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探析 ——以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光与影”实践教学项目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陈彦竹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南充 637400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目前非遗保护的有效形式之一,为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成了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做法。川东北地区南充、阆中就造就并遗存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中王皮影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通过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光与影”实践项目探索非遗传承和创新之路,强调传统剪刻工艺和“进校园”的必要性,本文总结了非遗教育在提升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培养高素质非遗传承人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非遗教育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

非遗进校园、高职教育、剪刻工艺、实践教学

正文


课题来源:本论文为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青年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探析 ——以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光与影”实践教学项目为例”成果(项目编号:NC24C123


引言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境。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将非遗文化——皮影中的剪刻工艺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梦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剪刻工艺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培育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非遗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实现了中国传统剪刻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模块,为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及专业建设方面提供方向和指导意见。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1.1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非遗的传承目前主要依靠师徒制和家族传,但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减弱,导致非遗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高职教育通过开设非遗专业,非遗课程以及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实训室,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传承和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例如在设计专业的实训项目融入非遗文化,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还能在现代设计的创新中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2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服务地方经济

有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文化素养,拓宽其就业渠道。例如,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通过非遗研培项目以及和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非遗传承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高职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地方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人才保障,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1.3 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非遗教育传承是当地学校的使命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4年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持续上升。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又把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一项法律条例保护起来。其中第三十四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见,各级学校都肩负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而当地的王皮影是川东北地区南充市的重要的非遗资源,推动非遗教育传承更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非遗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路径与策略

2.1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中,将非遗文化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范畴。通过通识课教育,学生可以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工匠精神,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将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相关课程中融入皮影非遗技艺和文化传承等教学内容,如皮影在构图、色彩的应用及提炼、剪刻技艺的学习和利用、材料创新等,推动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与非遗文化的同步教学,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发融合非遗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融合的非遗校本教材,探索实施非遗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2.2 开展多样化的非遗传承教育活动

学院通过举办非遗主题活动、展览、比赛等形式,将非遗传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例如,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开展的光与影实践教学项目就通过剪纸和皮影的剪刻技艺的传授以及设计制图的现代化手段实现非遗文化的产品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在现代设计中创新非遗传承的方法

3.非遗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3.1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光与影” 实践教学项目背景

南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阆中皮影。仪陇剪纸等。这些非遗项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仪陇剪纸以其精美绝伦的剪刻工艺和丰富的题材内容闻名遐迩;阆中皮影戏则以精美的雕刻、独特的唱腔吸引着观众。学院所处的南充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为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非遗文化引入高职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光与影” 认识实践教学项目实施策略

3.2.1“认识实践”教学过程

    首先深入调研南充本土非遗资源,如剪纸、皮影戏等相关历史资料、技艺传承脉络以及非遗传人的作品。与仪陇剪纸文化馆、王皮影博物馆建立紧密联系,获取一手资料和专业指导。然后搜集可用于教学实践的资源,包括场地、实践基地,材料等方面的现有条件,如学校内的剪纸和皮影两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可作为项目实践基地。然后制定详细的 “光与影” 项目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中将项目分为基础理论学习、设计与制作,空间应用与实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明确的完成时间,利用为期两周的认识实践课以及非遗工作室季度活动来完成。

3.2.3教学成果与价值

“光与影”项目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即艺术系教学楼入口大门的设计,是将皮影人物形象为主体设计的“门神”,第二个板块则是在艺术系教学楼过道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围绕学院所处地域的风水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来设计的玻璃幕墙。本项目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将皮影、剪纸中的阴阳刻法融入设计手法中来,材料上采用玻璃纸,轻盈的特性便于剪刻实施与安装,为学校增添了一抹非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通过光与影实践教学项目,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设计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各类有关非遗文化设计比赛中屡获佳绩,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高校非遗工作室的发展展望

4.1推进教学创新

高校非遗工作室可构建起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解读的全方位课程体系。以皮影与剪纸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剪刻法,还将深入研究皮影和剪纸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将非遗技艺与设计学、材料学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的社会需求。同时,在线课程与线下教学相互补充,让更多学生可以领略非遗魅力,也便于传承人的远程教学与指导。在教学实践环节,与非遗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锤炼技艺,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例如,将王皮影、剪纸和文创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实用美观又有文化内涵的产品。

4.2融合创新发展驱动

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创新氛围,非遗工作室将成为创新的沃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进行创新,如利用3D打印,激光雕刻技术辅助传统雕刻工艺,实现复杂造型的快速成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表演。在产品创新方面,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开发出文创产品、智能家居用品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并且通过创新设计,提升非遗产品的包装、品牌形象,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习惯。

 

结论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 光与影实践教学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开辟了独特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展现出无限潜力。在发展方面,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起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将非遗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为高职教育课程创新注入了活力。项目式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协同推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让学校与社会、行业紧密相连。学生在参与 光与影相关非遗项目过程中,从对非遗的懵懂认知逐渐转变为熟练掌握技艺并能进行创新应用,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为未来就业拓宽了道路,也为高职教育紧贴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