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融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崔洁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6

摘要

教育不断发展,理念进一步革新,学前教育不再是以前“托管班”式的地位,而越来越为家庭和社会所重视,幼教也就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需要让自己的教育能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考虑到我国的文化语境和中国世界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大背景,在学前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注入能够赋予美术浓厚的人文气质和艺术品格,让幼儿在锻炼美术能力的同时,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艺术修养。基于此,本文将研究传统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融入,分析如何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现状、指出问题、总结方法,让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学生提高技能、拓展视野、完善意识,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更多人格健全的幼儿。


关键词

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美术课程;幼儿发展

正文


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中断的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独树一帜的优秀文化与精神风华,以美术为例,各种派别的国画、书画、刺绣、剪纸、建筑、雕刻等等,都包含了大量的美学艺术,成为令人称羡的瑰宝,也是先辈留给子孙后代的巨大财富。进入现代,美术具有了更多中西方文化合璧的展现形式,为了丰富教育内容,让幼儿感受到血脉中传承的民族基因,需要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注入,让幼儿从小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对发扬传统文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有深切的使命。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老师不仅要教美术技巧,更要传授文化内涵。高校虽然一直引入传统文化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等课程的教学中,但无论力度、深度、持续性都有所欠缺,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

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积极意义

一)传承民族记忆 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不止是后者对前者的成就,也是双方的共同促进。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首先会深刻地热爱着自己的民族的文化,愿意并骄傲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学生,应当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正式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就要珍惜学校时光,努力汲取更多来自民族和传统的文化养料,将其融入自己今后的教学当中。

(二)沉淀艺术底蕴 完塑学生的人格三观

幼儿教师是学龄前儿童除家人之外最亲近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很多幼教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并不充沛,或许能带好孩子的生活起居,陪孩子玩耍,却不能给他们带来人生的进益与艺术的启蒙。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文化艺术,其中也凝练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继而惠泽将来自己的学生。因此,在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沉淀艺术底蕴,不仅获得能力上的进步,更能学会以平和豁达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将来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磋磨,以沉静踏实的学习态度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安身立命的能量,为将来与形形色色的幼儿打交道奠定一份良好的心态。为此,高校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不同学生当前的心境,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学,除了讲授艺术技巧和教学方式,更要提升学生感知爱与美的能力。

三)挖掘美术内涵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美学艺术中蕴含着前辈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这些凝聚了几千年精粹的文化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对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理解作用,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永不落伍的,国人只要不断揣摩与学习,就能有所收获与进益。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培养学前教育优质人才的重要性,因为,一个孩子背后,是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牵挂,而抓紧学前教育的“黄金阶段”,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是幼教不可推卸的使命。

所以,教师需要在做好幼儿在校管理、学前教学等基础工作,引导孩子们加强日常防护,保障健康安全外,还抽出时间研究如何提升各类学前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教师的掌握力,尤其是美术等艺术专业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懂得如何调动幼儿的兴趣,让正处于活泼好动年龄的他们不会反感、不厌倦、能沉心静气地沉浸到艺术世界中去。

二、学前教学培养美术专业学生时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崇尚西方的教育 轻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美术等艺术类专业学科上,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和全面,课堂形式也不够丰富多样。导致很多人对起步较早的西方学前教育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认为无论从制度还是思想上,都要照搬西方模式,才是成功的,对我们的民族传统反而不屑一顾。事实上,这种重视西方却忽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为是错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作用下,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通过更具亲和力的民族基因,来挖掘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更多潜力。虽然西方教育发展较早,但并不适合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处处学习别人而没有自己的创新,也会事事受人桎梏,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想要培育具有本民族特色,且能够在中华大地扎根,发挥出实效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高校重塑理念、正本清源、丰富方式、增强效果挖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让青年学生牢牢的扎根我国的文化体系,从先创者的经验中汲取养料不断总结经验、乘势而上,以现代化的思维,感悟东方美学的哲理,切实增强自身综合素养,坚定不移地开放头脑,向先辈学习,更好地践行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更好的发挥出青春炽热的能量,用功“学”、用情“讲”、用力“做”。

二)强调职业化与功利化 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就业压力和专业限制等障碍下,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更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导致美术专业发展过于职业化和功利化,缺少了一丝人间烟火气,显得机械与生硬。同时,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也认为,自己将来从业面对的学生都是幼儿,自己的教育只需要满足岗位需求即可,不需要拓展方向,例如不需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美术并不被重视,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报专业的美术班,并不重视幼儿园教了什么样的美术课,很多幼教因而缺乏提升教学技能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在大学里,只是闷头练习技能,将来能应付基本教学即可。

