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五四三二一法”构建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爱华 解春荣

(北京市延庆区第一幼儿园 北京 102100)

摘要

延庆区第一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主要是在国家、地方课程目标精神和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办园目标和课程理念,尝试运用“五四三二一法”构建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关键词

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目标

正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目标的表述与幼儿园的课程文化理念缺乏关联性

确定课程目标前,需要先确立本园的课程理念,然后再制定课程总目标。可是在园所制定目标的时候发现理念归理念,目标归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还不够清晰,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内容与课程理念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逻辑联系,课程理念与课程总目标之间缺少一定的关联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园所对园本课程构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度不高。另一原因则是幼儿园管理者课程理论与知识的缺乏造成的。例如:原来我园体验课程理念为“体验育人”,课程总目标为“培养五小儿童,养成好习惯,奠基美好未来”。两者之间没有较好地关联在一起。

(二)课程目标的表述与园所文化中培养目标等概念相混淆

每个幼儿园都有园所文化,在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时,在表述中往往与幼儿园园所文化中提到的办园目标、幼儿培养目标、办园宗旨等概念相混淆。该问题产生主要是由于幼儿园对课程目标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幼儿园园所文化中与课程相关内容区分不够重视。

(三)课程目标体系出现断层现象

在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时,有的幼儿园从总目标直接过渡到年龄班的阶段性目标,缺少对总目标的分解,出现了断层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目标体系的层次性造成的。

(四)课程目标体系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为促进目标的贯彻落实,幼儿园除了制定课程总目标外,还会将总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幼儿园课程具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但发现如果由上至下、由总到分串起来看,目标体系中的课程具体目标、阶段目标与课程总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还不够紧密,缺少相互呼应。 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幼儿园对方案文本编制中的逻辑性要求关注不够,同时,也对不同层面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尽了解造成的。

二、概念界定

园本课程: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色,符合本园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由本园教师进行的,以促进本园幼儿的发展为目标的,解决的是本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以高质量的课程为前提。

园本课程目标:园本课程目标是指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的预期结果。  

三、利用“五四三二一法”构建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一)五育并举把握园本课程目标体系指向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把握园本课程目标体系指向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共同要求。在幼儿园教育语境下,五大领域是幼儿园落实五育并举的主要途径,是五育并举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关注幼儿在五大领域中的预期发展结果,发挥出课程总目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内涵和性质,才会制定出清晰的、指向幼儿发展结果的课程总目标。这样的课程总目标的表述,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园课程及课程实施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既定方向,也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教师正确的和科学的教育行为,以最终实现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例如:通过园本课程实施,我园旨在促进幼儿“在多元体验中,培养会生活,爱运动,乐探索,畅创意,行文明的五小儿童,使幼儿获得自主成长的力量,为美好未来奠基。” 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二)四级管理把握园本课程目标体系规范化

园本课程目标体系建构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省市教育政策和区域教育规划而层层落实的规范过程。四级管理就是指在课程目标制定时要突出从高到低“国家课程目标——省市课程目标——区域课程目标——园所文化”四个层面的管理。

一是国家层面: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二是市级层面:市级层面的《幼儿园快乐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中指出:一方面让幼儿在园时心情高兴和愉快;另一方面是让幼儿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发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和满足感。同时基于五大领域全面发展,小中、大班分别为68条60条53条目标,各年龄段的目标都有其侧重,凸显年龄特点。

三是区级层面:区级层面课程目标是基于国家级、市级课程目标来制定的。例如,延庆区成立了专项生态课程研究项目组,基于上级课程目标,共同分析延庆区生态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情况,挖掘课程价值,形成延庆区课程总目标,即:立足优美的生态资源、优秀的人文环境、优质的家校社关系,培养崇德向善、 好学乐思、强身健心、尚美立美、勤劳创新的幸福儿童。

四是园级层面:园级层面课程目标管理要与园所文化中的办园目标、课程愿景、课程理念相一致。例如,我园办园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体验育人,打造生态涵养区高品质幼儿园。课程愿景为“幼儿园成为幼儿游戏体验场,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质。”培养目标为“主动探究,在多元体验中获得自主成长力量。”课程理念为“体验育人”。基于以上内容,最终结合我园课程文化积淀,以及幼儿发展需求,确定了课程总目标为“在多元体验中,培养会生活,爱运动,乐探索,畅创意,行文明的五小儿童,使幼儿获得自主成长的力量,为美好未来奠基。”

(三)三个层次把握园本课程目标体系具体化

在园本课程目标体系中,课程总目标比较笼统、抽象,这就需要对总目标进行具体化,并做到层层分解,呈现可操作的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就是指根据园本课程总目标而制定与落实的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具体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和日目标)。

