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农村 集体经济 问题 发展
正文
一、研究的意义
以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中高店村和刘店村为例,分析开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有助于村党组织针对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政策建议,助力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中高店村和刘店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为了全面了解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中高店村和刘店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总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的做法,为开封市祥符区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验,为这类村找出一条发展之路,推动祥符区实现乡村振兴。
二、村级概况及发展现状
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中高店村概况及发展现状。高店村毗邻黄河,位于刘店乡政府东3公里处,东与大高店,西与梁寨村相邻,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400户1689口人,耕地2300亩。全村有党员44名,村两委干部7人,平均年龄41.9岁。女性干部2人,35岁以下干部3名。高中学历3人,初中学历4人,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面积245㎡,文化广场1260㎡。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132元。
该村通过支部带领、党员带动、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打破老一代种植小麦、玉米等。明确特色种植经济农作物,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大蒜60余亩,下一步让更多老百姓加入特色高效种植业的当中去。根据该村土质情况,可种植花生、西瓜、红薯等农作物,增加老百姓收入。有劳动能力的鼓励外出打工,有致富经验的成功人士,让他们帮助老百姓找致富项目,带动村经济发展。按照村里规划整体要求、对空心院进行整治,把这些空心院利用起来,种植一些蔬菜、果木树等。
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刘店村概况及发展现状。刘店村位于开封市祥符区东北部,距离县城30公里,属黄河滩区,是刘店乡政府所在地,辖刘店、马庄、郭寨三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312户4345口人,耕地4600余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小麦、花生、玉米等农作物。2017-2018年陆续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三个合作社。近年来,外出务工逐渐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两委”干部7人,平均年龄40岁,女性干部1名,35岁以下干部2名。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200㎡,文化广场4200㎡。2020-2022年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352416元,荣获“产业兴旺”红旗村荣誉。
2020年依托刘店乡万亩菊花基地,流转土地4000多亩。由于某种原因,万亩菊花基地项目已不再做,改有另外承包商接手,种植菊花规模减小,另种植了玉米、黄豆等。刘店村依托黄河地质优势,建设温室大棚15座,种植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等。为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注册了刘店乡农副产品商标“禧尚农”,该品牌旗下包含“一风吹”面粉、小麦仁、小米、绿豆、咸鸭蛋、鹅蛋、手工布鞋、手工粗布等十几种种产品。
刘店村北面二公里处黄河边的“欧坦控岛”那里热闹非凡,每天跳舞的、舞龙的、唱歌的、小品相声等精彩节目不断,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开封网红打卡基地,成就了许多网红,同时也为刘店村农产品带货。政府携手网红明星,仅半个小时的助农直播,就累计销售五谷杂粮产品七千多单,销售额达二十多万。
刘店村后面建有“双洋农庄”,承办宴席;刘店北街有面粉加工厂,为村民加工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五谷杂粮。
三、特色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依托电商产业园,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让群众钱包鼓起来
刘店村盛产黄河滩区优质小麦、玉米、花生,但长期以来,因为交通不便,难以打开销路,2019年刘店村以开封市绿领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为主导,以黄河水利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开封大学、开封雪若商贸公司为平台,依托刘店乡各村委22个种植合作社,同农户签订购销协议,收购全乡群众一风吹面粉、小麦、小米、咸鸭蛋、红薯芡粉条、手工布鞋、菊花茶等农副产品,配置6辆“消费扶贫”运输车,实现群众农副产品“产-购-销”一站式服务,促进群众增收,助力刘店村集体经济。目前刘店村扶贫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收158万元,困难群众直接增收9.5万元。电商产业园还拿出利润的50%对全村所有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直接促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
(二)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规模种植产业
2020年刘店村万亩菊花基地项目流转土地4000亩,项目采用“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模式。在村级支部的主导下,成立农民种植合作社14个,吸纳普通农户入社,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回收菊花、技术指导、产品加工、生产资料投入等;农民合作社负责为公司输送劳动力,开展运营,主要负责土地租赁、产业种植等;项目覆盖4个村参与到土地流转中,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每亩分红不低于800元。该项目需要2500名人连续工作5个月从事采摘工作,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元。合作社务工收入的10%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但2021年到现在,由于银行出现点问题及诸多因素,万亩菊花项目规模减小,流转的土地部分有另外承包商接手,部分回归主人,部分另种植了玉米、黄豆、绿化树木等。
(三)加快发展林业生态项目,群众增收与生态保护两不误
2020年以来,全村加大对空心院空闲地整治力度,新增空闲地、空心院种植面积800亩,栽种绿化树种。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和生态林管护协议,预计可实现全年农户土地租赁收益83.44万元;村集体合作社管护费用收益73.01万元。真正达到村庄美、农民富、生态好的效果。
四、典型案例研究
案例1:梁某,49岁,村委会计,近些年从安微毫州引入种子,种植药材白术20多亩,因技术等达不到,死亡三分之一,白术每斤3元左右,亩产500斤左右,且养护起来繁琐,经常性杀菌、打药,消耗人力,但有市场前景。部分村民处于观望状态,未敢尝试种植。
