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方絜《冰花图》拓片长卷小考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熙林1毛杰2

(1.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2.北京 100006)

摘要

本文已清道光方絜拓《冰花图》长卷为研究基础,通过观察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判断此拓片长卷所拓之物和传拓操作方法极为特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内容阐述我国拓片文化自起源到成熟的历史背景对这件“冰花图拓片”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已我国传统传拓技术接合相关物理知识为依据考证此件拓片产生的特殊传拓相关技术方法


关键词

拓片、冰花图、传拓技法

正文



 

二、引言

研究主体为清道光方絜拓《冰花图》长卷,长卷中心部分为“冰花拓片”,目前存世拓片所拓之物未发现同类型题材,此拓片具有较高的文物特殊性。传拓技术为我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我国拓片所拓之物多种多样,针对甲骨文拓片、秦砖汉瓦拓片、青铜器拓片、全形拓片等相关领域研究已日趋成熟。但针对此特殊题材拓片少有研究。本文针对这件“冰花拓片”的特殊性进行重点研究和考证,力图运用传统传拓技术为指导接合历史文化背景恢复此拓片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探寻其历史文化意义。

三、拓片的起源与发展

传拓技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又称捶拓术或拓印术,指使用宣纸覆于碑刻、青铜器、甲骨、印章封泥等器物之上,再用布包或丝织品蘸取墨汁使用捶打、刮擦等技法,把其中的文字、图形等信息印在纸上的一种技术。其过程酷似夏蝉蜕壳,故民间称之为“蝉蜕”。这种技术相当于古代的复印机和照相机,可以完全将器物上的有效信息完整保留下来,以便于后期长时间保存。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物保护技术,堪称“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的“印刷技术”,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发生着变化,不仅可以有效的记录和保存历史文化信息。更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传拓技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据史料记载,梁朝虞龢所著《论书表》中就有“拓书悉用薄纸”的记载。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到梁朝的拓片,但由此可以肯定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拥有完成整的拓片制作技术。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拓片实物是发现于敦煌的唐太宗李世民所撰《温泉铭》石刻的孤本拓片,此碑文原石已佚,唯有这件残拓流传至今。也正有了传拓这种技术才得以让消失千年的《温泉铭》石刻内容再现人间。为今人留下的不仅是一件“神品”级的艺术瑰宝,是承载中华文脉的物证续接

《温泉铭》残卷纵29.59厘米,横144.4厘米,行书,存50行,总354字。拓片墨色黑亮,文字边缘清晰整洁,使用擦墨拓法。其中最为重要的结尾题字“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圈谷府果毅児”墨书1行,在研究这段尾题时更有学者认为,尾题最后这个残缺不全的“児”字是“見”字的异体字,从此推断此件拓片的年代应该更早于永徽四年(653年)。但不管如何我们可以确定,此件拓片的年代至少为7世纪中叶所拓。

并且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东夷新罗记载,贞观二十二年,“真德遣其弟国相、伊赞子金春秋及其子文正来朝。诏授春秋为特进,文正为左武卫将军。春秋请诣国学观释奠及讲论,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将归国,令三品以上宴饯之,优礼甚称”。这段文字讲述了新罗使节前来朝贡,其归国之际,太宗亲自赐其“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这里所说的《温汤》就是《温泉铭》拓片。这种由皇帝亲自送出的“国礼”一定是做工讲究工艺成熟的贵重物品,此时拓片已是可以作为国礼使用且具有一定文化象征意义的物品。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唐代不仅已普遍使用拓片,而且此时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宋代拓片已十分盛行,由于文化发达,刻帖盛行,拓印技艺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后世留一下了许多珍贵的拓片。明清两代,拓片更加精致,拓制范围扩大,种类多样方法不一。大致说来,隋唐两代多用擦墨拓法,至北宋发明了扑拓之法,南宋末期,又发明了蜡拓和葛麻拓。明代盛行朱拓,又出现了套拓。清代又产生了摩崖拓、全形拓并且随着清代后期金石活动日益频繁,更出现了全形拓风尚盛行,成了炙手可热的学术热点。而且所拓器物日增,金石玉器、甲骨契刻、汉砖瓦当、墓志碑刻、竹木花草无所不包。本文中所说的这件冰花拓片就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

