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理论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看见数学、理解数学、学通数学、用好数学
摘要
关键词
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看见数学;理解数学;学通数学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核心在于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这一变革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深入剖析了如何在“学为中心”的框架下,充分利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丰富资源,精心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我们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知识的表面认知,深入其内在逻辑与本质,进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教学的多维视角,从“看见”到“用好”的探索
(一)“看见数学”,直观感知的基石与启航
在“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看见数学”作为学习旅程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阶段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接触,更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数学直觉的关键环节。教师需巧妙地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互动式软件等,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数学学习环境。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系列形状各异的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亲手触摸、旋转、比较这些模型,感受其形状、大小、棱边等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平面图形的旋转形成立体图形,或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图形世界,进行沉浸式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理解数学”,深度解析与逻辑构建的桥梁
从“看见”到“理解”,是数学学习过程中质的飞跃。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的感官认知,深入到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数学意义。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运用生活实例、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体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分苹果、切蛋糕等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随后,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分数,如用圆形纸片表示整体,通过涂色表示分数部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分数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内容,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证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分数知识体系。
(三)“学通数学”,知识整合与体系构建的壮举
“学通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比、分数、百分数等相关知识,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随后,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如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地图比例尺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方式深化对比例的理解,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
(四)“用好数学”,实践应用与价值体现的舞台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用好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归宿。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商家进行交易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金额等实际问题,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计算身高、体重、温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三、实施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时间与日期”时,教师可以设计“时间旅行”的情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时间单位、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在教授“加减法运算”时,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模拟购物中体验加减法的应用。
(二)采用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如绳子、直尺等)进行实际操作和测量,通过观察数据和计算结果发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小组,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例如,在教授“分数加减法”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运算规则;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增加一些复杂的分数运算题目或拓展性内容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强化实践应用:提升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实践应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培养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教授“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教授“测量”时则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宽高、书桌的长度等物体尺寸。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帮助家长计算家庭开支、规划旅行路线等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注重从“看见数学”的直观感知到“理解数学”的深入探究再到“学通数学”的系统掌握最后到“用好数学”的实践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路径的构建和实施。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本文在“学为中心”理论视域下,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通过“看见数学”、“理解数学”、“学通数学”和“用好数学”四个阶段的逐步推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伟丽. 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 (5): 68-72.
[2] 张晓燕.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3): 90-95.
[3] 陈晓红, 刘强.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育, 2022, (1): 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