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1叶忠继 2罗晓平 3庞泓

广东省仁化县人民医院512300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术式对患者肝功能参数及炎性因子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3月-2024年7月期间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进行分析,按照随机的分配原理,将他们平均地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肝功能、炎症因子影响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数据更小,差异较为明显(P<0.05);且术后1周观察组的TBIL、ALT、AST指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ALB更高,差异明显(P<0.05);术后3天,CRP、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较低,差异较大(P<0.05);手术后,两组HBx(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阳性例数明显减少,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HBx阳性占比更少,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而言,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提升手术效果,还能保护其肝功能,减少炎症影响。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手术;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

正文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且以肝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类型。此病症的发病过程较为隐蔽,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医生一般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数据,进行临床诊断。目前手术是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遍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已成为主流手术方式[1]。该手术方式不仅创伤轻微、恢复迅速,还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效果。有研究表明,更精确安全的手术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肝功能[2]。本项研究主要分析腹腔镜辅助下的精准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同时考察该术式对患者肝功能参数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详细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33-20247月期间于本院确诊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基本资料情况为(男23例,女16例;48-77岁,均龄62.35±3.04岁;左侧22例,右侧17例),观察组基本资料情况为(男24例,女15例;47-78岁,均龄62.46±3.08岁;左侧25例,右侧14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情况发现,差异并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1)患者需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2)患者精神状态需保持良好,能够积极配合术后随访工作;(3)患者的预计生存期应不低于4个月;(4)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肿瘤疾病;(2)病灶已转移至肝脏以外的患者;(3)存在有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1.2方法

2 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先采取护肝、抗病毒等治疗[3],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肝切除手术方案治疗。帮助患者摆放仰卧姿势,并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手术前,利用影像学技术来精确界定需要切除的肝脏区域,并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手术过程中,采用Pringle手法来间歇性阻断入肝血流,具体操作为每阻断20min后恢复血流5min。然后使用钳夹技术来分离肝脏组织,并仔细对拢缝合肝脏的断面,同时确保引流管的正确放置,最后完成手术缝合。

观察组则采用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采取头高脚低的仰卧体位,并同样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手术前,通过螺旋CT来精确锁定病灶位置。手术中,先建立CO2气腹,并保持气腹压力在11-13mm Hg的范围内。然后在脐下2cm处做一个观察孔,并根据病灶的具体位置(肝右叶或肝左叶)来确定主操作孔的位置。使用超声刀依次切断镰状韧带和肝圆韧带;对于肝右叶的病灶,还应切除右冠状韧带;而对于肝左叶的病灶,需要切除肝胃韧带和肝左叶韧带。然后阻断目标肝段的血流,并严格遵循无瘤原则来切除病灶。最后清理手术创面,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并完成手术缝合。

1.3观察指标

1.3.1手术效果对比。细致观察两组手术的进行情况,并精确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长,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3.2肝功能指标对比。在手术前与手术后一周的早晨,于患者空腹状态下,分别采集其肘静脉血4ml。将血样置于抗凝试管中,并使用专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参数设置:速度3000r/min,半径10cm,时长10min),以分离出血清。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血清中的TBIL(总胆红素)、ALB(白蛋白)、ALT[4](谷丙转氨酶)及AST(谷草转氨酶)的水平。

1.3.3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在手术前与手术后三天,分别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ml,经过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的CRP[5]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

1.3.4HBx阳性占比对比。在手术前与手术后,分别运用CHIP实验技术,检测两组患者中HBx的阳性与阴性病例数,并计算出阳性比例,以进行组间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使用t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效果对比

经过观察得出,观察组手术实施情况相比于对照组更顺利,差异比较明显,见表1所示: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排气时间(h

初次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长(d

观察组

39

146.25±11.06

360.12±33.46

35.07±5.10

49.62±6.14

6.98±1.20

对照组

39

189.57±15.03

419.52±43.15

47.13±6.79

68.05±8.27

8.76±1.48

t

-

14.497

6.794

8.869

11.174

5.834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对照组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前,肝功能没有显著差异;而手术1周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相比于对照组更优,差异明显,见表2所示:

