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的重要性与实践探索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黎昭 韦柳芳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7)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环境的日益复杂,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作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的重要性,并概述当前实践探索中的主要策略与成效。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有望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全面的职业病防治体系,为劳动者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重要性,实践

正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是保障劳动者健康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病隐患日益增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将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监测与检测的重要性、具体实践及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3]。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如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电离辐射等)、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以及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等[4]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的重要性

一)评估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

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是确保员工健康与安全、提升工作效率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涉及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用的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噪音、光照、温度)、生物因素(如微生物、过敏原)以及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全面审查与分析。通过定期检测,可以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

在进行职业卫生状况评估时,首先需要组建一个跨部门的评估小组,该小组应包括安全管理人员、职业卫生专家、一线员工代表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专业人员,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随后,通过现场调研、员工访谈、健康监测数据收集及工作流程分析等方法,系统地识别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评估的核心在于识别风险源并评估其潜在危害程度。这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如风险矩阵法或职业暴露限值比较,对识别出的每个危害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是否超过安全标准或可接受水平。同时,还需关注特殊群体的健康需求,如孕妇、老年员工及患有特定疾病的员工,确保评估结果具有广泛适用性。在评估过程中,还应特别关注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通过分析历史职业病案例、监测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跟踪高风险岗位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趋势,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此外,加强员工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是评估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评估报告应详细记录评估过程、发现的问题、风险评估结果及建议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防护设备、优化作业流程、加强健康监测及完善应急预案等。重要的是,要确保这些改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并定期对职业卫生状况进行复查和评估,以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二)预测劳动者健康影响

监测与检测能够估计劳动者在特定作业环境下的接触水平及可能的健康影响,为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方式的多样化,职业病已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作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对于预测并减轻劳动者健康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病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各类工作场所中,包括但不限于化学毒物(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离辐射)、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以及不良的作业环境(如高温、高湿、低氧)等。这些因素长期或短期地暴露于劳动者身上,可能引发各种职业病,如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噪声性听力损失、职业性中毒等,严重损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检测,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必要措施。这一过程涉及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识别、定期测量和评估,以了解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潜在威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空气采样分析、噪声强度测量、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可以精准地掌握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及其分布情况。

基于监测与检测的结果,可以进一步预测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包括评估不同危害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下的健康风险,预测职业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以及识别出高风险群体和关键控制点。这些信息对于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措施、优化作业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提供健康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防护设施效果

通过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防护设施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通风排毒系统、降噪设施、个体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噪声耳塞)等。然而,防护设施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其性能可能随使用时间、环境条件或操作不当而降低。因此,对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确保防护设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还能及时发现并修复存在的问题,避免防护失效导致的职业病风险增加。评估过程中,应综合运用现场检查、性能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全面评估防护设施的防护效能、使用状况及员工的满意度,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检测评价以及防护设施效果的评估,是构建职业病防治体系的重要基石。通过科学、系统、持续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优化防护设施配置,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这不仅是对劳动者生命健康的尊重和保护,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采取职业卫生行动的依据

监测与检测结果为制定职业危害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告知、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监护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作为职业卫生工作的核心环节,不仅是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措施,更是采取针对性职业卫生行动的重要依据。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日益复杂,工作环境中潜藏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也随之增多,如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生物因素以及不良的作业组织和劳动心理等,这些因素长期或高强度暴露于劳动者,极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严重危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识别和量化评估。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噪声强度、辐射水平等物理化学参数的直接测量,还涉及对作业方式、工时制度、劳动组织等可能导致职业性危害的间接因素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工作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强度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监测与检测的结果,企业和相关部门能够有的放矢地采取一系列职业卫生行动。比如,对于超标或存在高风险的危害因素,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或改善,如安装通风排毒设备、调整工艺流程、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同时,根据危害因素的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规范,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休息制度,减少劳动者对有害因素的暴露时间和强度;此外,加强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是基于监测结果采取的重要行动之一。

三、监测与检测的具体实践

一)日常监测

日常监测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常规的、日常的监测。企业通常由健康安全部门负责,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情况。这种监测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二)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而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这些检测必须由具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完成,并形成定期检测报告或现状评价报告。

三)评价检测

评价检测是在改建、扩建、新建项目时,对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其目的是评估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职业健康标准,并预测可能出现的职业健康问题。这种检测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职业危害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四)专项检测

专项检测是在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如特殊作业场所或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这种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详细和针对性的信息,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或制定个性化的防护方案。

结语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是保障劳动者健康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日常监测、定期检测、评价检测和专项检测,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职业健康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职业健康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 蒙得志,谭玉莲,温雪梅,.罗定市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24,41(2):51-53.

[2] 晏飞,侯晓,张麟征,.我国电力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研究现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3, 49(4):366-370.

[3] 朱志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应用困惑[J].实用预防医学, 2017(02):132-133.

[4] 汪庆庆,杨杰.类比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8, 25(4):350-3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