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中的情声气结合——以诗歌朗诵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朗诵;情声气结合
正文
引言
我国的古诗词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很多都是通过诗歌来吟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国古典诗文的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好古诗的造字、吟唱技巧之外,还要学会怎样去体会作品的情感意蕴,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之美。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如此。在中国古代,文人气吟咏诗歌是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而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对传统的文宣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1]。朗诵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它不仅继承了古诗文的文字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的语言风格,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情感,使其成为古诗书画同源的美感,同时又体现着古诗的意境。
(二)研究目的
本文以诗歌朗诵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去探究如何将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情和情态,并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艺术的美感。在朗读中,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规律,要有轻重缓急的对比作用,使自己的内心也能产生共鸣。同时,由于我国的人文文风比较浓厚,所以,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进行借鉴,如在民族文化的内涵上,也可从古诗词的意境入手,再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文风。另外,还可从不同的时代、地域、风俗习惯等方面,对诗歌加以剖析,找出其独特的韵味,并从中找到共同的特征和个性,去区别与其它的诗体。最后,根据文章的要求及作者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所选的文本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与认识,使之更加完善,让其更具有生活性与表达力,让人耳目一新。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朗诵的概念
所谓“朗诵”是指通过声音来表达诗歌的感人之处,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诗歌朗诵中,“声致”“气以丹田”则是气韵之本,以气息传神,以情达意。在艺术创作中,要想实现作品的表达效果,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过程。朗诵,就是用肢体语言来完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是用身体动作来组织和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它不同于一般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听觉的综合应用,这种综合体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有高超的演唱技艺[2]。朗诵与歌唱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声乐学习,也不只是唱词、板书,更重要的是对歌词的理解和把握。从字面上来看,朗诵主要包括了唱词、吟诗等方面,而这些内容都是靠语音的精准性,以及对字音的控制能力。从语调上,分为单句式的吟唱,双句式的搭配等。
(二)朗诵的分类
在朗诵中,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抒情性,二是写实性。抒情是指用倾听的方式来欣赏作品,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但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是以倾听者的角度来观看,这种聆听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倾听”,也就是通过声音的细腻和情感的抒发,使观众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境界的升华等[3]。写实则强调的是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用具体的形象去描绘,捕捉细节,记录现象,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目的;这就需要朗诵者细心揣摩,细心选择材料,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到画面当中,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又整体的效果表现。朗诵与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不只是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诗歌的意境的渲染方面。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此它的语言比较隐晦、唯美,蕴涵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三、诗歌朗诵中的情声气结合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一)朗诵中情声结合的内涵及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在这其中,艺术审美价值的提升和情感表达的抒发,则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与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朗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被其感染,从而达到最佳的共鸣效果。它是通过声音的运用来完成的抒情性的演唱过程。而情声结合的目的就在于,将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在自己的诗中,使之能真正的打动听众,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朗诵的主要特征:第一,它要有一个准确的语感,这是说没有文字的句子、词句,就不会完整的写出文章的内容;第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说人脑中的感觉、知觉上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等。
(二)朗诵中情声结合的必要性
古今中外著名的诗人都曾在吟咏、朗诵中提到:“诗中有情,声中有理”。这句话的意蕴是很丰富的:首先,诗歌是抒发情感的艺术;其次,它也是思想的表达;最后,它更是心灵的升华与智慧的源泉。朗诵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诗歌的运用上,不仅仅只是单纯对字的吟唱,更重要的是对声音的分析、渲染,达到以情动人,以理传心的效果;而朗诵的方法也不是简单的背读,听者读来识记,,而是要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语调,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反复的琢磨,直到心头的到词的意境。一首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除了要让人听清,还要用美妙的节奏去演唱,这就要求朗诵者必须做到乐尽其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听众观摩,品味其歌唱的韵味。
(三)朗诵中情声结合的重要性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阅历和情感决定了个人的气质和性格。阅读、吟咏是学生和文本之间交流的过程,是发展语感,表达思想感情的平台与途径。在这里,“诵读”作为一种理解的方式,它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使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绪及作品的特点等,更应该成为促进心灵沟通的媒介或方式。朗诵的艺术性与抒情性在于以声感人。朗诵要求朗诵者用最直接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声音来传达给听众。