2 对照组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TBILumol/L

ALBg/L

手术前

手术1周后

手术前

手术1周后

观察组

39

20.23±3.15

4.46±0.70

38.24±3.55

64.47±5.42

对照组

39

20.14±3.22

7.17±1.15

38.19±3.60

50.79±4.63

t

-

0.125

12.571

0.062

11.985

P

-

0.901

0.001

0.951

0.001

续表2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手术前

手术1周后

手术前

手术1周后

观察组

39

38.57±4.78

11.04±2.15

44.16±3.61

25.11±2.76

对照组

39

38.62±4.86

18.71±2.76

43.90±3.56

33.12±3.13

t

-

0.046

13.691

0.320

11.987

P

-

0.964

0.001

0.750

0.001

注:TBIL”为总胆红素ALB”为白蛋白ALT”为谷丙转氨酶AST”为谷草转氨酶

2.3对照组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手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差别不明显;手术3天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升高较少,差异明显,见表3所示:

3 对照组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CRPmg/L

IL-6pg/mL

TNF-αng/mL

手术前

手术3天后

手术前

手术3天后

手术前

手术3天后

观察组

39

15.26±2.02

20.20±2.45

87.46±8.55

106.85±10.39

12.02±1.76

16.47±2.23

对照组

39

15.07±2.05

28.47±2.85

87.14±8.60

130.25±12.83

11.96±1.75

21.69±2.47

t

-

0.412

13.742

0.165

8.852

0.151

9.796

P

-

0.681

0.001

0.870

0.001

0.880

0.001

注:CRP”为C-反应蛋白IL-6”为白细胞介素6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

2.4对照组与观察组HBx阳性占比对比

在手术前两组HBx阳性例数差别不明显,而经过手术后,观察组HBx阳性减少例数相比于对照组更多,差异较为明显,见表4所示:

4 对照组与观察组HBx阳性占比对比[n,(%)]

组别

例数

阳性

阴性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观察组

39

3692.31

00

37.69

39100.00

对照组

39

3794.87

410.26

25.13

3589.74

χ2

-

0.214

4.216

0.214

4.216

P

-

0.644

0.040

0.644

0.040

 

3讨论

肝癌作为全球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肿瘤致死病因[6]。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其中男女比例为2.7:1,尤其是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发病风险更大。

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是一种治疗 PHC 的新型手术方式,它是以肝脏的功能性分段为解剖基础而施行的解剖性肝段切除术[7]。本研究主要评估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并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表明,采用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的观察组相比于采用传统肝切除手术的对照组,其手术所用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排气时间更短、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及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明显,在统计学上有高度的显著性P<0.05。此发现强调了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在减少手术伤害、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方面的突出优势。且术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基线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在手术7天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浓度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ALB含量则相比于对照组更高,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显著(P<0.05)。这一结果证明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在维护患者肝功能、降低肝脏损伤方面,相比于对照组更有优势。同时在术前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相近,但手术3天后,尽管两组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观察组的增长幅度却相比于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在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方面的优势。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阳性率方面,术前两组患者的HBx阳性例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术后观察组的HBx阳性病例数相比于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观察结果提示,腹腔镜下精确肝切除术可降低患者HBx阳性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总之,将腹腔镜辅助下的精准肝切除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能够提高手术效果,减轻患者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恢复,并保护患者肝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以及降低患者HBx阳性风险,所以该手术方案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丛鹏,屈岳育,杨红春,.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应激指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01):82-84.

[2] 刘永昌,赵殿堂,孙启峰,.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三维可视化腹腔镜精准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04):561-564.

[3] 马志勇.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术中出血量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2):2025-2026.

[4] 权冬梅,张鹏,张琰,.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05):10-12.

[5] 陈磊,唐彤,张代忠,.精准肝蒂解剖技术辅助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效果及对炎症免疫应激、肝功能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4,45(04):120-127.

[6] 郭昊苏,刘宏,李凯,.肝切除在精准外科理念下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的荟萃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02):395-409.

[7] 朱惠刚,刘东升,贾楷桥.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07):648-6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