四、文物信息与流传过程

清道光方絜《冰花图》长卷(图1 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书画厅中的一件拓片作品。作者是清代的方絜字治庵号石梦生,原籍安徽歙县后居浙江黄岩。世人大多知道他的竹刻作品风格俊朗,对明暗变化处理与线条的皴擦勾勒表现的极赋质感又结构灵动。但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擅长传拓技艺,并且在其传拓作品中最擅长表现人物的细节与明暗变化,对人物面部表情的体现更是惟妙惟肖。是我国清代嘉庆至道光时期的著名竹刻、传拓艺术家。在其竹刻作品中对圆雕、透雕、镂雕、层层减地高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融会贯通。而在多种雕刻技法的学习过程中直观的学习方法莫过于将同类型名家雕刻作品传拓下来,慢慢研习方絜在这一过程中就练就了娴熟的传拓技术,拓而不留墨,保持作品原样由此推断这幅冰花图拓片的产生也绝非偶然。

 

1 清道光方絜《冰花图》长卷

 

此件冰花图长卷,其内容记录的是惊蛰前夕,雪后园中的石因昼夜温差现象凝结的冰花图案。这种“自然气候变化偶然天成”转瞬即逝且无法保存,在那个没有照相技术的年代,文人墨客运用娴熟的传拓技艺一块石砖上的冰花原貌拓印下来流传后世小巧精致别具风格,方寸之间百看不厌本文我们以中国传统传拓技艺为基础及此长卷题跋中的只言片语为信息,接合现代气象物理知识,尝试恢复推断这件拓片的创作过程和技术难点。

此件《冰花图》长卷2的第一位收藏者是晚清篆刻大家岳鸿庆鸿庆清道光咸丰年间。工铁笔与曹世模齐名兼工刻竹木岳鸿庆在这件《冰花图》跋文上阐明:我的朋友治庵来我家里小住一冬。正月的最后一天,雪后初霁,见房前砖上凝结的冰花格外剔透可爱,兴之所至他就用蚕茧纸和松烟墨拓印下来送给了我我一方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冰花打造的玲珑晶莹像古铜器(刚出土的青铜器很多带有金属化合物结晶很像冰花)如花似絮,更惊奇治庵穷极工巧的绝学神迹此段拔文可是说是揭开这件冰花拓片的重要信息。

 

2《冰花图》

 

在完成这副拓片后不久方絜便过世。岳鸿庆便带着对这作品的珍爱和对好友的缅怀痛惜,数次请文坛名士题咏并且在之后的两百中被多位文人雅士相继收藏,从岳鸿庆到何绍基一众文人拓片赞叹不已,争相在此作品上题跋其中与岳鸿庆跋文同样重要的当属何绍基对此作品所作补续《鸿爪脱冰图》3)。当时的何绍基已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何绍基所绘的这幅“小品”是用手指所画跋文中阐述冰花乃天地造化,惜不耐久,幸得治庵“鸿爪脱冰”,文人“鸿爪”空空妙手,以“笔补造化”。

 

3《鸿爪脱冰图》

正是这些晚清艺术大家在此领域的交融碰撞才造就了这幅珍贵的艺术长卷。《冰花图》与《鸿爪脱冰图》合卷中的一众文人都是金石竹木篆刻以及书法领域的行家翘楚,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然就有着更多文化的交流穿插其中

五、传拓技法和产生条件

就主体冰花拓片而言,我们知道在一个没有照相技术时代,要把冰花那如棉絮似芦花、毛茸茸、晶莹剔透的样貌,以最真实最全面的状态留存下来,拓片大概是当时唯一的方法了。在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拓片所用的主要材料为蚕茧纸、松烟墨古代拓片种类繁多,所用材质和工艺也不尽相同。但这幅拓片却可以说是世之罕见,这件拓片的产生需要多种大自然的机缘巧合和精湛的传拓技艺

首先方絜在岳鸿庆家住了一冬为什么最后等到初春才有机会拓下凝华的冰花是因为只有初春乍暖还寒时才可能产生冰花。冰花的形成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就十分苛刻,冰就是凝固的水。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结构松弛,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就会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冰花的原理就是如此,水蒸气在平滑表面凝结成冰片,似无数花朵镶嵌而成,故称冰花。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有些地区温度虽然很低在零度以下,但雾中的水滴还仍然呈现为液态,并未冻成冰晶,这是因为当时雾中缺乏在该温度下的活跃冻结核所致。

