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为载体对大班幼儿开展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绘本;大班幼儿;品格教育;行动研究
正文
一、问题提出
古谚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在说明个体在儿童时期的品格形成对将来的成长有着关键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提到,幼儿应具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以上都是包含于品格教育中的。同时,在二十一世纪,以绘本为载体进行幼儿教学工作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研究热点,其中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掘。既可以使幼儿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使幼儿在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间接经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同时在2021年8月20日,修订人口计生法规定提出“三孩政策”,本班44%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孩子们常出现以下情况:区角材料乱放,洒落在地的材料没有人理会;掉在地上的汗巾,不会主动捡起来;一些幼儿经常会哭泣……这都是与品格教育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解决本班幼儿的现实问题,我们确定开展研究,寻找切实可行的策略,本研究以绘本为载体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来开展一系列幼儿品格教育。
本研究的品格教育为:尊重幼儿主体地位,选择相应的绘本实施对幼儿品格教育的整体活动,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层面加以渗透,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个体认知习惯、趋向习惯和行动习惯。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主要将品格教育分为责任、接纳、相处、分享、认识自我、乐观六个方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对大班以绘本为载体开展的品格教育进行研究,并辅之观察法、访谈法及文献法。首先在研究开始前通过文献法了解绘本以及品格教育的的相关理论知识、确定本次品格研究的六个维度,其次教师通过开展品格类绘本主题活动进行行动研究并不断反思改进,同时观察绘本主题活动前后幼儿的活动变化进行实时记录,对开展活动的教师进行深入访谈。
三、研究过程与实施
(一)根据幼儿现状确定大班幼儿品格教育主题
1.责任
责任是指对事对他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应尽的义务,其中包含应承担的过失。本班孩子常常在区角活动结束时,区角材料乱放,不会主动拾起掉落在地上的玩具、毛巾和垃圾等。可见,本班幼儿缺乏责任意识,不能完成自己和群体的义务,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2.接纳
接纳是指个体接受和容纳其他客体及其独特不同的内在。班级里大部分幼儿都已满六岁,还有几名已经满七岁的幼儿,但通过老师的观察,许多时候年纪更大的孩子没有对更小的同伴表现出谦让和照顾。另外,在我国鼓励生养二胎的背景下,本班许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因此幼儿们能否与自己的弟弟妹妹友好相处,是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3.相处
相处是指彼此生活在一起,相互接触往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提出的目标包含“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本班幼儿在建构区玩时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材料的分配问题、合作时的分工不满意等。还有少数幼儿,不管是在户外游戏还是区域游戏时,都独坐在教室一角,不去和同伴游戏。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幼幼、师幼中的社会交往方面,帮助幼儿习得交往的技能。
4.分享
分享是指把自己所喜欢的、热爱的东西分给他人,与他人一起享受。查阅《幼儿园教育纲要》,能够从社会领域中发现“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的目标。本班幼儿存在一些“自私”行为:平时在餐后他们会拿绘本阅读,《我的百变浴缸》这本书很受欢迎,一名幼儿看完了,另外一名幼儿也想看,但是这位幼儿却不愿意,会以自己还没有看完为借口拒绝,这类事情在班级中多次发生。
5.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本班一些幼儿在集体互动中不敢回答问题,不自信,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从未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些孩子在老师点名之后,也是小声的回答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自信,认识自我同样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
6.乐观
乐观是指精神愉悦,遇事不偏激,能够乐观地看待、解决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乐观有助于个体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容让他人,获得相互信任、满足感、心情舒畅。乐观情绪的培养是个体健康品格塑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重视对幼儿进行乐观情绪的品格培养,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分析绘本价值确定合适的绘本
在选择确定绘本时,我们坚持主题教育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专业性原则,通过自主查阅、与相关经验教师交流分享等方法,最终确定了布里吉特·威宁格的小兔波力品德养成系列绘本,该绘本曾荣获奥本海慕白金图书奖,以此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有极大价值。
(三) 取得家长的支持
整个研究得以顺利的开展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与协助,在研究之前,与班级家委会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汲取家委会的意见,同时向家长说明了本次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家长们都积极参与到本次研究中,对于有助于本次研究的计划和要求都能很好的执行,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勇敢品格的发展。
(四)观察记录幼儿行为变化
1.活动后对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的想法。
2.采用轶事记录法,作为观察者,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3.定期对班级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从教师的角度观察到的幼儿变化。
表格1 绘本实施后对幼儿行为产生的影响及教师策略
品格主题+绘本名称 | 活动后幼儿的行为表现 | 教师的支持策略 |
责任《我不是故意的》 | 主动捡起垃圾扔进垃圾桶 | 值日生、投放垃圾分类的教玩具 |
接纳《我当哥哥了》 | 愿意照顾比自己小的幼儿 | 增加与给中小班幼儿的互动 |
相处《我们和好吧》 | 能够主动谦让 | 榜样示范、言语激励 |
分享《圣诞快乐》 | 愿意主动分享 | 图书漂流、玩具分享会 |
认识自我《波力你真棒》 | 主动举手、大方表演 | 故事大王、故事进社区活动 |
