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彝族德育文化在彝区中职学校双语教育中的作用——以四川省彝文学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彝族;德育;学生;双语教育
正文
彝族德育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内容广,在处事、礼仪、交友、敬老、育幼、劝学、劝勤、和谐、环境、节俭、致富、自律、禁毒、禁盗、禁酒等方面都有所阐述,这些内容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重要表现①。在彝区中职学校学生双语教育中正确开发和利用彝族德育资源,可以为学校内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实现方式,对学生双语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彝族德育文化介绍
彝族的德育文化主要通过彝族教育典籍《玛牧特依》,彝族民间“德古”、彝族民间习惯法等形式,为彝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和青年双语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彝族德育在社会中表现形式多样,在婚丧嫁娶、学生课堂等场合尤为突出。
(一)《玛牧特依》
《玛牧特依》是彝族人口头流传的道德伦理教育典籍,它在彝区社会起着制度制约、民间习惯法、警示教育、启发德育的作用,对彝区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了儿童、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男人、女人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玛牧特依》“玛”意思为教育、训导,“牧”意思为贤者、明智,“特依”意为书籍、典籍,内容涵盖范围广,以彝族男人从出生到死亡为主线,以12岁为一轮的方式,分年龄阐述一个人在社会中富有哲理的生活、生存规律,如:“十三岁,长肉未结实,骨骼未定型,人小心幼稚,马驹踩不稳,人小思玩乐,一日九处跑;二十五六岁,生龙活虎样,随人能跟上,自逃能脱身,我饱以为别人饱,若智又若愚”等,以先描述每一段年轮彝族男人的特点,再进行相对应的教育与训导。同时阐述了世间是矛盾和统一的相互转化,万物都在对立与转化中发展的观点,如:“天地二者,日和月对立,星月来联通,天地便统一;亲和戚两家,聘礼伤和气,牛羊来调和,亲戚则相爱”。《玛牧特依》以教育为核心内容,站在超阶级的立场上训世教人。在中职学校双语教学中,彝族学生不仅习得丰富的汉语文知识,对彝族训示典籍《玛牧特依》也有着较大的学习兴趣。《玛牧特依》中第一轮13岁和第二轮25岁彝族男人的教育,学生有着较大的学习兴趣,它和汉语文教育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相互促进,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学习兴趣,双语知识习得齐头并进。
(二)民间“德古”
彝语中的“德古”为音译,是指彝族人民在日常活动中自然产生和形成的。它不需要选举,也不需要加封,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后自然产生的。“德古”办事公道,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德古”是习惯法活的载体与执行、传播者,是民间纠纷的调解、裁决人。通过“德古”调解、裁决来化解纠纷,是凉山彝族群众从古至今解决内部及外部矛盾最主要的方式。在今天的凉山彝族地区,“德古”调解依然是彝族群众解决纠纷最主要的方式,它对维护彝族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一定价值。彝族传统文化中“德古”文化对彝族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法制知识学习有着辅助作用,为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知识习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
(三)民间习惯法
在各民族民间中使用的习惯法是中国法制体系中最为原始,最易为人民接受和使用,影响最广泛的不成文法,是各民族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承载和反映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法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在彝区,习惯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习惯法,并积极遵守习惯法的运用,任何形式的纠纷最后都得以用传统习惯法来调解。习惯法已渗透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和谐法制社会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彝族学生传统习惯法知识的拥有量对双语教育法制知识学习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目前中职学校双语课堂中彝族德育文化开设情况
“德育教学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且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身心发展迅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面临各种挑战与困惑,需要外界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②四川省彝文学校开设国家中职课程设置外,还开设有彝语基础知识、彝汉翻译、彝族风情等独居民族特性的文化课,这些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玛牧特依》、民间“德古”、民间习惯法里的相关内容都有所涉及。四川省彝文学校学生多来自凉山各县市彝区,从小耳濡目染彝族传统文化,对《玛牧特依》、民间“德古”、民间习惯法不陌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进校前就对这些传统文化有所学习和使用,所以开设传统文化课,与汉语文一并进行双语教育一举两得。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同时,对彝族传统文化也进行了相应的学习和巩固,这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学校开设的彝族风情从日常生活习俗、节庆、建筑、婚俗、服饰、饮食、礼仪、禁忌、德育等方面系统介绍彝族文化。彝语基础教学由年轻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老师担任,他们从本科到硕士阶段都有过对彝族传统文化德育知识有着较深的习得,同时精通汉语文和汉语言文化,所以在授课时能在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和彝族传统德育文化中自由切换教学。彝语基础知识课程除常规教学外,对《玛牧特依》、民间“德古”中的内容进行了重点教学。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传统德育文化的教学高度认同,能在双语教育模式下自由习得文化知识,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模式几十年一直延续至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提供了营养。彝汉翻译课程中对国家一些法律法规的双语翻译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和法律法规的相通性,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有利于让法律法规在偏远的彝区传播和被理解,被广泛运用。
三、双语教学中德育文化教育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政治背景与语言使用情况不同于其他非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政治背景与语言使用情况,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属于保持型双语教育,在发展中已经自成一类。③独特的传统文化汇聚了民族智慧,在中职学校的双语教学课堂里增加传统德育文化教学有着较大的合理性。
(一)有效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目前,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处于濒危的边境,在中职学校的双语课堂里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可以有效整和文化资源,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堂知识习得后再到其社会圈进行相应的耳濡目染式传播,这一方面学生习得了知识,另一方面有效整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教学资源。
(二)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在形式和语言的组织使用上与现代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选择性学习在所难免,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复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三)德育在双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五育并举”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及其重要,其中德育尤为重要,每个人走上社会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做事、做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与其道德素质息息相关,道德素质也就是从德育而来,德育也因其独特性而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在人的一生中德育促人向善,教人处事,使人明智,助人识美。双语教学中“五育并举”与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学生素质教育闭环。彝族传统德育文化《玛牧特依》、民间“德古”、民间习惯法,就是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塑造良好的品德,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区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对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自信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
四、如何利用德育文化促进学生双语教育
利用德育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育,应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开展,吸取差异性中的养分,使学生学会包容,学会取长补短。
(一)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德育文化强调勤奋、努力、坚持等价值观,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双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主动投入到双语学习中。通过讲述成功的双语学习者的故事,展示双语能力在个人发展、职业选择和社会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掌握双语不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增强学习动力。利用德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会转化为学习双语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文化倡导尊重、关爱、信任等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双语,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双语的榜样。教师流利的双语表达、对双语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双语的热情。二是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德育文化强调团结、互助、合作等品质。在双语学习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双语能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双语的学习和运用
(三)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德育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双语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双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二是强化语言实践。德育文化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在双语教育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组织双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双语运用能力。
五、结语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文化在彝区中职学校双语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偏远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学生在双语教育中充分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文化,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德育文化的持续开发与教学也应以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为指导,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新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文斌.彝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山西青年,2020,05(下).59
[2]陈清雪.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高效开展策略探究[J].职业教育,2024,09第26期
[3]巴战龙.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保持型双语教育兴起的归因分析—以裕固族聚居区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第42卷第2期,2024,04
作者简介
加洛木呷,男,彝族,四川西昌人,文学硕士,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现就职于四川省彝文学校 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讲师。
通讯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东城街道一环路建昌西路100号蓝润.泷门云邸1栋1单元13层103 加洛木呷 15183451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