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幼儿社会性;改善建议
正文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
1.1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会存在可以获得的一切特征,并且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典型行为方式。所以社会性的能力也是每一位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正确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1.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类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于子女在教育和抚养的过程中所逐渐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养行为和方式,是对父母的各种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因为父母是与孩子的第一个直接交往的对象,更是他们的理解和习得各种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的各种教育价值观念和他们教育的方式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包括父母对于幼儿的教育态度,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成长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
家庭结构类型是指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和人数。根据家庭人员结构构成进行分类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
2.1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利弊
对于现代家庭中来说,目前最为广泛和受我国社会普遍认可的四种家庭教养关系分别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2.1.1 权威型
权威型家庭教养关系管理方式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利的家庭教养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类型下,家长在每个孩子心中其实是非常的有责任和权威的。因为家长会对于孩子言行有严格的要求,有严格的控制,家长通常会合理的去为孩子设置家庭教育规则,主动去跟自己的孩子详细解释这些规则重要性和背后的意义,同时也积极的去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对孩子做出正面的回应。
2.1.2专制型
专制型家庭属于高控制教养的方式。与传统的权威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儿童感情控制的教育方面父母更加倾向于对孩子的拒绝或漠视,家长对儿童的兴趣、选择、更加强势。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情控制教育力度逐渐加大,强加很多的要求,甚至为了儿童达到某种目的,父母对于儿童无法完成任务时使用了羞辱或者惩罚等的手段,强制引导儿童遵守规则。
2.1.3溺爱型
溺爱型的孩子大多数较任性,由于父母家人的长期的过分宠爱,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只会支持毫无反对,对于孩子的一切活动家长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对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有很强的心理依赖性,缺乏的毅力和恒心也比较自私,导致儿童交往受阻,长期以往缺乏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成为孤独的个体。
2.1.4忽视型
忽视型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也不对孩子做出控制。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交流都很少,其父母对孩子不够关注,无论孩子是做出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家长都没有给予相应的反应。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孤僻,与父母有较大隔阂。交往能力较弱、孤僻且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有:肖某,十六岁时,因抢劫罪入狱,其家庭条件充裕,但父母因疏于管教,他和外公外婆生活。因为讨厌外公外婆的唠叨,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开始逃学,结交社会上的朋友,沉迷于溜冰、网络游戏。当他没钱时就想到抢劫,他从未意识到自己已经犯罪,警察逮捕他时,他总共已经抢劫十一次。经法院判决获刑十一年[2]。此案例就是忽视型家庭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良影响导致的,肖某由于父母疏于管教,幼儿时期与父母关系的不亲近,才酿成大错。
2.2 不同家庭的利弊
2.2.1 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泛指一个已婚家庭父母与其他拥有未婚阶段的独生子女组成的一个社会家庭。一般来说是由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三人组成的三口之家。
核心家庭的优势在于家庭关系简单、成员关系密切、内聚力较强、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和亲密情感。缺点在于家庭内社会互动的对象和内容单一,不利于幼儿形成较强的社交能力。
2.2.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一般是指由夫妻和一对已婚独生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主干教育家庭的成员老一辈多数都是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的的中老年人,他们大多都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又都具有教育一辈的子女的丰富经验。
主干家庭的优势在于祖辈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教育,可以形成合理的家庭教育规模,并且锻炼儿童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缺点在于感情多于理智,比如祖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果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那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很容易引起父辈与祖辈的家庭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2.2.3离异/单亲家庭
因父母离婚、死亡、和其他的原因而导致缺少父母或配偶的家庭称之为单亲家庭。其不利因素有家庭关系失调,比如家庭气氛沉闷,家庭教育失当等。幼儿自我封闭,如自卑,抑郁等。幼儿主观认识的偏差,如自我的价值观,刻板印象及偏见等。
2.2.4联合家庭
联合的家庭泛指由一个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一对直系已婚者或独生子女共同出资组成的一个独立家庭。
优点是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的孩子往往能够充分理解他人、关爱他人,性格较为外向,和大多数成年人的相处较为融洽,情绪稳定。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独立性较差,生活的家庭环境过于安逸,依赖性强。若与新的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会使儿童孤僻,不善与人交往。
