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部队院校平日训练伤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部队院校;训练伤
正文
训练伤是指在军事或者体育训练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训练人员发生组织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伤[1]。患者可因损伤部位不同表现出疼痛、肿胀、发热、功能障碍,严重可出现休克、昏迷等,受伤患者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2]。训练伤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训练强度过大,采用不正确训练方法,没有进行热身运动,身体状态不佳和心理因素等,造成身心无法适应训练,导致的损伤。心理护理借助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可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对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起到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等护理效果[3]。本研究为明确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部队院校平日训练伤的临床效果,开展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会批准,选取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参与部队院校平日训练人员8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性33名,女性8名,平均年龄(20.23±1.23)岁。对照组男性34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20.25±1.26)岁。两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语言沟通能力正常;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参与部队院校平日训练并主动配合者。
排除标准:①患者资料缺失;患有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等)或是重度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心、肾等其它脏器功能异常;③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向训练人员讲解发生训练伤后简单的处理措施,日常生活的健康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增加心理护理措施:①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倾听患者诉求,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识别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等。根据了解的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②纠正错误认知。主动与研究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对参与日常训练的心理问题症结,如担忧训练方案不合理、无法耐受高强度的训练、训练可能会导致创伤等,针对此,告知研究人员日常训练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之后工作的益处,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积极的心态,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和需求。③情绪宣泄。鼓励患者多与校友进行沟通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等,转移患者注意力,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可适时保持微笑,沟通过程中应富有亲切感,真诚沟通。除此之外,帮助患者正确宣泄内积压情绪,对其经历的创伤和挫折给予正面鼓励和开导,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况
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被研究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50分、≥53分视为有焦虑、抑郁,得分越高提示负性情绪越严重。
1.3.2训练伤发生率
比较两组患者训练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关节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训练伤符合《军事训练伤诊断与防治原则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
1.3.3生活质量
采用SF-36量表,根据研究需求裁剪,保留(躯体活动、精力、睡眠情绪、社会生活),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对比,分数区间1-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3.4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问卷将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选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符合正态分布使用(±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n,%)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患者心理状态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对比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s,分)
组别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41) | 50.23±5.71 | 39.37±3.47 | 52.63±3.40 | 40.33±2.34 |
对照组(n=41) | 50.32±5.26 | 45.26±3.33 | 52.61±3.26 | 47.25±2.69 |
t值 | 0.074 | 7.842 | 0.027 | 12.428 |
P值 | 0.941 | <0.001 | 0.978 | <0.001 |
2.2训练伤发生率对比
组间训练伤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训练伤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软组织损伤 | 骨折 | 关节韧带损伤 | 发生率 |
观察组(n=41) | 1(2.44) | 0(0.00) | 0(0.00) | 1(2.44) |
对照组(n=41) | 5(12.20) | 2(4.88) | 1(2.44) | 8(19.51) |
x2值 | 4.49 | |||
P值 | 0.03 |
2.3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生活质量组间对比(±s,分)
组别 | 躯体活动 | 精力 | 睡眠质量 | 社会生活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41) | 78.15±4.62 | 92.66±4.52 | 76.67±4.78 | 92.01±4.97 | 77.89±4.88 | 93.93±4.60 | 75.92±4.63 | 92.66±4.78 |
对照组 (n=41) | 78.12±4.39 | 82.56±4.90 | 75.08±4.53 | 82.92±4.51 | 77.76±4.66 | 82.01±3.98 | 74.09±4.77 | 83.16±3.96 |
t值 | 0.033 | 10.605 | 1.690 | 9.481 | 0.135 | 13.717 | 1.927 | 10.713 |
P值 | 0.974 | <0.001 | 0.094 | <0.001 | 0.893 | <0.001 | 0.057 | <0.001 |
2.4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间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4。
表4护理后两组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率 |
观察组(n=41) | 29(70.73) | 10(24.39) | 2(4.88) | 39(95.12) |
对照组(n=41) | 15(36.59) | 15(36.59) | 11(26.83) | 30(73.17) |
x2值 | 7.405 | |||
P值 | 0.007 |
3讨论
训练伤是指在参加训练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在部队院校中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易使训练人员产生心理问题,增加训练伤发生风险。由本次研究可得,护理前患者心理状态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部队院校平日训练强度高、数量大,长时间的训练可导致出现生理心理不适应,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心理护理可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出现的问题,运用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
从患者发生训练伤的概率比较发现,观察组护理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患者心理状态不佳,增加发生训练伤的风险[5]。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正视存在的困难,激发患者未来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决心,从而降低患者训练出现的损伤[6]。
研究显示,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频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可有效的解决患者存在的疾病护理问题,向患者传递更为积极的内容,减少病人内耗,减轻患者因疾病造成的不良情绪,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训练伤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部队院校平日训练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瑞瑞,张敏.心理护理对降低军队院校新生训练伤的效果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5):104-106.
[2]张秀梅,周新灵,柯于华.新兵训练伤患者康复期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1(7):169-170.
[3]毕娜,余兴艳,韩旭,程霞.骨科训练伤伤员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2,22(9):678-681.
[4]常祺,李春宝,贺杰,等.军事训练伤诊断与防治原则专家共识(2022版)[J].军事医学,2022,46(09):641-646.
[5]高宏生,袁耀宗,邹宏雷,刘阳军,冯鑫,刘伟,陈莉.某边疆部队训练伤影响因素及其防控改进策略[J].武警医学,2023,34(4):277-280286.
[6]俞琳琳.人文关怀护理在特勤人员训练伤康复理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6):595-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