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生评价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刘玉金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第一中学,山东德州 2537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生物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学生评价,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高中生物学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旨在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学生评价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目标正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的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物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学生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其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影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中生物学生评价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策略与方法,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生物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正逐渐成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以及掌握的关键能力,这一理念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尤为突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构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支柱。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生命世界的敬畏与理解,让学生能从生物学角度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多样性与生命的演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也为他们未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思维则是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科学决策,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鼓励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式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成就感。社会责任也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生评价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强调评价必须全面覆盖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他们在技能运用、思维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性的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全面的反馈。

(二)发展性原则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需求,评价时,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进步,还能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其持续成长。

(三)实践性原则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物实践活动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原则强调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生评价方法

(一)明确评价目标

制定高中生物学生评价方案时,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确保这些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连,评价目标应当全面覆盖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着重考察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以下具体的评价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生物学基础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生物实验,并展示出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积极贡献,表现出良好的协作态度;以及学生能够创造性解决生物学问题,展现创新思维。

为了评价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设计一套涵盖生物学基础概念的测试题,为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项生物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为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布置一个开放性的生物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作为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仍然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纸笔测试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简单回忆,而应更加注重题目的情境性和综合性。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题目,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纸笔测试题,该题围绕一个复杂的情境展开,比如探索一种未知生物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题目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数据或者图谱,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数据,确定细胞中可能存在的元素,如碳、氢、氧、氮等,以及这些元素可能构成的化合物,如水、蛋白质、糖类等。题目中还可以融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比如某种特殊植物的细胞化合物使其具有药用价值,或者某种微生物的细胞元素组成使其能够在特定环境中生存。通过这些真实情境,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加深对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理解,还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为了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题目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一位生物学家,你会如何设计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的分析?”或者“基于你对这种细胞元素和化合物的理解,你认为这种生物在未来有哪些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样的问题旨在鼓励学生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创新想法。

2.实验操作评价

实验操作评价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与传统的纸笔测试相比,实验操作评价更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因此,实验操作评价中,注重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

以《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操作评价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项综合性实验任务:探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包括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控制变量等,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步骤是否合理,还特别注重考察学生对细胞呼吸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时的思考过程,可以了解他们对实验设计的理解;通过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可以评估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评价中,教师也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条件组合,以探索细胞呼吸速率变化的更多可能性,有的学生可能会尝试改变实验环境的温度或氧气浓度,以观察这些因素对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

3.作品展示评价

作品展示评价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如生物模型制作、生物实验设计等。评价作品时,教师应注重考察作品的创意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等方面。

“探究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的作品展示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模拟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巧妙地结合了透明材料、光源和植物叶片,通过观察和记录装置中产生的气泡数量以及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观地展示了光合作用如何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评价作品时,教师特别注重考察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创意性,看学生是否能够在装置设计中融入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视角;其次是实用性,评估装置是否能够有效地模拟光合作用过程,并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最后是美观性,关注装置的整体外观是否整洁美观,布局是否合理。

(三)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至关重要,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明确指出他们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提升,如果发现学生在生物实验操作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可以组织更多的实验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改进与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生评价,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确立明晰的评价原则,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重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有效运用,能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未来热切期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这一研究领域,共同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教师将能为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2]朱瑾,许瑞琪.生物教学中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2(05):239-240.

[2]邱胜南,缪绅裕.浅谈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386-388.

[3]陈新春.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2024,(24):36-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