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正文
引言:“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减少作业和考试的同时,保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合作学习探讨等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创设轻松自由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圆的认识》这一章节为例,教师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圆的认识”接力赛,旨在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品,如硬币、钟表、轮胎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被设计成圆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圆这一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圆规、直尺、白纸等工具,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画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圆规的使用技巧、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等,教师此时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协作解决问题。
随着学生们逐渐掌握画圆的技巧,接力赛的第一阶段——“圆的初识”便告一段落。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圆的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通过折叠、测量、比较等方法,探索并总结圆的基本特征,如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对称性等。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圆为什么有无数条半径?”“为什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最后,进入接力赛的高潮部分——“圆的应用”。教师设计一系列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圆的周长、面积,或者设计一个圆形的图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整个接力赛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圆的相关知识,更能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学习选择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提供不同学习选择方面。《平均分》章节的教学设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分层式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利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例如,通过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份同样多的分配方案,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需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基础、中级和高级。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实物操作和图形展示,帮助他们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例如,通过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分法,如一个一个地分,或者几个几个地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尽管分法不同,但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对于中级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平均分练习,如涉及乘法口诀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一共有28个橘子,要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多少个橘子?”学生可以通过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来快速得出每个学生应该得到7个橘子。而对于高级层次的学生,则可以挑战更高阶的题目,如涉及平均分的变式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共有30个橘子,要平均分给5个学生,但是有一个学生不喜欢吃橘子,那么剩下的学生每个应该得到多少个橘子?”这就需要学生先计算出原本每个学生应该得到的橘子数量,然后再进行调整。
通过这样的分层式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层次上得到适宜的学习挑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平均分》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不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合作学习探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条形统计图》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其应用效果尤为显著。
以《条形统计图》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美食的兴趣,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统计每种美食的喜好人数,利用信息技术,如平板电脑,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收集数据,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接着,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每个小组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使用Excel等信息技术工具,绘制条形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输入数据,有的负责调整图表格式,有的负责分析图表所展示的数据趋势。例如,如果数据显示某一种美食的喜好人数远高于其他种类,小组成员需要讨论这一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师需要适时地介入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在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遇到困难,教师要提供技术指导,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展示数据。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不仅要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如何处理团队内的分歧,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章节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情感态度,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引导和支持,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合作学习探讨等策略,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不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林腾,李华.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3)∶123-125.
[2]王静.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3,(07) : 119-121.
[3]郭会荣.“双减”政策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9) ∶ 61-63.
[4]王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9): 168-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