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舞蹈课程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法明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属于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学习、创编等。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重点探究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关键词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舞蹈课程

正文


引言: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作为幼儿教师,务必要具备理解幼儿及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在实施具体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表现力,这种能力正是与幼儿沟通、激励幼儿成长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对于成人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因而需要幼儿教师具有结合应用身体、动作与语言的能力。而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照幼儿教师行业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属于基础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育幼儿舞蹈的能力,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水平。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主要面对低学龄幼儿,因而要求其所掌握的舞蹈技能无需过于专业,作为幼儿教师,并不需要具备十分高深的舞蹈技巧与专业水准。随着社会对艺术教育的愈发重视,大众普遍开始从幼儿时期紧抓艺术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舞蹈技能基础。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在长期教学中,不带有鲜明的专业特点,且课程教师通常来源于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往往使用与舞蹈专业相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培养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不符。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具体包括三方面问题。

(一)舞蹈课程教学缺少总体规划

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虽为基础课程,但并非核心课程,所以通常存在固定模式、课程规划、课程管理欠缺的问题。比如,不同课程教师所讲内容不一,不同年级舞蹈技能学习链接不上,对于舞蹈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要求学生具备的舞蹈技能存在差异等。这些问题使得舞蹈课程教学系统性不足,给学生造成舞蹈课程并不重要的假象,促使其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下降。而且,舞蹈课程课时安排较少,通常每学期仅有16次课,难以保证学生完成必备舞蹈技能的学习。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而言,往往需要在规范形体姿势、学习舞蹈基本功上消耗大量时间,并需要更多时间反复练习幼儿舞蹈以及民族民间舞蹈等,以此提高对舞蹈运动方式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幼儿舞蹈创编技能水平。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学时安排较少,学生通过学习难以达到要求。

(二)舞蹈课程教学缺少明确目标

在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并不明确,虽然强调注重培养学生教育幼儿舞蹈的能力,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水平,但针对其与舞蹈专业舞蹈课程的差异之处缺少明显界限,这使得教师通常依照舞蹈专业舞蹈课程的目标展开教学,侧重教授学生舞蹈技能,并且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较为混乱,未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而定。此外,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往往采用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呆板的固化教学状态下,不理解舞蹈学习的原因,在学习中也不走心,因而体会不到舞蹈课程本该有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薄弱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常来源于普通高中,缺少一定舞蹈基础,仅有部分学生为发扬舞蹈兴趣在校外舞蹈机构学习过,总体来讲舞蹈基础较为薄弱。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处于18岁上下的年纪,此时学生骨骼发育完全,如果从未进行过肌肉拉伸训练,则在学习舞蹈基本功时会十分吃力,且在软开度方面难以突破,无法在舞蹈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水平,适当减小舞蹈基本功训练强度,降低舞蹈组合难度,同时利用大量时间帮助学生提升身体柔韧度,这使得舞蹈课程教学进展较为缓慢。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一)合理规划舞蹈课程教学方案

1.科学制定课程目标

制定有效的舞蹈课程目标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需求,舞蹈课程目标既要包括教授学生基本舞蹈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舞蹈艺术素养与艺术品性。在此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并实地考察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舞蹈技能要求,从多层面、多维度入手,对舞蹈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制定。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教授学生舞蹈艺术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同等重视舞蹈技能与舞蹈知识的学习,在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引领下,使学生具备对于舞蹈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通过灵活的肢体动作符号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可在日常幼儿教育教学中由于肢体动作表现形式的加持使自身具备丰富有效的表现力,能进一步指导幼儿以肢体动作来表达自身所感所想。

2.有效设置课程内容

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科的内部逻辑结构,传统舞蹈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舞蹈理论,二是舞蹈基训,三是舞蹈编导。由于受到课程学时的限制,加之学生舞蹈基础较弱,在课程教学中通常会舍弃舞蹈理论部分,而侧重带领学生学习舞蹈基本功训练与舞蹈的组合,注重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同时,在选择与应用课程教材方面较为随意,教师往往在结合学生舞蹈水平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舞蹈基本功为主,挑选并组合多个舞蹈种类的基本动作来表现。而为实现舞蹈课程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十分重要。

基于实际调研,对舞蹈基训、组合以及编排三板块内容进行确定,在三项教学中渗透舞蹈基本理论,包括舞蹈基础知识与基础原理,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深入掌握舞蹈技能,培养学生依据幼儿身心特点合理创编舞蹈的能力,并增强学生自主创作水平。在舞蹈基训与组合两模块教学中,适当设置舞蹈艺术作品分析内容,以此增强学生鉴赏舞蹈作品的能力。此外,在确定舞蹈课程内容时,还要全面认知舞蹈课程,一方面,基于师德培养,需要让学生了解对于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属于在困境中坚持的过程,并掌握未来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基本功训练,有利于其对舞蹈技能形成正确认识,从而提升表现专业技能的能力。

(二)采用多样舞蹈课程教学方法

1.构建多元教学方式

第一,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应用主体翻转形式。传统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逐渐更新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创作新的表现形式。

