源式新型农民、外源式新型农民等多种类型。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乡村融入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首先完成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教育与培训任务,其次要重点做好留守土地的农民职业培训工作。近年来,传统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减少,新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增长,使得农业生产向着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以这部分农业从业者为主体,根据他们经营的农业产业内容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另外,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工程,涉及到乡村治理、农业振兴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类基层工作人才,如农业技术人员、复合型管理人才,甚至高水平专家团队的参与指导。他们在规划设计、科学管理、高端运营等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念引导,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保障力量。要形成村村有规划、户户有指导的人才对接机制,建立“乡村——管理团队——专家指导团队”,以及“农业经营体——技术指导员——专家顾问”人才梯队,保障科学管理到村,技术指导到户。
(三)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形成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合力。
首先,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承担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再就业培训等任务,是落实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劳动力的主体力量。然而在实际办学中却存在把“可以参加高考”作为招生的“鱼饵”,以及过度拓宽专业面,盲目跟风,设置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时髦专业等不良现象。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广大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应明确服务“三农”和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避免盲目跟风,错位办学;要紧跟新农村建设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突出区域和地方特色,避免一味追求时髦专业,而出现同质化办学现象;要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和先进教学设备,提升服务农村职业教育的能力。
其次,地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发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为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一要增加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需要的新专业,如智慧农业;二要突出服务区域和地方发展的办学定位,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推广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农业向高水平发展。为农村输送各类基层工作人才,要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再有,地方政府要统筹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服务农业、农村的专家团队。服务团队在地方政府统一筹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要对接地方农业产业项目,调研地方农业农村特点,因地制宜为地方农业开发、创新创业进行规划设计,并结合地方特色对农业种植、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农业成果的推广等进行指导。服务团队要定期举办教育培训讲座,并对服务项目进行跟进,总结反馈问题,制定改进方案,确保项目开发的有效性。
因此,地方政府、中职教育、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都要明确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齐心协力,共同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
(四)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培养现代化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
农村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 内容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建设和服务现代化新农业、新农村的能力,包括从事绿色高效新农业的技术技能、经营农村专项产业的技术技能、新农村建设和综合治理能力等。
二是适应现代化农村生活的能力。如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和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的识字扫盲运动,是一次文化建设运动,快速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那么,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在农村开展科技扫盲、信息扫盲活动,全面提升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养。
三是新生代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教育。新生代农业从业人员是农村、农业建设的新兴力量,而对农业的执着与热爱是他们扎根乡村、不畏艰辛踏实创业的前提。因此,要对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开展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正确的农业职业观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意义和价值,并激发职业自豪感和价值感。
(五)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建立多元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因此各级政府应统筹农村职业教育各类资源,加强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建设,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政府领导和协调下的多元教育培训体系。
1. 开展多种类型的专题培训
农业专题培训以地方政府组织为主,市场参与为辅,聘请相关专家团队或有经验的产业经营者作为主讲人,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模式。培训内容应结合地方产业特色,而培训形式尽可能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需求。如现场专题培训、网络线上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等形式。培训应先制定培训方案,提前发布培训通知,使各类农业从业者可以按需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2. 实行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
扩大各级职业院校涉农相关专业招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设备等办学条件投入,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让进入各级职业院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能享受到有含金量的专业的培训和学历教育,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成为有文化底蕴、有扎实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3. 推广农业职业资格证和技能证书制
随着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大户开始出现。各种农业经营大户的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对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在农业经营大户中推广农业职业资格证和技能证书制度,能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4. 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
为使农业和农村建设有充足的后继力量,必须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把对农业和农村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农业的热爱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追求融入公民素质教育中。因此,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让每一位公民从小就认识到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农业和农村建设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10):27-34.
[2]田书芹,王东强. 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 —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20(1):10-17.
[3]高帆.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民分化及其引申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149-158.
[4] 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07-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