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实践研究
正文
引言: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中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全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结合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在数字课堂上的地位,进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程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分析知识内容,明晰导学方向
问题导学法课堂中,所有问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因此为保障导学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章节为例,深入分析知识内容,明晰导学方向。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物理、工程等其他学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导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即抛物线的形状和性质。通过绘制函数图像,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位置。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解可以通过求根公式
得到。这里,
被称为判别式,它决定了方程的根的性质。当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
时,方程没有实根。通过这个公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
此外,二次不等式也是导学的重要内容。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通过分析判别式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来确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函数图像,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从而确定不等式的解集。例如,如果
,则不等式在整个实数域上都成立。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探索二次函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变换参数来控制函数图像的形状。
二、构建问题情境,顺利导入新知
应用问题导学法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期间,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要关注问题是否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是否能驱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当中。鉴于此,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其对问题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引出问题时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设计。
以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章节为例,通过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运用动画演示等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变化对斜率的影响。直线的倾斜角是直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通常用希腊字母θ表示,取值范围在0°到180°之间。斜率则是倾斜角的正切值,用k表示,即k = tanθ。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倾斜角的变化如何影响斜率:首先展示一条与x轴平行的直线,此时倾斜角θ为0°,斜率k为0。然后,逐渐增大倾斜角,比如每隔5°展示一次,直到达到90°。在这个过程中,斜率k的值会从0逐渐增大,当倾斜角接近90°时,斜率k会迅速增大,趋向于无穷大。
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师在动画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倾斜角下斜率的值。例如,当倾斜角为30°时,斜率k = tan30° = ;当倾斜角为45°时,斜率k = tan45°= 1;当倾斜角为60°时,斜率k = tan60° = √3。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可以提问:如果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120°,它的斜率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从而加深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理解。
三、借助递进问题,促进深度学习
为了更好地深入数学知识本质,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法中的问题时,可以遵循知识螺旋递进的特点,进行构建。在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递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空间中,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与平面相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直线与平面相交,那么交点的个数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直线与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之间只有一个交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空间几何的性质。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学生需要运用空间几何的知识,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出结论:“是的,因为直线与平面平行,所以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等于直线到平面的最短距离。”进一步,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两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之间的交线与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需要运用空间几何的定理和性质,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出结论:“两个平面相交,它们的交线与这两个平面都相交,且交线与两个平面的交点是唯一的。”为了加深学生对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实际应用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建筑学中,如何确定一个房间的墙角是否垂直于地面?”学生需要将空间几何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出结论:“可以通过测量墙角线与地面的夹角来判断墙角是否垂直于地面。如果夹角为90度,则墙角垂直于地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询问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意见以及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完善自身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教学道具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尊重,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进师生情感,添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教师适当运用问题导学法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基于问题导学法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以“三角函数的概念”为例[J]. 赵学鑫.理科爱好者,2023(06)
[2]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姜辣.数学教学通讯,2023(27)
[3] 运用“问题导学法”展开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J]. 何艳丽.天津教育,2023(27)
[4]孙孝峰.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模式应用[J]. 南北桥,2021(10):189.
[5]夏建芬.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20,(7).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