第二,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教师通过积极引用网络资源,可为舞蹈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处于互联网时代,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中查阅大量舞蹈作品,从而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分析、欣赏这些作品的优劣,并指定舞蹈作品让学生自主开展鉴赏练习。例如,待学生观看完舞蹈作品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其中让人记忆深刻或十分感动的片段,并说明原因。学生在针对问题答案进行讨论时,可真正理解到优秀舞蹈作品的队形与动作均能体现出主题与情绪发展。在学生具备基础欣赏分析能力后,教师便可带领学生观看大量舞蹈优秀展演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还能丰富学生舞蹈语汇,使学生掌握队形的变化特点,并在课堂训练中融入自身创新观点。

第三,在舞蹈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练习方式。学生可结合学习内容,在练习舞蹈时依据需要自由组成不同小组。通过采用小组学习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与他人的水平差距,还能让每位学生发现彼此问题,并在彼此帮助下得到解决,使学生在互相督促之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舞段小品。在舞段小品排练中,学生要实现舞段表现力的集中表达,排练者需要站在队列外侧观察小组学生在动作、情绪、队列变化与行进上的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展开群体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群体共同深度学习,还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排练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舞蹈排练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表达肢体与表情的欲望,进一步提升身体协调能力。

第四,在舞蹈课程教学中设置课外舞点。以往舞蹈课程教学模式以言传身教为主,即教师以动作讲解与示范的形式为学生讲授知识与技能。然而,拥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长期处于单一教学模式中,会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在相同教学节奏中丧失学习兴趣,但适当放缓教学速度又会致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难以进步。而且,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教师无法保证全部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探究可增加学生自主练习舞蹈技能时间的方式。通过课外舞点设置,可有效满足舞蹈教学的这一需求。舞点可为未完成课堂内容学习的学生提供大量练习机会,并为具有提升动作训练力度需求的学生提供训练场地。

2.基于社团研练融合教学

教师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可依托幼儿舞蹈创编大赛成立学生舞蹈社团。而社团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精细化训练一部舞蹈作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从点、面、线入手仔细训练舞蹈造型与动作。具体而言,社团学生要实现手、眼、身、法、步多方位配合。这种训练模式可有效增强学生肢体协调能力、表现动作情感的能力,并掌握教师所使用的排练手段。在舞蹈课堂训练中应用社团模式,可充分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舞蹈技能水平。

第一,在表达舞蹈动作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常肢体协调性较差,因而在舞蹈社团中应注重解决学生身体关节协调伸展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定格造型训练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固定肢体、舒展肢体、表现动作,进而引导学生连接不同造型。换言之,即为将舞蹈分解开来,从而逐渐连接、重复练习,串联每个定格造型形成流畅舞蹈,以此增强学生肢体协调性。

第二,在舞蹈情感表现上,优秀的表现力可弥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肢体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舞蹈社团中,舞蹈情感训练属于重要部分。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研究舞蹈全过程面部表情控制与情绪释放的展现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动作协调性、动作张力以及动作情绪,包括直接动作到小起范加入的练习、从抬手提气到落手呼吸的练习、从出手提笑肌到灵活表达面部表情的练习等。

第三,在舞蹈队形配合上,良好的队形变化有助于促进观众理解舞蹈发展与转折,让观众切实感受舞蹈美,使观众情绪受到牵动。在舞蹈社团中,队形排练是集体舞蹈训练的关键所在。这一内容可显著增强课堂小组排练的趣味性。教师引导小组学生结合舞蹈动作变换队形,利用多个队形变化实现舞蹈空间改变,可增强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队形在舞蹈作品中的作用。

(三)优化创新舞蹈课程教学评价

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中,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师范生设置舞蹈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肢体表达,在其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所教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完成舞蹈动作的编排,保证排练和演出组织活动的高效性。与其他课程不同,舞蹈课程需要不断练习舞蹈动作,通过表演和展示对本科人才在舞蹈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创建多元化的舞蹈课程教学评价,落实教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的环节,综合两个环节的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向其他同学的优点进行学习。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和展示,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进而提升课堂作业展示的效果,由同学和教师从整体效果、编排手法、风格、舞姿、体态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在舞蹈方面的培养力度,学校还可以与幼儿园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品展示机会和平台,创造独特的演出条件。学生在展示结束后,可以邀请小朋友进行评价,基于孩子的角度评价其舞蹈课程的表演效果,总结不同年龄孩子肢体表达能力的差异,进而对自己作品中的问题进行改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客观的角度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指导正确的肢体表达方式。展示平台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想法和表达欲望,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其纠正问题提供参考,在评价体系、展示平台和训练目标的综合作用下,促进其舞蹈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其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舞蹈课程属于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教学现状,重点探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共指出三种手段,即合理规划舞蹈课程教学方案;采用多样舞蹈课程教学方法;以及优化创新舞蹈课程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宋佳琪.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研究[J].教师,2020,(20):116-117.

[2]贾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尚舞,2021,(08):78-79.

 

作者简介:法明(1985—)族,河南荥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单位:北京城市学院舞蹈表演与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