乐观《波力生病了》 | 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 | 开展更多有挑战性的活动 |
(六)绘本表演
在教学活动后,幼儿基本上都熟悉了故事内容,他们喜欢通过对故事人物的行为、语言进行模仿,体验故事人物的情感状态与心理。因此,我们开展了绘本表演,给幼儿进行绘本表演与创编的机会,旨在让孩子在绘本表演的过程中加深道德情感体验以及对六个品格主题内涵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内化经验,将品格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七)一日生活指导
幼儿一日生活是品格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进行品格教育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教师通过观察去发现幼儿身上需要矫正的行为,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及时帮助幼儿调整自己的品格行为,并进行积极的反思与客观的自我评价,并在长时间的引导以及行为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品格行为。
(八)家庭教育指导
教师需要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并反映幼儿离校后的发展状态。真正做到与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观察引导与离园后的支持及强化结合到一起,家园共育,真正有效的促进幼儿品格的形成。
四、研究成效
1.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通过绘本内容的讲述以及相应的延伸活动,诸多以前喝完水总是忘记送水杯的、把班内的东西碰倒之后不会主动起来的幼儿都懂得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例如:会将碰倒的玩具捡起来放回原位,并且餐后活动后能够主动将自己使用过的东西归回原位并保持清洁。
2.体会到做哥哥姐姐是件快乐的事情,学会了接纳
起初仅有11人愿意帮助弟弟妹,在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转变为33人,孩子们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多幼儿的思想也经历了由原来的抵触、排斥到接受的转变过程,确实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3.懂得如何与小伙伴进行更好地相处
在长时间的相处与交往中,本班幼儿彼此之间也建立起相对比较深厚的友谊,助人为乐的行为明显增多,还有一些令老师头疼的幼儿,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例如:平时乐乐在班上并不是很受欢迎,有时还有伴有攻击性行为,在这段实践以绘本为载体的品格教育过程中,他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乐于助人的次数增多。此外,当班上幼儿不舒服、摔倒等情况发生时,其他幼儿主动上前关心、安慰、搀扶等行为明显增加。
4.在活动中与小伙伴进行分享合作
幼儿们在图书漂流、玩具分享会等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已经体验助人的快乐,形成初步的移情能力,懂得合作和相互帮助,有了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和行为,他们慢慢地会效仿绘本中小主人公波力的行为。例如:母亲节活动时,幼儿需要用超轻黏土制作项链,老师给每桌各放了三种颜色的黏土,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的孩子还想加入更多的颜色,这时他们桌上的颜色就不够了。这我们观察到有幼儿自发开始和其他桌的小朋友交换黏土,还有的小朋友主动把自己桌子上用不到的颜色送给其他同伴,这在以前若是没有老师的指导是不会发生的。
5.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变得更加自信及乐观
大班阶段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往往依赖于外界他人的评价,易受他人影响。通过绘本实施后发现幼儿能顾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到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如熙熙之前不管做什么活动都会自我否定,但其实她都能完成,同时在做不好时特别爱哭,在班级里请熙熙上台表演,她都不想参与。到活动后期,熙熙遇事爱哭的行为大大减少,虽然有时她还是忍不住哭泣,但也会很快停止,不难看出,她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后来她还会主动报名《故事大王》讲故事、在集体面前表演儿歌,越来越自信。这样的儿童不在少数,并且对自己的自我认识更加客观、准确。这一定程度上证明通过绘本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已经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大班幼儿的品格相关发展,而老师们经过一整个学期的持续观察、记录,并对孩子们进行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维度的分析,能够说明孩子们在六大主题绘本活动及其相关的延伸之后,他们的确发生了相应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会在实际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这对于孩子们之后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多方面都体现出极大的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够客观地证明本次研究的成效。
五、问题与不足
首先,由于精力有限,此次研究中,研究幼儿的数量不够多,研究的普遍性还需要加强。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品格主题的绘本教学工作,探讨品格主题绘本对大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有效性 ,需要继续在更多班级继续进行研究。
其次,幼儿的品格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持续的过程。为了延伸和巩固其教育效果,就需要在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浸润。因此,后续将持续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则能更好地达到品格教育的效果。如促进幼儿园品格主题的环境创设,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播放相关主题的儿歌音乐、走廊墙壁上贴一些小朋友相互帮助、合作分享的图等。
最后,本研究中品格教育方式形式少,不利于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接下来的研究应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品格教育方式。在品格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开放温馨的对话氛围。不仅仅要有集体活动的教育形式,还应该结合区域游戏、一日生活环节的环境陶冶,注重与家庭、社区之间的相互协作,三方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蒋亚娟.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大班幼儿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 董玉. 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D].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9.
[3] 瞿建云. 绘本阅读对大班幼儿责任心的培养探析[J]. 才智, 2018(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