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的关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瑞海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1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求职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求职自我效能感问卷和求职行为量表,分别对28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1)被试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和中等偏下水平的求职行为;(2)求职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求职行为。据此可知,具有较强求职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求职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求职行为

正文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最近召开的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议上提到,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连同今年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同期毕业人数可达1400万人。由此可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今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而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求职行为是指个体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不断制定求职计划,探寻职业机会,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并表现出求职行动寻求工作的过程前人相关研究表明,求职行为的特点与成功就业之间关系密切。影响大学生表现出求职行为的因素错综复杂,有研究者探讨了求职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多种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1977年提出来,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能力的主观判断和预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获得理想过程中所表现来的某种模式;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组织行为并能够贯彻执行的预期和判断。求职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在探寻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在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其界定为:个体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胜任与所求职业相关任务或活动的主观期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越高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求职行为,即求职自我效能感在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求职自我效能感越高,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会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期待,从而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求职行为。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的总体状况,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通过提高求职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大学生求职行为的路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被试为聊城大学全日制2022届毕业生采用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共发放29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13648.6%,女生14451.4%城镇户籍16860%农村户籍11240%

(二)研究工具

1.求职行为问卷

采用由Blau, G.1994年编制,后经中国修订版的求职强度问卷。此问卷旨在测量受试者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发生频率,在求职行为的测量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从15分别代表“从来没有”到“非常频繁”,共包含12道题目。

2.求职自我效能问卷

采用Lewen人在2002年编制的求职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设计十分简单,只有一个项目,相比之下拥有较高的预测效度。该问卷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从15分别代表从“信心很小”到“信心很大”。

(三)研究过程

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将题目发放给被试并使用事先经过标准化的指导语对参与测查的被试进行集体告知,被试需要同时完成求职行为问卷和求职自我效能问卷。不事先限定作答时间,待所有资料收集之后,对其进行初步筛查,将作答态度不认真、填写不完整等不合格问卷作为废卷剔除,从而得到最终的有效问卷。

(三)统计处理

运用SPSS26.0对前期收集上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检验等方法,考察大学生求职行为与求职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的描述统计结果

为了解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处在中等偏低的水平(M2.6533SD0.702);(2)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处在中等偏高的水平(M3.5273SD0.652)。由此可知,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水平左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比较

为了解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的性别差异显著(t2.982p0.01),且生的求职行为强度M2.824SD0.656显著大于M2.462SD0.645);(2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1p0.05,且男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M3.543SD0.668显著大于女生M3.352SD0.589。由此可见,男生比女生拥有更高的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

2.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比较

为了解不同户籍(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和求职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生源地的来源上表现出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t2.851p0.01),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M2.832SD0.613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M2.432SD0.626);(2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在生源地的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420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M3.347SD0.589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M3.551SD0.668据此可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通常比来自城市的具有更高强度的求职行为,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具有更高水平的求职自我效能感。

(三)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的关系

1.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对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求职行为与求职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7p0.001);(2)性别与求职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11p0.01);(3)城乡与求职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10p0.05)。由此可知,求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强度之间关系比较密切。

2.求职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回归分析

在明确了求职自我效能感高低与大学生求职行为强度之间的关系之后,为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单向影响关系,在纳入性别因素的同时,对求职自我效能求职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性别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预测作用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2)求职自我效能感高低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t5.763p0.01。据此可知,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越高,求职行为的强度就越大。

四、讨论

(一)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被试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求职行为强度相对较低,这与王金吉、崔亚娟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被试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均在性别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男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强度都比女生的要高,这过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5]。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传统的观念中,男人比女人承担着更重的赚钱养家的责任。在恋爱和婚姻方面,男生拥有一个“好工作”能够为自己增加很大的成功筹码。因此在求职就业方面,男生所表现出来的愿望便更强烈一些,从而在求职行为等方面比女生表现出更高的强度水平。被试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具有更高的求职自我效能感,但在求职行为强度上,二者的表现恰好相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比来自城市的更高的求职行为强度。这或许更多地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孩子甚至父母抚养自己的不易,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烈的愿望通过找一份工作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二)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的关系分析

1.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发现,求职行为强度大小与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高低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出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此外,性别与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高低之间,以及生源地与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之间均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知,求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很多前人研究。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认为求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之间只存在很微弱的关系。针对两种观点的矛盾,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求职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作用机制,这种机制类型主要包括三种:(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3)阶段性作用。对于具体是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展开探讨。

2.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对求职行为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发现,性别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预测作用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求职自我效能感高低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据此可知,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越高,求职行为的强度就越大。这一结果与很多过往研究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叶宝娟、郑清(2018)等人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在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此外,张芳(2018)的研究发现求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在生涯适应力和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具有较高求职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过程中保持较强的自信心,当在求职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更倾向于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到底,进而表现出更多的求职行为,直至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相比之下,如果不具备这种较强的求职自我效能感,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逆境或困难时,因为缺乏自信而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退缩的行为,从而成为一种避免失败者。他们可能因为一次求职失败而从此丧失自信,自暴自弃,在面对新的职业机会时,通常因为迟疑而错失机遇。

五、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总体状况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发现求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强度。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局限之处:所采用研究工具并非国人所编制的本土化问卷,问卷项目是否适合本国文化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后续研究者可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自行编制问卷进行研究;用来测查求职自我效能感的问卷,只有一个题项,虽然简便易行,但同时也具有诸多项目过少带来的缺点,后续研究可采用多维度的量表进行测查;本研究所选被试范围尚需进一步扩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推广度;对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未进行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引入中介或调节变量,以具体揭示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叶宝娟,郑清,刘林林,方小婷.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6): 691-697.

[2]鲁铱,李晔,卢静怡.求职自我效能感对求职行为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25(3): 48-53.

[3]王金吉崔亚娟.大学毕业生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2019(10): 242-243.

[4]刘泽文,宋照礼,刘华山.计划行为理论在求职领域的应用与评价(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18-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