同时在前一夜的昼夜温差足够明显时才能够形成形状明显自然美观却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冰花,才能达到可以制作拓片的基础条件。并且在这里应当格外说明,《冰花图》这件拓片的所拓的冰花,跋文中说明是在房前砖上凝结成的冰花,并不是我们所常见在清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因为冰花的形成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载体和外在环境的温度差,家中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容易形成是因为室内存在人类活动和人为温度控制因素,提高的室内的温度。而这块存在于室外石砖上的冰花完全是由大自然的机缘巧合形成的。可以推断冰花形成前一天白天的日照温度,将这块石砖的温度提高至零度以上,而这块石砖具有一定的自身保温能力,固在夜间温度快速下降至零度以下时,石头和外在环境形成了短时间的温度差,从而出现了这种大自然的巧合现象。所以说一块自然环境下的冰花形成至少需要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凝结条件三者同时存在又刚好保持在形成指数范围内才得以出现自然现象

其次冰花形成后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一定是室外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下在传拓过程中使用的墨不可能低于零度,一定是在室温状态下磨好,转移至室外在墨汁温度降低至接近零度凝结前使用但无论如何在传拓过程中对于冰花来说,墨汁一定是零度以上液体。那么细小脆弱的冰花实体如果遇到液体状态的墨汁瞬间就会融化,更何况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拓包隔纸捶打冰花所以在传拓过程中对环境要求和传拓技术就变的异常苛刻。

如果说冰花的形成需要的是大自然的巧合,那么在传拓过程中,就是对传拓技术的考验,冰花本身是脆弱的结晶产物,在传拓的过程中要使用小巧柔软的拓包,避免在传拓时将冰花压断,同时也可体现冰花的细节部分。在传拓前的准备工作中需要在室内预先将使用的墨汁研磨好,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既不能让墨汁的温度太高也不能让墨汁的状态下,迅速移至室外使用。所使用的墨汁要尽量干焦,因为冰花形成后一定是零度以下,而拓片使用的墨不可能达到零度,当墨汁与冰花接触后极容易将冰花也一同融化,这样在宣纸上就会留下一片晕染,边缘轮廓也会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失误一旦出现便会连同整块冰花一同毁掉,根本没有二次拓印的机会。整个传拓过程可以说是在和时间赛跑,对传拓速度和技法娴熟度的要求很高,因为时间久了放置于室外的墨汁很容易凝结无法使用,冰花也在随着时间的延长室外温度升高而逐渐融化。所以这种转瞬即逝的艺术作品更考验传拓者的技术水平,在过程中既要拓的细致入微深浅有致,又要分秒必争的节约时间。并且在传达过程要充分的控制拓包捶打的力度和蘸取墨汁的多少。保证拓包上留存的墨汁不能穿透纸张。这样会直接导致墨汁与冰花接触融化成水,与纸张上残留的墨汁融合导致拓片大面积晕染。这中间需要怎样轻巧而快速的高超技术,怕是只有传拓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我们在观察这幅拓片的时候可以发现此件拓片除了内容美观,技术高潮外还有拓片的墨色非常黑亮,虽然经过近两百年的流传至今仍然光亮如新。这就是作者对用墨的要求高于旁人,首先方絜本身就是安徽歙县人此地不光出产闻名于世的歙砚,也紧邻安徽徽墨产区黄山和宣城。而徽墨具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突出优点。而其中墨色黑亮,固色性强,这两大特点对于这件拓片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固色性强特点可以在墨汁具有一定的流淌性的同时,减少墨汁中水分的含量,避免过程中晕染的产生。而墨色黑亮更有益于操作上色,减轻操作过程中拓包的捶打力度,避免对下层冰花的损伤。由此可推断此件拓片用墨很可能就是徽州所产的松烟墨

通过上述种种推断和考证,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艺术创作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别样情趣绝非今人所能比拟。冰花的形成是偶然的,但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是绝非偶然的。是创作者作为主体,其人生阅历、审美、经验等因素是否丰富细腻所决定的非偶然行为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作品的价值。最后对这件作品可以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一句话表述“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内在统一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又是偶然的”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