案例2:熊某,村民。有想法,敢想敢干,与村支书一起去山东临沂沂南县、日照等地调研考察,寻找本村产业发展出路,探索生姜种植模式,2020 年是第一次种植,但是没有种植技术,2021年种植时期晚,盈利不多,但决心依旧种植。现在生姜亩产15000斤左右,平均2-2.5元/斤,除成本及人工、肥料等支出,每亩可达16000元盈利。
案例3:李某,33岁,刘店村民,在老家创业,建一农产品加工场。他说道:“当初在外地奔波十几年,和家人聚少离多,想着在家能有一个行业,可以养家糊口,陪伴着父母、老婆、孩子那该有多幸福!一天,在街上吃包子,感觉与小时候的味道差远了,回到家想了半天,现在商店销售的面粉都是外地的,如果在刘店办一个面粉加工厂,选当地的优质小麦加工面粉,不加增白剂,使面粉保持原生态,在本地销售,让大家吃上放心的面粉。于是着手建厂,选择一家倒闭的小加工厂,一是部分设备还能用,二是会有一些老客户方便找到。资金不够,贷款,找亲朋好友借。厂建好了,又面临着技术、小麦的质量、小麦的兑换方式、小麦的出粉率、机器的保养等问题,成夜睡不好觉,一个个问题去处理、去解决。在2021年四家小面粉厂倒闭三家,再加上土地流转,这个行业更加难走,但是他坚信:保证质量,才能保证生存。如今面粉厂发展态势很好,计划今后加工五谷杂粮,成为一个无公害的农产品加工厂,让人们远离添加剂的危害。”
五、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 基层党建不够“活”
1、引领力不强。存在党员干部储备不足、后备力量缺乏的现象,村党支部挑大梁、唱主角、引领意识不够强,且基层党组织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缺少新鲜血液、新鲜思想。
2、创新力不够。停滞于现有基层党建模式,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没有“新变化”。
3、规划性不足。没有明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存在“有想法、没计划”现象。
4、凝聚力不足。党支部未能强有力带动群众齐心协力想办法、谋出路,干群凝聚力、向心力待提升。
(二)缺少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较少,年轻群众大多外出务工,村内多妇女和50岁以上人口。村内许多人干劲足、劲头大,能干、想干,但没地儿干,苦于没有领路人,在“干什么、怎么干”上迷茫。
(三)缺乏技术指导
许多村民有创业的想法,但苦于缺乏技术指导,村民表示大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四)缺乏新型农用人才
村内返乡创业人才较少,多年内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年轻劳动力匮乏。村内多年长、幼者,产业发展上大多处于观望状态,敢闯敢拼敢尝武的劲头不足,大多停滞于固有的种养殖方式。
(五)村民参与项目实施的主动性不够
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需要更多的老百姓积极支持参与其中。实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村集体来组织,让村集体有收益的势头,忽视了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的作用。比如,万寿菊基地建设项目中,老百姓的流转经费,由村集体想办法来解决,并没有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解决实际困难,老百姓的积极性远远不够。
(六)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性管理型人才
目前,建成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大多由村两委干部进行管理,没有专业的管理型人才专门对村集体经济进行详细发展规划和管理。
(七)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
部分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在心。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已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六、发展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一)发挥“红色引擎”力量。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村“两委”干部年度绩效考评,与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年底绩效挂钩,将“施压”与“提劲”相结合,积极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群众,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凝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共识,因地制宜挖掘本村资源,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
(二)培育致富“领头羊”。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寻找致富带头人,要选贤任能,真正把那些公心为上,群众为先,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的“能人”“贤人”找出来。着力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意识强的能人找出来。“请老乡,回家乡,建故乡”,把有头脑、有眼光的外地务工人员请回来。切实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致富带头人,用创新行动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三)强化技术支撑。中高店村多次“小产业”探索,因技术不过关失败,导致许多村民不再敢尝试。发展村集体经济,将科技基础设施及科技人才政策落实到位,培育农业发展指导员等专业人才。常态化开展“送技术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将相关政策、相关联系方式及时张贴到村到户,确保村民需要时能够及时了解到政策、咨询到方法,让农业技术人员为农业技术科普做贡献。
(四)坚持因村制宜。依托本村优势资源,培育本村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村一品”。谋思路、选路子、要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现有基础、现实可能等方面,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实施“产业兴村”行动,通过流转土地、自主经营、特色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统筹选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优质项目。
(五)拓宽产品销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根据中高店村实际情况,许多村民种植的藕、生姜、白术等销路不畅问题,培育农村网红直播带货,畅通物流站点销售路径,寻求村企合作助销、直销等方式,探索出既能产出来,又能销得出去的一条龙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刘店村北面黄河岸边的“欧坦控岛”是一个很好的网红打卡基地,网红直播带货,产品销售不再势单力薄。
(六)驻村书记发挥杠杆作用,抓龙头企业,抓新业态,处理好企业和农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OL]. 党建读物出版社
[2]周明华.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路径.[OL].光明网
[3]王春光.乡村振兴与治理.[OL].河南干部网络学院
[4]徐祥临.学懂弄通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OL].河南干部网络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杜冬玲
出生年月:1971.12
学历:研究生
职称:副高
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邮箱:35900238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