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晚期直肠癌患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临床应用价值
正文
引言
结直肠癌是较为常见、危害最大的癌症疾病,由于该疾病早期难以发现,确诊时基本上已到晚期。对于晚期结直肠癌病人,采取手术治疗已经失去了价值,只能通过化学疗法来控制肿瘤,延长病人的寿命。近年来,结直肠癌是我国的发病率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该疾病的预后极差,易复发、转移,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临床多以化学疗法为主,虽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但疗效不佳,故需探索一种针对大肠癌的综合疗法。近年来,靶向药物与化学疗法的联用是抗癌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癌症疾病类型中排名第四,无情的夺走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致死率很高。应用常规性化学疗法,虽然可以有效的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例如,盐酸伊立替康(开普拓)、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是目前中、晚期大肠癌常用的常用化疗药,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远期生存率仍需进一步改善。Bevacizumab重组VEGF在结直肠癌中已被证实对晚期结直肠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贝伐珠单抗已被证实可以与多种化疗药物联用,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本课题拟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受治疗的40名结直肠癌病人,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2组,分别给予常规的化疗和贝伐单抗。通过对两组病人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及疗效的对比,探讨其在大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此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45±8.78)岁;肿瘤类型:结肠癌16例,直肠癌24例;转移情况:肝转移10例,肺转移14例,淋巴结转移1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2.71±8.57)岁;肿瘤类型:结肠癌14例,直肠癌26例;转移情况:肝转移9例,肺转移14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取相应的化疗措施前,对于患者存在的吐泻症状进行有效治疗。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化疗措施,奥沙利铂130mg/m2,卡培他滨850mg/m2,饭后服用,每天2次,连续服用4周。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措施基础上添加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该药物的具体型号为:[RochePharma(Schweiz)Ltd.,注册证号20100024],用法是:5mg/m2加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脉滴注,首次输注用量为7.5mg/(kg·d),并且要在90分钟内用完;第二次的输注时间可控制在60分钟以内,之后保持在30分钟内输注完成即可;对患者的治疗频率为1次/2周,共治疗2次。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所有结直肠癌肿块消失并维持>4周;部分缓解:结直肠癌肿块缩小>30%,维持>4周;稳定:介于部分缓解和进展之间;进展:结直肠癌肿块扩大>20%或产生新结直肠癌肿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病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含量比较
在两组中,与治疗前相比,CD3+、CD4+水平有明显的不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CD3+,CD4+的含量比治疗之前要高,而对照组的CD3+和CD4+的含量则要高。与该组处理前相比,观察组中CD3+、CD4+水的含量较低。平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请参阅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s,%)
组别 | 例数 | CD3+ | CD4+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40 | 33.16±3.45 | 41.56±5.05ab | 31.42±3.45 | 48.18±5.12ab |
对照组 | 40 | 33.19±3.40 | 30.45±2.34a | 31.57±3.12 | 28.78±1.21a |
2.2两组病人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n(%)]
组别 | 例数 | 完全缓解 | 部分缓解 | 稳定 | 进展 | 有效率 |
观察组 | 40 | 12(30.00) | 18(45.00) | 8(20.00) | 2(5.00) | 30(75.00) |
对照组 | 40 | 6(15.00) | 15(37.50) | 15(37.50) | 4(10.00) | 21(52.50) |
X2 | 4.381 | |||||
P | 0.036 |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恶心呕吐 | 腹胀 | 大便异常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40 | 11(27.50) | 3(7.5) | 3(7.5) | 17(42.5) |
对照组 | 40 | 12(30.00) | 5(12.50) | 3(7.5) | 20(50.00) |
X2 | 0.26 | ||||
P | P>0.05 |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着极高的致死率。但多数患者因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影响疗效。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其疗效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很多,其中贝伐珠单抗是最有效的。贝伐单抗是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也是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贝伐单抗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的血管,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可以加速肿瘤的转移,从而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最为关键的是,联合使用贝伐珠单抗不会增加化疗药物对消化道和骨髓的毒性,也不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因此用药安全性很好。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贝伐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在大肠癌中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提示贝伐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在结直肠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中、晚期结直肠癌主要采用化学疗法,5-氟尿嘧啶(5-FU)作为主要的化学疗法。VEGF作为一种新的促血管新生因子,对其抑制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贝伐单抗是一种临床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相结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进行抑制,可以显著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和左右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还可以对肿瘤血管生成具有很强的抑制效果,可以有效地帮助结直肠癌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VEGF作为一种经典的靶向结合化学疗法,可明显改善中、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是目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evacizumab已获批应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肾癌,以及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多种转移性肿瘤的治疗。已有文献报道,生物测定中VEGF的表达可以成为一种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贝伐单抗的疗效评估。对于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应该在无菌的情况下应用Bevacizumab治疗,同时要注意病人的临床表现。贝伐珠单抗进入体内后,病人最容易出现的症状之一就是高血压,这是由于它会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血压不断上升,因此,在给药的时候,一定要对病人的血液进行详细的检测,并且要对病人的重要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控,确保病人在给药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情况,并且要保持10分钟一次的状态,以免发生其它副作用[11]。我们发现,在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CD3+和CD4+的含量比治疗之前有所提高,而对照组病人的CD4+和CD3+的含量则较治疗之前有所降低,并且,观察组的CD3+=(41.56±5.05)%和CD4+=(48.18±5.12)%比治疗之前的(30.45±2.34)%和(28.78±1.21)%更高,有显著性(P<0.05)。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为52.50%,治疗组为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年来,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密切相关,而VEGF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能力、血管密度、转移和预后等有明显的相关性。VEGF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Bevacizumab可减少肿瘤组织间质水化,使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发挥抗癌效应。它属于一种单抗,可以与VEGF的抗原抗体发生反应,阻断VEGF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导致肿瘤细胞营养供给不足,达到摧毁肿瘤的目的。通过此次研究也可以确定,贝伐珠单抗与化疗联合应用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贝伐珠单抗作为抗 VEGF 通路的药物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未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林,陆屸.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联合 FOLFOX6 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2020,47(24):94-96.
[2]胡珊珊,宋彦,罗玉明,等. MiR-150-5p 靶向 HIF1α 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西妥昔单抗耐药的相关机制研究.四川医学,2020,41(7):688-691.
[3]耿计伟.贝伐单抗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4):20.
[4]郝玲玲.贝伐单抗在晚期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7):46-47.
[5]沈展,陈文斌.转铁蛋白功能化的β-榄香烯-雷公藤红素共传递微乳协同靶向抗结直肠癌研究[J].中草药,2019,50(2):471-480.
[6]艾良,杨怀勇,刘晓玲.靶向药物尼妥珠单抗用于IV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1):9-12.
[7]赵磊,王婧,车娟娟,等.贝伐单抗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安全性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8,39(2):119-122.
[8]张倩馨,孔妍.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化疗联合阿瓦斯汀靶向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2):87-90.
[9]邓文静,余更生,刘爱,等.贝伐珠单抗联合 mFOLFOX6 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左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差异[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5):779 -783.
[10]郑璐,许权,陆妙珍,等.贝伐单抗联合 FOLFOX -6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4):478-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