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放松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境及病情症状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徐望贤

龙川县人民医院河北省517300

摘要

目的:研讨冥想放松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境及病情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8月经龙川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确立组别(40例/组),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干预条件开展冥想放松训练,对比两组间的心境、病情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中正性情绪项得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升高,负性情绪项得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观察组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各项(一般病理、阳性及阴性症状)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各项(心理社会、症状与不良反应、动力与精力)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冥想放松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境,促进其病情症状缓解以及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荐。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冥想放松训练;心境;病情症状

正文


    精神分裂症是病情程度较重的一类精神疾病,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口数量将近2000万,且患病率仍在不断攀升[1]。精神分裂症主要可引起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等各方面异常,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有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积极处理和控制。药物干预仍是目前临床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改善效果欠佳,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适当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也至关重要[2]。冥想放松训练是现代护理学重点提倡的一种临床干预新模式,其主张通过自我控制实现身心调节,在改善患者身心健康、加快病情恢复方面有明显作用[3]。鉴于此,本研究结合20232-20248月经龙川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80例患者资料,重点探究冥想放松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实施价值。具体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2-20248月经龙川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80例患者入组本次临床观察,依据随机数表法确立研究组别(40/组),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段14~60岁,平均年龄(28.38±5.25)岁;病程范围2~12个月,平均病程(6.25±2.38)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段14~60岁,平均年龄(28.51±5.38)岁;病程范围2~12个月,平均病程(6.29±2.41)个月。两组间各项基线病例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段以及病程范围等)经分析,显示P均>0.05,数据均衡可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与《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4]中的判定标准吻合;(2)具备基本的交流能力,且认知状况正常;(3)患者或家属已完成书面同意文书的签署。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精神心理问题者,如抑郁症等;(2)并发恶性肿瘤者;(3)存在药物滥用、酗酒等问题者;(4)并发重要器官功能/系统(肝、肾及免疫系统等)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包括为患者做疾病知识介绍,指导患者按照医嘱合理用药,鼓励患者日常主动参与文娱活动,嘱家属观察患者的基础体征及病情,适时鼓励患者,给予其情绪安抚,每周定期门诊复诊及电话跟踪随访。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干预条件开展冥想放松训练,首次由医护人员在门诊治疗室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训练,后续由家属监督患者在家进行冥想放松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训练前,保持房间内环境的温馨及安静,指导患者放松躯体关节;再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做自我介绍,告知患者冥想放松训练的相关知识事项,如理论知识、开展流程、重要作用等,同时为患者讲解以及示范正念呼吸、肌肉放松的技巧。(2)训练时,告知患者保持仰卧体位,通过鼻腔平缓呼气和吸气,伴随轻柔音乐让自身逐渐处于冥想放松的状态下,从额头肌肉开始放松,再逐渐放松面颈部、肩部、手臂、胸腔、背部、腹部及腿部,最后抵达脚趾,上述各躯体部位先保持8s左右的紧绷,再缓慢放松该部位,按此步骤重复2次,依次从额头肌肉放松至脚趾部位。(3)冥想时,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衣物,排空肠道及膀胱,并在舒适体位下做背部、腿部拉伸动作,再取一层薄被盖于患者体表,嘱患者上肢自然放松,置于躯体两侧,保持掌心朝上,双下肢保持微张,然后轻闭双眼,按照“1-10”、“10-1”的方式默数呼吸频率,在轻柔的音乐下调整呼吸至平稳状态,然后逐渐放松躯体各位置的肌肉,引导患者想象置身于大自然中,让患者尝试感受周围的舒适与静谧。(4)冥想后,指导患者对周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从舒适的环境逐渐过渡至现实生活环境中,以防产生主观负面情绪或意见;告知患者结束冥想后,先缓慢放松全身,切忌即刻起身。每次练习50min,每周4次,持续4周。

1.4 观察项目

(1) 心境:在干预前后,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scalePANAS[5]测评,内含正性与负性情绪2项,各项分值均为50分,得分与相应情绪呈正向关系。(2)病情症状:在干预前后,通过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6]测评,内含一般病理、阳性及阴性症状3项,分别有16个、7个和7个条目,各条目计分1~7分,得分越趋近于高分,则说明患者的精神症状程度越严重。3)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QLS[7]测评,内含心理社会、症状与不良反应、动力与精力3项,依次含条目15条、8条和7条,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趋近于高分,则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无改善。所有量表由家属严格监督下患者填写,每周复诊时带回医院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4.0分析数据对计数资料使用卡方χ2)检验,由例数(n)和率(%)显示,对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由±s”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的心境状况评测结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间PANAS量表中的正性、负性情绪得分基本相当(P0.05);干预后,观察组PANAS量表中正性情绪项得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升高,负性情绪项得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详见表1

