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建筑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解决能力 建筑区 策略
正文
正文:
一、研究背景
在世界学前组织香港分会开展的“文化与教育”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利·亚当斯曾提出幼教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表明: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能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和尊重幼儿的选择,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去解决问题。在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着重强调了对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以上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两个重量级文件的陈述及国外学者的阐述,可以看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阶段的发展在幼儿一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二、建筑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现状
本研究主要利用观察法对中班幼儿在建筑区游戏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一)观察法的利用
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以全园中班幼儿为观察对象,利用自制的《中班建筑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观察表》通过连续的自然观察法对中班幼儿在建筑区游戏活动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采取以分钟记录的形式,对中班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观察,每次观察时间为30分钟,观察人次为3人,以此收集研究资料。
(二)观察工具的制定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在专家的引领下,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相关的具体行为指标,最终据此制定了《滨河幼儿园中班建筑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观察表》。
(三)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将从中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总体发展情况;不同具体行为指标发展情况及四个班级不同行为指标发展情况方面来全面了解我园中班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现状。
(四)中班建筑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现状
1.中班建筑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总体发展情况
从整体上看,全体中班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体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具体行为的综合参与度在0.5以下,最高参与度出现在第20分钟,是0.5。从第14分钟至第22分钟的这段时间内,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问题解决能力具体行为的综合参与度数值是有明显上升的,但整体参与度并不高。
2.不同具体行为指标的发展情况
(1)从具体行为指标1的整体数据来看,参与度整体数值在0.5以上,0.6以下,最高值出现在第15分钟,达到0.55,与峰值1还相差0.45,尽管分值不高,但也能够看到,四个班级的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第9分钟到第20分钟,幼儿发现问题的参与度处于上升的阶段,数值均在0.4以上,说明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能发现越多的问题,但在游戏的后半段时间内,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有所降低。
(2)在具体行为指标2的参与度数值中,可以发现虽然从第7分钟到第30分钟,幼儿运用观察、比较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数在增长,但幼儿此行为指标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最高值出现在第20分钟,最高参与度仅为0.51,其他时间段的参与度均低于0.5,大部分游戏时间的参与度是低于0.4的,因此,幼儿在该指标的参与度的现状是比较弱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从具体行为指标3的现状来看,中班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问题解决能力下这一具体行为的参与度最高值为0.61,出现在第21分钟,该数值高于指标2的数值,基本高出0.1,说明中班幼儿更多采用协商、分工、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在整个区域游戏过程中,幼儿运用此方法解决问题的参与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大部分时间的参与度处于0.5以下,需要继续增强。
(4)在具体行为指标4方面,中班幼儿在该指标下的最高参与度出现在第26分钟,为0.53。从第14分钟到第30分钟,幼儿此指标的参与度基本处于上升状态,但从曲线图的整体来看,游戏中大部分时间幼儿在此行为指标下的参与度是在0.4以下的,数值偏低,仍需进一步关注。
三、建筑区中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促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创设宽松的问题氛围,让幼儿敢问、乐问、善问,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培养幼儿问题意识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和谐且自主的游戏氛围,让幼儿敢问、乐问、善问,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拥有观察者和分析者的技能的,能够让幼儿更敢问、乐问。同时,对于不能很好地发现或表达自己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向幼儿简单陈述问题,可以使用“所以,问题是……”的短语来对幼儿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以此激发幼儿敢于大胆提问,愿意提问的愿望,从而帮助幼儿达到善问,使幼儿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2. 丰富幼儿的经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
丰富的经验、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合适的技能,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必备要素。在建筑区游戏中,幼儿会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幼儿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幼儿在掌握问题的目的与主要情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同时,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幼儿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既不能因为要让幼儿独立找出答案就让幼儿盲目地尝试错误练习,这样很容易打击幼儿的自信;也不能过分热心,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这样会让幼儿丧失解决问题的动机。
另外,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让幼儿将解决问题的计划通过运用画草图的方式来进行梳理。教师还要重视激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和表达,如在进行游戏前,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做一下游戏计划,让幼儿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经验、原则进行重新整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幼儿回忆以前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可以用“我记得上次你是运用XX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的,这次问题与那次的问题好像差不多,你可以试试上次的方法”的句式来对幼儿进行引导。
