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小青

齐鲁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50200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立、发展起来的。它是顺应时代和人民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中国特色文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新时代,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明确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关键词

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当代价值

正文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逐渐演变为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气质、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人的精神力量、激励国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展开,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不同于一般类型的文化,它的内涵包括“红色”和“文化”两个概念。红色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色彩之一,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所进行的革命战争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红色”从此成为革命、激情的代名词,与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具体来看,红色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于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与建设时期,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得到丰富。这一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风格气派的文化形态成为红色文化的显著标志。学术界也开展了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其中赖宏等人提出红色文化是一种“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不断发展的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是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最好阐释。

总的说来,红色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是众多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一种中国特色文化。从红色文化的形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红色文化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等文明形态。狭义的红色文化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代表共产主义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文明形态。具体来说,可分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本文仅从红色文化的狭义展开。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革命时期所形成的高尚精神、优良传统、先进理论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革命时期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励人们积极献身于革命事业,一些红色文化作品陆续出现,比如戏曲、诗歌、小说、歌曲和革命文献等。同时,现存的革命遗址、重要物件等,包括革命时期的战场地、会议遗址、领袖们的旧居、烈士纪念馆等。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加了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充实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也扩大了其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在新时期创新文化发展方式、提高人民思想境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

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则、人生追求等要素。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前集中表现为革命精神,比如老区精神、南泥湾精神、大渡河精神、狼牙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建国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出现了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最新的抗疫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历经风雨、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红色文化必须一以贯之。弘扬红色文化,必须深刻理解其特征。

(一)人民至上立场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句话具体阐释了共产党的阶级立场,即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维护他们的利益,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斗争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成立之日起就把无产阶级作为团结的对象,并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奋斗,以切实的行动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党领导下的红色文化自然是为人民服务的,这种文化生动阐释了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问题,它的本质是一种奉献与担当,更是一种境界与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成为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引导共产党人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自觉地将个人行为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首先,人民的实践是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例如,革命战争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抗击敌人的活动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来源。其次,红色文化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要成绩。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模范人物,也产生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精神财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人民建设自己家园的殷切希望,也是群众创造的伟大红色文化精神的强大感召力。最后,为了人民是红色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并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受到群众的喜爱。为人民服务是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使红色文化至今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爱国主义情怀

1840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的屈辱史由此展开。帝国主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神州大地风雨飘摇、伤痕累累。但中国人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没有缴械投降,而是拿起武器,为守护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赢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出的绚烂之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就是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戏剧作品、文艺作品,也包括反映抗战岁月的历史资料等。比如:《保卫卢沟桥》、《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没有祖国的孩子》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揭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面临的深重苦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鲜明的旗帜和态度,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强烈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过程中,为把我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营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之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例如原子弹和第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模范人物,也产生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精神财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人民建设自己家园的殷切希望,也是群众创造的伟大红色文化精神的强大感召力,是爱国精神的生动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积极解放思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撸起袖子加油干,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合家团圆的氛围,许多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毅然前往前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开始了艰辛的抗疫历程,展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正是当代红色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发出的磅礴力量。

(三)自强不息精神

红色文化是在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建立、巩固、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是血与火的交织。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红色文化闪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自强不息精神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形成的,并通过具体的革命实践得以展现。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集团开始转向屠杀共产党人。在敌人无情的杀戮面前,共产党人并没有踌躇不前,而是毅然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安葬好同伴的尸体,继续投入到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把党的纲领主张和革命的任务等“红色文化”通过漫画、话剧、壁报等载体传达给人们,扩大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共产党人吸取国共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大体上统一了全党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促进红军壮大和红色政权发展。由于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再加上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在战略转移过程中,红军越雪山、过草地,渡过艰险的金沙江,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守革命事业。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为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忠诚革命事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激励着党和人民在一次次挫折面前继续前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性时刻。

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它铸就的无坚不摧、日久弥新的文化体系和宏伟的精神力量,成为党和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坚定内心信念,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有着非凡的价值。

(一)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红色文化在党领导的事业中逐步发展壮大,历史底蕴浓厚,又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核,是指引人民前行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在扩大人们视野、推动人类文明演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文化的交融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外来文化的传播,致使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对民族文化比较冷漠。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节日的喜爱程度上,一些青少年热衷于庆祝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淡化了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等我国传统节日。一些人甚至全盘接受西方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红色文化承载着建党以来我国的发展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转向繁荣富强的图景,造就了伟大的中国奇迹。这有力地说明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自立自强的民族,我们经历了革命战争等种种磨难才迎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是完全有能力建设自己家园、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红色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前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的存在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发挥教育宣传作用

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更多是通过文化教育实现,在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物质载体,也可以从精神层面发挥其价值教育和功能教育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人的思想品质、提高人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对于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内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压在广大人民肩上,红色文化主要表现为抗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激励着中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以顽强拼搏的意志建设自己的国家;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红色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它能把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弘扬社会新风尚。红色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群众意志的中国特色文化,其蕴涵的共产主义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对塑造人的精神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红色文化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如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红色文化仍然是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国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源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新风尚的精神力量。

(三)经济开发价值

“红色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和品牌,是助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式。”红色文化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对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革命老区大都形成于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因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态”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近年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地方抓住机遇,开发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产业,带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红色文化的价值,一些革命老区依然保留着许多文化遗址,既能将红色文化一代代传承,也能使革命老区摆脱贫困,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总之,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其包含的人民至上立场、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跨越艰难险阻,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依然意义重大,对培养公民树立理想信念、塑造高尚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重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让它闪耀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