1 两组间的心境状况评测结果对比(±s,分

组别

正性情绪

负性情绪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0

21.38±4.25

28.08±5.73

30.15±4.32

21.83±3.74

对照组(n=40

22.09±3.31

25.29±5.25

30.04±4.28

24.02±3.38

t

0.833

2.270

0.114

2.747

P

0.407

0.025

0.909

0.007

2.2 两组间的病情症状评测结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间PANSS量表中的一般病理、阳性及阴性症状得分基本相当(P0.05);干预后,观察组PANSS量表中各项(一般病理、阳性及阴性症状)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2

2 两组间的病情症状评测结果对比(±s,分

组别

一般病理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0

40.98±5.21

23.41±3.98

13.02±1.38

9.14±1.01

24.65±3.84

11.23±1.75

对照组(n=40

41.07±5.11

26.03±4.42

13.05±1.34

10.02±1.28

24.58±4.01

14.02±2.28

t

0.077

2.785

0.098

3.413

0.079

6.139

P

0.938

0.006

0.921

0.001

0.936

0.001

2.3 两组间的生活质量评测结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间SQLS量表中的心理社会、症状与不良反应、动力与精力得分基本相当(P0.05);干预后,观察组SQLS量表中各项(心理社会、症状与不良反应、动力与精力)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3

3 两组间的生活质量评测结果对比(±s,分

组别

心理社会

症状与不良反应

动力与精力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0

30.27±4.42

18.23±2.23

32.04±4.20

16.38±2.31

55.24±10.31

42.13±8.39

对照组(n=40

30.38±4.29

21.05±3.48

31.96±4.13

18.85±2.92

54.89±12.02

47.38±10.12

t

0.112

4.315

0.085

4.195

0.139

2.525

P

0.910

0.001

0.931

0.001

0.889

0.01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精神因素、脑部结构及神经递质异常等,发病期间,患者常有幻觉、情感淡漠、行为怪异以及语言混乱等伴发表现,并且还可能因对该病缺乏了解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治疗配合度不高,甚至影响疾病转归[8]。常规护理虽能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及干预,但内容主要围绕患者病情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其身心感受,干预效果并不够理想[9]

冥想放松训练是自印度瑜伽、佛教心理学逐渐演变而来,现已成为心理学干预措施的一种补充,其注重训练患者的自我控制力与专注力,能够让患者在训练中获得身心宁静,最终达到协调身心、辅助促进病情康复等作用[10]。本研究将该干预模式应用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干预中,结果发现,观察组干预后PANAS量表中的正性情绪项得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升高,PANAS量表种的负性情绪项得分以及PANSS量表中各项(一般病理、阳性及阴性症状)得分、SQLS量表中各项(心理社会、症状与不良反应、动力与精力)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冥想放松训练的开展可获得较理想的干预效果,相较于常规干预更有助于患者心境、病情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与上述研究报道观点大致吻合。其原因是,冥想放松训练能够引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与精神,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可帮助患者摆脱负性情感的困扰,逐渐培养患者乐观、坦然的心态,进而激发患者的内在潜能,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临床干预工作,加快病情症状缓解,最终达到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冥想放松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境,促进其病情症状缓解以及生活质量改善,值得临床借鉴以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兰英,徐曼华,李平,. 正念睡眠认知疗法对中青年精神分裂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 临床误诊误治,2024,37(3):58-64.

[2] 张哲栋,孟蕾,靳路,. 正念减压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细胞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3,46(9):1176-1181.

[3] 李娜,童小桔. 正念冥想训练结合焦点解决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1):100-102.

[4] 舒良.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2-138.

[5] 姚瑶,陈冬林,李妙,.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在住院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4):64-66.

[6] 司天梅,杨建中,舒良,等.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45-47.

[7] 林鹏瑛, 王小菊, 卓妙花. 自我管理训练联合冥想放松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4):100-102.

[8] 王静. 冥想放松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2):90-94.

[9] 蒋红,戚惠娟,王敏,. 冥想放松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J]. 上海护理,2021,21(3):7-10.

[10] 李明芳,戚惠娟. 正念冥想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及治疗态度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7):137-1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