课程目标体系包括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具体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和日目标),并且三层目标要保持内在一致性,使课程具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反映出课程总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是园本课程总目标具体化:在课程目标休系中,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表述还是较为笼统、抽象,这就需要总目标进行具体化。如,我园课程总目标为在“多元体验”中,培养“会生活,爱运动,乐探索,畅创意,行文明”的五小儿童,使幼儿获得自主成长的力量,为美好未来奠基。然后把总目标进行具体化我园课程总目标在多元体验中,培养会生活,爱运动,乐探索,畅创意,行文明的五小儿童,使幼儿获得自主成长的力量,为美好未来奠基分为“生活小主人、健康小健将、探索小能手、创意小达人、文明小标兵”五个方面的具体化目标。例如,“生活小主人”具体目标为:1.在生活情境中充分体验,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体验自主自信生活的快乐。2.掌握基本的安全、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形成受益终身的、安全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3.在一日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初步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是分解课程总目标:结合具体化的课程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年龄阶段目标。在分解过程中,明确幼儿发展领域和各年龄段课程实施的具体方向和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总目标的最终实现。为便于理解、落实和实现课程总目标,幼儿园需要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课程年龄阶段目标。

在分解中,明确课程年龄阶段目标形成依据是来自课程总目标,由笼统到具体的转化过程还要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要求,即制定的课程年龄阶段目标在性质上要与总目标相吻合,在内容的价值追求上应与幼儿园课程总目标的价值取向保持充分的一致性。再有需要重点关注:1.把握程度词。例如,小班了解、中班知道、大班掌握。2.关注学习方式。例如,小班生活情境中体验;中班游戏情境中体验;大班真实情境中合作体验。3.关注主体性。例如,小班在成人支持下;中班在与同伴互动中;大班在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中。4.关注认知的广度、深度。例如,小班、中班、大班是由窄到宽,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确保课程总目标的精神和理念落实和体现在课程年龄阶段目标中。例如:课程具体化总目标在生活情境中充分体验,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体验自主自信生活的快乐。分解为三个年龄阶段的目标为:小班幼儿发展目标1.在生活情境游戏体验中,初步掌握盥洗、如厕、午睡、进餐、整理等方法,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感受到快乐。2.在成人的引导下,初步建立规律生活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幼儿发展目标1.在真实的生活和游戏中体验,掌握盥洗、如厕、午睡、进餐、整理等方法,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获得成功感。2.生活逐渐规律,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和秩序,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大班幼儿发展目标1.在真实生活中,熟练掌握并运用盥洗、如厕、午睡、进餐、整理等方法,坚持自我服务并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感受自信和满足。2.保持规律的生活,自觉遵守生活常规和秩序,养成了一定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是分解具体目标:结合年龄阶段目标分解具体目标,首先是每个年龄阶段的每个学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本年龄段的总目标,包括上学期和下学期的目标。分解的时候,可以采取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分段式。也就是把一条目标中包含的内容从中间切断,分成两段,通过两个学期完成。另一种方式是;切片式。也就是把一条目标分成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放到两个学期中完成。其次是月目标;再次是周目标;最后是日目标。第三种方式是拿来式,直接把月目标中的一条放到周目标中重点落实。需要强调的是,我园在采用纵向分解的方法时,从课程总目标(含课程具体目标)出发,进行由长期到中期、由概括到较具体的目标细化工作。纵向分解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从上位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年龄阶段目标出发进行逐层分解,不断具体化,形成下位的课程具体目标(学期、月、周、日目标)的过程。

(四)两个方向把握园本课程目标体系有序化

两个方向是指课程目标的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相结合,使课程目标不但在横向上相互关联,共同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在纵向上又有一定的序列,体现为幼儿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状态与特点。

课程具体化总目标分解为年龄阶段目标时,要处理好分解中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关系。既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因素,也要考虑目标所指向的幼儿发展领域,使分解后的阶段目标在横向上全面关联,共同指向幼儿整体发展的领域,涵盖实现目标的载体幼儿园课程的全部内容。同时,分解后的课程阶段目标在纵向的年龄段上又有一定的序列,将幼儿发展领域的内容,在各个年龄段层面上进行不同程度发展结果和状态的描述。这样,既较好地处理了目标分解中的横向和纵向关系,使课程阶段目标在横向上全面、在纵向上有序,从而使课程总目标得到分解和落实,并最终得到实现。例如,我园的五小儿童指向五个领域,通过五个领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纵向方面体现了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体现了发展预期的层次性。

(五)一个中心把握园本课程目标体系的宗旨

一个中心即为幼儿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任何层次的课程目标、任何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其宗旨都应该是促进幼儿发展。

总之,构建园本课程目标要基于解读国家、市、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理解国家、市、区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制定与国家、市、区课程目标一致的园本课程总目标,并融入幼儿园园所文化进行园本化,制定有针对性的园本课程总目标,在制定课程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时候要凸显逻辑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通过五四三二一法构建园本课程目标体系,解决制定园本课程目标体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