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自主解决的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诗凝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401

摘要

本研究在观察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发生同伴冲突行为时,分析同伴冲突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同伴冲突问题的应对方式,帮助教师引导改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生同伴冲突时减少使用攻击性行为与负面的自主解决方式。


关键词

角色游戏;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正文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各项政策文件的推陈出新表明学前教育体系不断优化的同时,也从幼儿园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因教师质量或其他条件影响下,在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时幼儿同伴冲突现象的出现孩子之间的冲突矛盾屡见不鲜,解决方式却显得单一。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的意义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有各类活动供幼儿参与,其中在区角活动中的角色游戏里,反映了许多幼儿日常关注到的社会现象受到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表现出来的游戏活动也有所区别。而大班幼儿在社会认知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有个别幼儿在自我规则意识发展上发展较慢,并不能够做到完全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也不能做到自觉的去支配、调节行动。在日常中幼儿的表现与矛盾出现时幼儿的应对方式会因此显现出差异、不平衡;因此让幼儿建立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常规、道德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对教师而言,在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获得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界限,在正式教学活动中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由此看来角色游戏对教师、幼儿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时幼儿的交往策略中存在着攻击性行为、拒绝等解决策略,当幼儿采取相对负面的策略去应对同伴关系时,同伴冲突就产生了。幼儿借助角色扮演游戏能够广泛的体验到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他们的社会责任、社会情感,能认识和理解社会交往规范与道德标准,积累相应的经验。而在这过程之中同伴冲突的出现,对于幼儿来说就是试错与验证的过程,感受挫折与获得成功的过程,在面临问题时有效习得问题成功解决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反之不愉快的活动体验,会让幼儿产生退让、害怕、自我孤立等情况发生这样看来,角色游戏活动中同伴冲突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提高幼儿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幼儿对于人际交往的退避。

但总体而已,愉快的游戏活动体验依然会让幼儿获得经验,同伴冲突的合理解决也能使幼儿获得正确的、适当的经验,因此,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的解决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具有推动性的、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的。

影响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冲突起因为意见冲突、争抢资源,个别案例会激化至身体动作冲突与言语冲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即争抢资源,因资源不足或幼儿同时对某件物品出现兴趣而产生冲突事件,在游戏过程中,部分幼儿也会因某个角色的定位认知不同而产生冲突。其次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发现,幼儿会根据事件而选择策略,大班幼儿会优先考虑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事件,当事件范围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游戏进程时,个别幼儿会选择让步的方式脱离事件,多数幼儿会在教室求助教师帮助解决。当然除去选择平和策略的幼儿,也有部分幼儿会激化冲突事件,出现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的策略,策略的选择也与幼儿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实际情况有许多不同现象的出现,经过总结归纳各个案例情况后,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

(一)幼儿主观意识的利益需求

案例1:几个幼儿在利用区域内的道具“小桌子、小椅子、锅玩具等”开展“警察小偷”的游戏,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忽然争执的声音传了出来……

苗苗将小椅子搬至区域活动范围的门边,一边搬动一边嘟嘟囔囔,这时的角色扮演区已经是各种物品散乱一地......老师看到苗苗表情开始不开心便上前安抚其情绪后开始询问情况,“苗苗,发生什么事了你看起来不太高兴的样子”苗苗听后支支吾吾的说“他们在玩‘警察小偷’,我也想一起玩,但他们说不让我动那些玩具,椅子是我拿到的,椅子上的玩具也是我的他们不让我玩,那我也不和他们玩。”在得知该情况后,老师告知苗苗需要和其他小朋友好好商量沟通苗苗听后仍然露出一副不太情愿的表情,但在老师的带领下,慢慢走了过去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了沟通,后也与小朋友继续开展游戏。

在这个案例中,苗苗在与其他幼儿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因其他幼儿不愿意将手中的玩具取出和大虎一起游戏,所以产生了争执的情况出现。而角色游戏中的机制——象征性游戏,是幼儿将某件道具想像成为游戏角色所需的“工具”,以此来模仿社会生活的假装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去扮演各种生活中所见到的角色,其他幼儿在游戏时是有着较为明确的游戏目的,比如抓到“小偷”,在那部分幼儿的游戏进程中认为角色人员已经饱和的时候,就会选择拒绝其他幼儿的加入,或者给到其他幼儿一个相对不重要的角色。当幼儿想要参与但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角色时,这时幼儿会因角色的分摊、选择也就出现了问题,幼儿此时是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出现了苗苗的情况,其他幼儿不带她玩,那她手里的椅子上的玩具也不给其他幼儿玩。

上述案例中苗苗的影响因素就归属于幼儿主观意识的利益需求,幼儿需要某件物品、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满足自我在活动中的参与感或游戏体验,主观性的去进行争抢,以此获得物品、角色。

