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化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此才能保证教学方向与育人要求一致,使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探索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高中化学教学工作高效开展.
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意义
1.1突出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
化学,作为一门探究原子、分子等微观层面事物本质的学科,要求学生除了能够观察和分析宏观现象之外,还必须基于微观视角掌握物质的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微观视角识别并理解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这种能力的培养,便于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科学特性的认识。而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则强调通过观察化学现象,利用模型进行推理,并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可再现性。
1.2关于化学基本理论的阐释
化学科学的核心在于解析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过程。该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如建模、现场实验、假说推理等,旨在微观层面揭示物质的本质与变化规律。此种方法论的深化,可以促进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在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展现显著效果。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知识的积累,更重于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通过实验和模型建立等手段,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探究物质变化的微观机制,从而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助力
1.3助力学生学科思维的形成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种必备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化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化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借助化学实验,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揭示物质内部的质子与分子变化过程,指引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从而推导出相应的化学理论。此过程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规律的理解,而且也能够促进其实验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提升,进而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强化。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2.1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密切
现阶段部分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赶进度上,在课堂上不重视学情反馈活动,不重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是一味地赶进度、提要求、应对考核。在课前,微信、QQ等即时交流软件没有得到高效运用,教师没有通过这些软件来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一对一的交流访谈活动来了解学情,让学生反馈学习问题。除此以外,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活动中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和实践氛围。就其整体而言,师生沟通交流不密切的现象较为普遍,需要教师结合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制定有效策略。
2.2信息技术手段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导入,固然可以降低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度,进行一键式呈现,但是有的教师却对信息技术手段有盲目依赖的现象,在各个环节都使用多媒体,甚至将部分化学实验的授课过程也用视频的形式进行替代,导致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培养。在备课阶段,教师直接使用计算机下载相应的PPT和教学视频,并直接运用,没有结合学情进行进一步加工;在课堂导入阶段大量插入短视频;在授课阶段,有的教师甚至离开PPT就无法完整地组织教学过程。总之,教师没有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设置疑问,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提高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率,并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
2.3化学实验课的效率较低,且学生参与度不足
化学学科的知识性和实践性都较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来进行导入。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进行演示实验,也很少组织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具体的学生实验。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导入仍然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阶段,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及参与的动力。教师的考核压力较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试上,忽略了各种实验教学活动,对于开展的化学实验也是以验证为主,创新性和探究性相对不足。部分教师取消了化学实验,导致实验次数少,实验效率进一步降低。有的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没有通过动手操作就无法掌握实验要领,熟悉实验步骤、原理和结果。由此可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3.1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以高中化学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海水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提取与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对于第一单元“氢气及氯的化合物”,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通过演示氢气的制备和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利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工业上利用海水制取氢气以及氯的化合物的方法和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第二单元“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钠在海水提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三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探讨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有价值的化学物质,并研究这些化学物质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3.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资源和手段,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将原本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丰富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直观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师能够将各种实验过程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例如,使用精心设计的PPT课件,结合动画、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能够生动地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原理与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复杂的化学概念如“原电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实验模拟视频或动画,直观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化学反应的各个步骤。教师在介绍“电解”的概念后,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电解反应的动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电解过程的直观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画面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
3.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突破教学重难点。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元素及其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将课本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此外,通过将重点知识制作成动画课件,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专注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网络平台不仅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习“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合作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4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以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为例,在讲述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资源不仅是能源的重要来源,还是众多有机化合物的原料。通过分析化石燃料的成分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在探讨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食品成分表,分析其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和作用。通过实例讲解,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品安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意识。此外,在介绍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常见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应用,讲解合成方法、性能特点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3.5注重夯实基础,锻炼学生化学思维
核心素养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成了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纵观近些年高考化学试卷,可以发现物质结构、工业流程等综合型问题出现频率较高,可见对学生化学基础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运用学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记忆.以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原电池》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上存在一定的疑虑,教师应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锻炼其化学思维.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锌铜原电池”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阐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写出两个电极上的反应及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自主探究中对本课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教师结合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深入探究:①能否注明原电池的组成;②标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区域;③标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和阴离子、阳离子迁移方向.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知识,围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以上问题,即锌铜原电池可以视作两个半块电子组成,一半发生氧化反应,另一半发生还原反应,附近的Zn失去电子变成了Zn2+,正极的Cu2+获得电子并变成了Cu附着在铜片上.最后,结合讨论的结果,学生能充分了解原电池是如何源源不断发电的.基于此,教师应借助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势必会对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要提高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并将其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助力其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炎青.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2(23).
[2]景全成.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华夏教师,2022(11).
[3]李先东.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常见问题及改革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8(36).
[4]赵小刚.提质增效、全面推进———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3(11).
[5]许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以分层教学为例[J].高考,20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