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及评价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1赛西亚拉图2王海叶3雪莲4刘欣

达拉特旗蒙古族学校2达拉特旗第十二小学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对提高道德品德、法律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核心素养。然而,新课改要求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项关键的教学任务,学科作业设计的改革升级紧跟其后,以此保障学科教学总体质量。单元整体教学法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作业设计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的设计还需进一步优化,开展对单元作业设计方法策略的探究需要引起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正文


引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特点,深入挖掘教学课程的丰富资源,将其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学生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借助手工制作、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等作业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巧妙运用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不断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布置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业达成情况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其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不同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布置符合教学内容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评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2有利于学生提升生活实践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更多地指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能力。而学生在课后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作业,可以体验和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2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在设计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2.1作业互动形式单一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在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着作业互动性少的问题。很多教师都认为道德与法治作业实际上是个人的一种提升,因此在作业的配合上缺乏一定的设计。很多学生只把作业当做必须完成的一件事去完成,而不是通过集体交流的形式去破解难题,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相对片面,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连接。

2.2作业内容缺乏创意

传统的教育观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辐射式的教育教学和作业设计,这种方式虽然将教材利用得非常全面,但是也给学生带上了一把枷锁,学生无法去设计和创新,也就无法达成对知识的深度运用和实践。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大多偏重于对教材的反复应用,缺乏拓宽性和创意性,因此,学生们难以抒发自身对于道德法治观念的理解,必然难以认同道德法治观念。

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及评价的策略

3.1联通现实生活,优化作业设计

优化作业的首要任务是突破传统作业形式的束缚,教师可以将联通理念合理引入作业设计中,使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不断激发其学习动力的同时,以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对此,教师需要理解并掌握“联通”理念的具体含义,为学生设计情境式作业、跨学科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具有联通性的作业形式与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艺术创作与实验操作等方式,深化对作业的理解与应用,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以此强化核心素养。例如,在“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本节课的核心要点,即:让学生感受校园生活的重要性,体验快乐的校园生活,并学会明辨是非,珍惜校园生活,热爱学习,建立使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为学生设计实地观察与体验作业,让学生通过参观学校的各个角落,切实体会所处校园的环境与设施,如教室、操场和图书馆等。另外,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美好的校园生活,以此丰富学生的作业内容。

3.2活动化策略

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增强法治意识。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家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2)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邀请法官、检察官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3)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4)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如环保宣传、文明交通劝导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素养内化为自身素质,为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3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在本次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以下是对他们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评价:(1)参与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活跃,能够积极提出问题和观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2)合作精神:在小组作业中,学生们能够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共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尊重彼此的意见,有效沟通,确保作业质量。(3)创新意识: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创新精神值得鼓励和推广。(4)时间管理: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按时提交作业。这体现了他们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5)自主学习:在作业准备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良好,学生们在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3.4借助鼓励启发,改进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除了可以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还可以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教师需要重复利用鼓励启发式作业评价,让学生能够接受积极的、正面的作业反馈,在并接受评价的过程中,收获具有针对性的改正意见,以此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此,教师需要遵守鼓励启发式作业评价原则,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针对其作业内容进行个性化评价,并肯定学生的优点,表扬学生的进步,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本节课的核心要点,即: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公民的保障书,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与内容,懂得权利行使有界限,强化学生的权利意识。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内容,如对在作业中表现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深刻理解的学生,提出肯定与表扬,并引导其能够在自己理解的方向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与学习等。即使学生的作业存在着错误或不足,教师也应当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以此强化其学习能力。

结语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需要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质量,以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主要目标,不断创新与更新作业的设计形式,并从传统结果导向过渡到过程导向,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与作用,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引导,以此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评价形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核心素养与小学道德与法治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基础,革新作业的设计与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进而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明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福建教育,2023,(48).

[2]许丽文,林顺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及评价的策略.2022(15);34-35.

[3] 王丽娜,徐荣芝.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J].山东教育,2023,(Z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