3.鼓励幼儿坚持,助力幼儿问题解决心理素质的提升
在游戏过程中成功地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热情和动力,更需要坚持不懈、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注意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当幼儿出现不能掌握搭建的要领,或想要降低任务难度,或不愿意为完成任务做出努力时,教师要在了解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支持。如可采用平行指导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学习,使其感受到坚持并迎难而上最终有可能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着手,选择幼儿感兴趣而又符合近期班级幼儿发展需求的搭建主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幼儿愿意游戏,能够坚持游戏,最终促进幼儿问题解决心理素质的提升。
4.包容、欣赏幼儿,创造锻炼机会,促其问题解决方式的改变
在游戏中,教师要以一种包容、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游戏行为,为幼儿创造一定的锻炼机会。(1)当教师发现幼儿使用的方法不能达到游戏目的时,应采用建议、协商的方法给予幼儿指导。教师太多的干预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限制幼儿,从而使其解决问题的欲望降低,进而阻碍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2)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应相信幼儿,不急于出手帮忙,耐心观察,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把握住游戏中的关键问题给予幼儿支持,从而使得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3)当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甚至不符合逻辑时,应以包容、欣赏、接纳的心态看待幼儿的行为,给幼儿以正面的支持,以激励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二)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促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引导幼儿在互动中彼此协商,促进经验的分享
幼儿在建筑区游戏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除了向教师寻求帮助,也会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所以,教师可以发挥幼儿同伴的作用,帮助幼儿在协商合作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可充分利用区域分享环节,让幼儿实现经验的交流分享,鼓励幼儿说一说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使用的解决方法。针对搭建中出现同样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进行讨论,帮助幼儿发现更多问题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幼儿问题解决的能力。
2.营造自由的学习共同体氛围,支持幼儿从被动到主动解决问题
在建筑区游戏中,幼儿大多有同样的搭建兴趣与目的,且幼儿是在与人、事、环境材料的直接互动中获得经验的。所以,教师可将其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这一共同体的作用,在为幼儿营造自由搭建氛围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同时给予互相解答、讨论的机会,从而支持其实现从被动到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转变。
(三)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增强材料的动态性,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建筑区的材料是幼儿进行建构活动的基础构件,幼儿通过拼接、堆叠、垒高、架空等方法进行搭建,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而材料投放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续搭建活动开展的品质。教师应有针对性、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保证材料的动态变化,以此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对不同活动区的材料进行整合使用,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如当幼儿遇到困难,缺少相应材料时,我们可以鼓励幼儿到其他区域进行走一走、看一看,寻找适宜的材料解决问题。
2.提供开放性材料,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游戏材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可以进行的游戏内容、获得的经验与发展[1]。开放性材料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够让幼儿的搭建更自由,进而更大限度地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因此,在建筑区中我们应多投放开放性较强的低结构材料,如自然材料、废旧物品,还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让幼儿在与存在多种组合变化可能的材料的互动中,慢慢学会遇到问题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多层次投放材料,帮助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纲要》表明: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2]。因此,教师应在持续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发现、了解每一名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及兴趣爱好,进而提供多层次的游戏材料满足不同发展需求幼儿搭建的需要,促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进行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同时,多层次的材料能为幼儿的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性,进而吸引更多幼儿主动参与到搭建游戏中,有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大胆尝试,过程中获得更强烈的问题解决成就感。
4.尝试让材料流动起来,促使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幼儿园四个中班建筑区的主要搭建材料基本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园所可以尝试将每个班级不一样的搭建材料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进行轮换投放,这样可以让更多搭建材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动。幼儿园搭建材料流动性的增强,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又能让幼儿在最大限度上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搭建材料带来的搭建乐趣,同时在与不同种类不同作用的搭建材料的不断互动中,幼儿能够发现更多不同的问题,进而增强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小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J].甘肃教育,2010:38-39.
[2]温 惠.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J].幼教天地,2012:29.
[3]秦晴,孙民从.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幼教天,2012: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