想让这些将来从事幼教职业的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就要懂得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不要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的塞给学生传统文化,而是留出吸收与品位的时间,让学生跟随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艺术节奏,完善三观,塑造人格,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摒弃功利和虚妄,追求教育和传统文化之美的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缺乏对艺术的敬畏心 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传统文化入门易,精通难,需要沉淀下心去学习、品味、感受,导致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多的意趣,不仅能带给人知识,也能带给人境界上的提升。但是,很多高校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传统文化等关键词的重视不足,导致相关教育始终处于停滞阶段,发展力度不足,学生自己也缺乏对艺术的敬畏心,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事实上,将来幼儿教师所面对的育人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这已经不是拿起画笔教幼儿绘画就能满足家长和社会对学龄前教育的高要求的时代。想要满足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成人成才的要求,就需要幼教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而传统文化无疑是浸润幼教气质的绝佳工具,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能让学生各方面得到提升,包括却不仅限于:绘画技巧、创新能力、审美意识、品鉴水平、思维方式等等,实现高校教育助人全面发展并造福于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学的理想融合方式

一)学校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这个喧嚣浮华的物质社会中,有太多不良的声音会左右人们的判断,传统文化则是一股涤荡心灵的清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绘画、书法、剪纸、刺绣等艺术作品中,凝聚了创作者极为纯洁的美学神韵。为了加深这种文化认同感,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观看一些传统艺术的影视剧作品、纪录片,或直接前往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教师还要经常给与学生创造美学艺术作品的机会,申请教学经费购买相应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在课堂上集中开展实践练习,比如让学生尝试自己画花样,然后进行刺绣,或者编织中国结、扎染等等,也可以带领学生种植一些花花草草,在长成后一同用画笔,模仿山水写意的方式绘制出自己心中的花草神韵,在作品达到一定规模后,还可以跟学校共同举办艺术展览,让学生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甚至被购买,被印入各种商业产品当中,获得收益。以此,体验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并热爱传统美学艺术,激发民族自豪感。

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感官往往更加敏锐情感往往更加充沛,对美术的理解也更为细腻独到从中受到积极的启发,坚定心智,拒绝诱惑,做品格健全的人。他们对这个世界会有不同的认知,领悟力和创新性也会增强,今后的发展之路会被进一步拓宽尤其是进入教师岗位后,更能以真诚且热爱的心态从事工作,教育幼儿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课堂实践: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可关联性

“美”是一种看似朦胧,实则在生活中无处不起作用的意识,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保持旺盛创新力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化象为声和情感记录等方式,适时地暗示学生,艺术审美并不是虚无的感受,而是有生命力的,在鉴赏及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启迪。

三)创意活动:密切融合民族艺术创设文化主题空间

艺术气质的浸润需要环境的打造。例如,在课堂中张贴剪纸、悬挂山水花鸟和刺绣、中国结等,营造充满民族风味的空间,继而引入传统文化的具体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重塑,让学生沉浸在东方美学的意趣之中。在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来临时,可以开展相关的美术作品征集大赛,并举办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筹办、现场的布置当中,效仿古人文明风尚,着汉服、吃传统茶点,学传统技艺。

通过文化空间的打造,让学生在走入教师岗位后,懂得如何开辟第二课堂,让大自然浸润幼儿纯洁无暇的品格,走出课堂的框架,同样开展体验式教学。比如,在春花灼灼的日子里,带幼儿出去赏花,用相机给他们拍照,然后把照片洗出来大家一起欣赏,再带着他们阅读有关春天和花朵的优美古诗词,最后带幼儿用画笔描绘心中美好的春日胜景。

 

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在整个社会教学体系当中,已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幼教也不应该拘泥于被固定的位置,对现状太过满足会影响今后的进步,尤其是青年幼教更应当大胆走出职业的舒适圈,追求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为此,还在高校接受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大学生就应当认清当前行业的形势,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虽然,在很多地区幼教这个职业并不被重视,但是,时代的趋势就是我国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学龄前的幼儿教育,不仅要求孩子拥有丰富的学识,还希望孩子具备智慧的心灵和审美的灵魂。因此,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广阔,也需要鼓舞更多青年人加入其中,不仅为教育行业注入活水,也是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好值得奋斗的方向。

本文已经从美术专业入手,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堂的现状、面临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行的解决策略,需要相关行业人员继续加强实践探索,在理论与行动的结合中,尝试以更完善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这一“教育神器”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形式单一的幼儿园课堂变得丰富起来,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中华优秀文艺美学的熏陶,让学前教育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继承前辈们的探索精神和优秀传统,用中国的文化助力中国的教育在世界异军突起,培养出更多具有东方力量的应用型人才,发扬出更古今结合、汇聚精华的优质教育风格,为下一代幼儿们的茁壮成长,奠定一个坚实而又厚重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校美术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探讨[J]. 谭红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2]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杨季珑,吴鹏.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3]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 刘芳.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7)

[4]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J]. 李滢皎. 美与时代(). 2020(09)

[5]学前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实践[J]. 谭乐园,高艳霞,邓如清. 高教学刊. 2020(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