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郑选刚

咸阳市秦都区双照红旗小学712028

摘要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改进作业设计,实现提质增效。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以课后作业为主,且未体现学生学习差异,导致部分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作业,应以生为本,且应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基于此,教师应树立生本理念,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双减政策

正文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负担,甚至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当前,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作业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教学是否能实现减负增效。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环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心稚嫩,心智尚未成熟,数学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因此在学习时他们容易出现学习被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但小学生对各种新奇事物抱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其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作业体验,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使之既能享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又能更高效的完成课后作业。趣味性课后作业有着更灵活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完善学生的作业习惯,使课后作业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提升课后作业的质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那么不仅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缺乏直观的教学素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将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与美术元素相融合,为学生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兴趣爱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原有的形状与结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添加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将其组合为一个整体过后,再将整个图形进行平移与旋转,画出图形运动的过程。这样的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与图形之间产生密切接触,并使学生在观察、绘画、实践期间深化对平移、旋转等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图形运动的特点与规律,从而深化学生的记忆与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设计的图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

2、设计开放性课后作业

新课改强调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的愈发被动,难以提高学生的解题与应用能力。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想要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发展自身的数学素养。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除了要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还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课后作业,对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进行创新,一方面能够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课后作业的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进而保障课后作业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为:一个楼梯一共有12个台阶,上楼时规定一次只能跨一个或两个台阶,那么上这个楼梯一共有多少种跨法?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学生无法找全所有的跨法,但也能够找出2至3种跨法。这一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比较基础的,在学生完成作业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尝试转换自己的思维,画一画、试一试、写一写,尽量找到更多的跨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还能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添加此类课后作业,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3、设计分层课后作业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想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课后作业,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保障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实现有效学习,而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后作业设计环节亦是如此。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于作业设计全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来设计分层课后作业,使基础不同、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成长。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课后作业,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具体而言,针对班级中基础比较薄弱、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小数乘法算式练习为主,让学生完成基础的小数乘法练习,并解答教材中的例题,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以记忆,帮助这部分巩固自身基础;针对班级中基础没有太大问题、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则要以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可以设计一些小数乘法的应用问题,强化这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使之在解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巩固其数学基础,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最后,针对班级中数学基础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其设置一些变形类、开放类应用问题,以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数学视野,挖掘其数学潜能,使之能够不断挑战难题,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树立学习信心。通过设计分层课后作业,让学生都能处于更适中的学习压力下,降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难度,使之能够在作业的引导下明确进步的方向,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减负增效视作课后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作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要设计更加多样、更具质量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有效学习,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与目标,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更多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思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2(10):20-23.

[2]刘莉.“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02):12-16.

[3]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