四、朗诵中的情声气结合策略,以诗歌朗诵为例
(一)重视情感语言的表达
朗诵中的情声结合,是诗歌朗诵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在朗诵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渗透与升华,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的平静和安宁,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声音的运用能力,通过声韵的相互配合,使演唱者的表演更有感染力,更能够打动听众,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状态,这种感受和体验是建立在培养朗诵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要准确传达诗歌中的情感内容。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多的是传达出诗人的精神内涵,因此在诗歌的演唱、诵读上,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情感语言。其次是节奏的训练和对乐句的把握。这是一首诗歌朗诵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整首词的基本特征,只有掌握好这两点,才能使听众听起来完整,有旋律感的同时,又能和谐地融入到歌词当中。最后,对于不同的语句,可以使用“气息控制”的方法来练习,这样的话就能使朗诵的韵味更加浓烈。
(二)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语言理解的方式,它是通过文字的符号系统,在心里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阅读又是思维的源泉,它能使读者在大脑中形成自我的思想体系,从而产生联想;阅读,又能使读者的想象力丰富,并且能够启发人的创造性。所以,掌握好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写作的中心意思。
朗诵的核心就是要学会分析作品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并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挖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要求在进行诗歌的朗诵时,要先从头到尾的呼吸开始,然后再由鼻入口的吸气,最后则是从乐句的引申与衔接,高潮与结尾的连贯与流畅都可以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朗诵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快速训练法、泛化练习法、对比练习法、即兴表演法等。
(三)培养学生的朗诵兴趣
作者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诵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种选择,有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有的是对艺术的追求;有的作品是对生命的向往和抒发,还有的是内心的情感体验。在朗诵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困难,但是我们需要克服这些暂时的阻碍。
朗诵诗歌需要把握诗歌的抒情及风格特点,做到语言简单、节奏明显,情绪变化要有起伏与递进。这样一来,能够使听众产生良好的心理共鸣,并愿意继续欣赏。对诗歌进行朗诵是一种艺术的审美体验,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知,它可以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领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其次,要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创作风格,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并针对这些优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朗读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
(四)仔细揣摩诗歌的层次结构
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是通过诗歌的层次结构来实现的;对诗歌层次结构的准确掌握,就是要透过诗的意境,品味诗词的语言文字,领会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的审美感知时,一定要从诗的层次入手,深度解读作品,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艺术的美感。
从创作背景入手,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资料的学习来确定方向,并根据作者的时代特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题材;在对作品文本的选取上,应注意体现出诗词的意境使诗作具有一定的文化韵味,从而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还应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程度,因为每个读者的审美水平、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所以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才能真正地实现诗的意境。
(五)基调和节奏的把握
节奏是音乐中的灵魂和核心,它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抒情性文体,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诗歌的演唱中,节奏与韵律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听众的听觉效果,使其产生良好的歌唱体验。
在诗歌的演唱与朗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需要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到最适合的基调和节奏,才能使乐曲的情绪更加饱满,达到最佳的演奏状态。首先,要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来确定作者的写作动机。其次,要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并根据个人的感受来判断是否采用了使用基调和调和调和。再次,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要考虑句意的深浅,应适当加入一些情感的渲染或对比的处理等。最后还要注重的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整个句子的连贯性,避免不适宜的停顿,以及句式的复杂变化等。
(六)配乐和编排的设计
歌词是诗歌的灵魂和核心,它是一首完整的诗歌创作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首诗的主要线索,所以,在配乐的设计上,要把握住歌曲的节奏、旋律及情感。
在选择配乐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诗人的个性进行挑选。对于曲子的理解程度,透彻地了解这首诗,对整首词的分析与掌握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使听众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体会作曲家的作品中的细腻婉约、抒情唯美,将二者的情声结合,以达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之一,而朗诵中的情声结合使诗歌的感情更为强烈,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方式。在朗读的过程中,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以及感触转换成声音,将这种形式的审美效果传递给听众,让人在欣赏的时候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实现诗歌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昊,张颖.声音的“政治”——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诗歌朗诵理论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01):148-152.
[2]杨静,郑燕虹.艾伦·金斯伯格的诗歌朗诵表演——艺术特征与对美国诗坛及社会的影响[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5(04):30-38.
[3]唐团宝.从海上诗歌朗诵会看三沙卫视红色精神传承[J].全媒体探索,2021(03):6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