其案例有:小鱼,其父母离婚,平时和奶奶生活,周末和妈妈、新爸爸居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常和别的幼儿发生冲突,在和同伴的交往当中,会争抢玩具,甚至推搡同伴,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多次使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受伤。通过家访得知,原因是家庭结构残缺,孩子先天成长环境的不良,缺乏母爱是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母亲对孩子的温暖不够,忽视了与儿童的沟通与交流,任其发展的教育导致了孩子娇纵、蛮横无理。而奶奶也对孩子只养不教,对不良行为也是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只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3]。
2.2.5隔代家庭
隔代家庭是指,祖孙两代共同组成的一个家庭。据老龄科研中心对中国城乡两万多位女性和老人的数据进行调查,照看孙辈的女性老人比例占了百分之六十六,隔代教育下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的比例在城乡更是多见,它们的分别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二和百分之七十三[4]。
这种隔代家庭教育也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传统隔代的教育下,孩子的成长所需要产生的教育效果常常事与愿违,由于隔代家庭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或不到位,使孩子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的性格。
2.2.6留守家庭
留守的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父母长年都在外打工,与其子女的接触少、沟通少,由于生活中孩子们受到的困难和委屈没有地方可以倾诉,也没有及时的心理辅导,导致其中恶劣人格的出现要么是自我攻击性较强,又或者是心理上偏向于抑郁性。
随着我国青少年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联结关系的逐渐减弱,他们在家庭中出现的违法犯罪和社会问题行为的发生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而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对青少年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保护和联结,所以受到了父母严格监控的这些青少年在家庭中出现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有所降低[6]。
2.2.7家庭弊端的建议
核心家庭建议幼儿与同伴多沟通,多参与各类活动,增强社交能力,如集体观念、协作精神等。
主干家庭建议祖辈保持与父辈一致的教育观,不溺爱、不过分宽容。避免产生家庭矛盾。
单亲/离异的家庭我们建议家长更加注重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重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注意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正确对待适龄儿童同非父母的抚养方的交往[7]。
联合家庭建议多培养儿童独立性,加强自我意识,减少依赖性。
隔代家庭建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让幼儿多参与社会活动,与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交往互动。避免过分内向和压抑。
留守家庭建议父母承担儿童的主要教育任务,加强沟通。社区教育发挥作用,监护者及相关教育人员加强管理并与家长配合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幼儿错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
3.1执拗脾气的矫正
儿童执拗的原因和表现主要是由于成人不依从他的想法和意愿就会发脾气,儿童在注意力和要求不被成人满足的特殊情况下便容易出现执拗。执拗属于不良的儿童性格造成的,其原因有很多是放纵型的娇惯行为所致,在这种放任型、宠溺型的儿童教育方式下极其有可能容易造成执拗的行为出现,对此执拗行为有效的控制和纠正唯一方法就是暂时冷却其儿童的情绪,转换其他方式促使儿童满足要求。
3.2侵犯他人行为的矫正
儿童相处时会发生一些抢东西、打人、咬人、抓人之类的侵犯行为。这是由于儿童对自己的控制力差,语言发展迟于动作行为或心里自私的缘故。我们应正面强化友爱同伴的教育,随时制止儿童的无意性侵犯行为。我们应该让发生这种行为的儿童达不到本有的目的,不能让他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3.3胆怯和孤独的矫正
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找到造成的原因,再从根本上来改善或消除。并且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促其转化。家人可以更多的关心这些儿童,使他消除恐惧和疑虑,不可向他直接指明这些弱点增加他的心理压力。成人也可以带领儿童多做一些活动,接触更广阔的生活天地,用有趣的活动去吸引他,淡化他的恐惧心理。不可勉强让过度胆怯和孤独的儿童接触生人或人多的环境,应该让他慢慢适应。也可为儿童寻找同伴,摆脱孤独,增强交往能力[8]。
3.4说谎行为的矫正
家长不要责怪惩罚孩子,越责怪孩子,他就越害怕,以后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用撒谎掩盖自己的过错,其次要立刻纠正其撒谎的行为是不对的,要和孩子说明撒谎的危害。我们在平时的生活 中也要常常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父母要经常反思是否给孩子做出了撒谎的示范行为,或给孩子较大压力和过分严肃的形象。
3.5性别角色的建立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尽情的展示各自的性别性格特征,不要让一方代替另一方,也不要给孩子造成性别有优劣之分的印象;父母不能强行规定必须有的性别特征,要有一定弹性,依据孩子的特征慢慢教育引导。
3.6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矫正
出现此类行为,家庭成员应该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不溺爱孩子,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没有特权,并教会孩子分享,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知道分享、秩序、平等、合作、尊重等,同时多创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四、结论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先说明了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重要性,再通过阐述权威型教育、专制型教育、溺爱或放任型教育、忽视型教育等四种方式及七个家庭类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可以得知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不同家庭的弊端提出建议。最后对幼儿错误的社会性行为的矫正提供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所以,父母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活环境,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重视家庭结构对幼儿的社会性产生的影响,让幼儿的心理和人格健康的成长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陈清淑,刘彩虹,晏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2]何彩琰.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J].豆丁网.2021
[3]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报告.[J].豆丁网.2015
[4]隔代养育.[J].搜狗百科.2020
[5]孟晓丽.请给孩子适度的爱.[D].百度文库.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