幼儿生活情景的潜移默化影响

案例2:一日午睡后,诚诚和小朋友们一起进行医生看病角色游戏,游戏过程中诚诚因为没有按照要求排队而是插队看病被作为旁观者的敦敦大声指出了诚诚的错误,诚诚立马大声指着敦敦大喊:“我要砍死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等话语。后续老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向诚诚及家长了解到,诚诚在家里最喜欢看的电视就是打斗类题材的动画片和剧情片了,家长针对诚诚的这种喜欢并没有多加干预,这些话语和行为都是他在日常看的剧情中学来的。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间会时常发生语言和身体攻击性行为其中以身体动作冲突的情况最为突出,而发生该类冲突的幼儿大多受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例如就像案例中的诚诚在看了打斗类的动画片后会跟着模仿亦或是有的家庭为幼儿报了跆拳道等相对锻炼幼儿自卫能力的课程,幼儿将学习到的内容不恰当的应用到了角色游戏活动中,在解决策略上也选取了身体动作冲突这一选项,出现较强的攻击性。

幼儿自我认知与规则意识的偏差

一些大班幼儿总是喜欢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去抢最好玩的角色或者角色工具,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些规则,比如采取排队游戏合作游戏和剪刀石头布等方式来有秩序地开展游戏,保证每一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角色游戏的快乐。但是在实际游戏过程中幼儿总是忘记制定的规则,还是会去争抢角色和道具

大班幼儿有着较为成熟的自我认知和较为完善的规则意识,但仍会出现同伴冲突与幼儿进行沟通时发现,发生冲突的幼儿双方对于某件规则的认知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幼儿“知道”规则但在活动中会不自觉忽略,即在“知道”与“做到”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所反映出的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规则意识与自我认知的偏差。

受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复刻模仿的社会行为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产生同伴冲突。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

对幼儿日常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是较为频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根据政策要求与所需,笔者认为减少冲突的方式之一是对幼儿进行日常规则的培养笔者将日常规则的培养划分了三个方向进行:

首先是教师构筑良好的环境,利用环境改变幼儿思维。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有助于幼儿去参照模仿并学习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日常规则的制定入手,以大环境影响幼儿个体,角色游戏里呈现的是社会活动的缩影,幼儿园班级上的环境和谐友好,对于幼儿的模仿、再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冲突情况进行针对性情景再现事件,开展生动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去影响幼儿,给到“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的范式,明确行为的定义,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观察幼儿所产生的改变,同理类推到一日生活。

最后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笔者认为幼儿在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较为困难的是幼儿如何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对于幼儿而言,可能在他看来这一行为是正确的、可以接受的游戏行为,但其他幼儿却不这么认为,这一类型的冲突在观察过程中大多体现在幼儿之间的意见不合产生的冲突,教师因此需要协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他人”这一概念,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到“自我”的行为。

以上三点笔者分别从环境、教师与幼儿出发,将《规程》中提到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融合,保证幼儿发展所需与教师的教学所需,以此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包括游戏规则、社会交往规则、日常规则等多项规则。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是不同的,幼儿在面对不同的情境下,所采用的策略也是不同的相对成熟的大龄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面对冲突问题时,采取的方式也与发展较慢的幼儿使用的方式截然不同,由于年龄的增长,幼儿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其交往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由此看来,我们在面对幼儿在活动中产生问题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冲突与幼儿年龄之间的潜在联系,对其成长的价值,在考虑冲突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看到冲突对于幼儿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角色游戏这种社会领域下的活动,产生的冲突更能够去帮助幼儿冲开“自我中心”的概念,是有利于幼儿个性化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同时也会提升幼儿的交往水平,对于规则的掌控。

结合以上认知,交给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清晰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点进行活动指导:

首先是在冲突事件产生时,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幼儿同伴冲突是具有潜在价值的,是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事件,在冲突过程中也是幼儿进行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学习机会,在角色游戏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可看作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社会缩影,因此教师在幼儿产生冲突时应该保证冲突事件的安全条件、可控性下让幼儿试着自主解决。

其次是在教师调解冲突事件时,需要注意避免单纯的口头说教策略。幼儿是在发展中的人,幼儿这个阶段是在学习与建构自我认知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背景下的幼儿对于学习、模仿、吸收都是处于探索、强化的过程,在交往策略、冲突的自我解决策略上是有别于成人的。在冲突产生的时候,幼儿所选择的优先选项更多来自主观意识和日常所观察模仿到的解决策略,当幼儿出现如工具侵犯、身体攻击等一类伤害性策略时,教师简单的口头说教就显得可有可无,无法给予幼儿有效的引导,且单纯的口头说教效果是收效甚微的,幼儿并不能够有效的内化吸收事件带来的“经验”。在活动指导过程中就需要注意避免单纯的口头说教方式去引导幼儿,可以使用负强化、奖励与惩罚等策略进行指导。

增强家园合作的紧密联系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不可以用简单的“联系人”进行诠释,教师有责任为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观、育儿方法,沟通幼儿日常在园情况,而家长需要在幼儿的家庭日常中给予正确回应在幼儿与同伴产生冲突的时候,家庭中的父母需要先了解事情经过,再来解决问题,引导幼儿掌握正确解决冲突的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幼儿建立一个“模仿的范式”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还需要互通有无,及时沟通幼儿近况,交流幼儿最近的行为日常,确定发展阶段,统一教学程式,避免幼儿在学校学习内化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产生较大偏差双方以幼儿为本增强家园合作的紧密联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减少了幼儿逃避交往与产生同伴冲突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王雪冰.3-6岁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及解决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12

[2]李善英,陈惠婷.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2017.10

[3]吴俊莲.问题解决法对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干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4]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基于对山东省微山县机关幼儿园的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