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问题及改革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师型”;制度问题;改革途径
正文
引言:高职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来自于不同方面的限制,而教师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其团队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改革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问题
在“双师型”制度下,教师应当兼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却参差不齐。一方面,部分教师理论水平高,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更新不足,难以将最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
而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就目前来看,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较为忽视,未能为相关教师提供制度性保障,缺乏专业培训环节,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出面,组织集体培训活动,没有固定时间与场所,很多培训工作都不便于开展,导致大部分教师逐渐丧失教学积极性。
虽然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途径较为多样,但是大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均衡,部分来自于师范类学校的教师,其专业理论基础较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与适应力较为薄弱,思想观念也停留在所学知识之上。而部分来自于企业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更偏向于实践,能够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来进行详细地知识讲解,但是很难为帮助学生们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二)激励机制问题
为调动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双师型”教师需要兼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其付出和努力往往超过一般教师。但是在实际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并未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认可。在薪酬待遇上,“双师型”教师往往未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薪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而在职称晋升方面,由于缺乏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定晋升通道,面临着与普通教师并无二致的竞争环境,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难度。在学术成果认定上,“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但基于现有的评价体系来看,这些实践经验很难得到充分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双师型”教师的独特贡献,阻碍其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一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因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而丧失斗志,或者选择离开,这无疑是对高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的改革途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在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需要高职院校能够立足于长远目标,对其教师队伍的建设统筹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还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需求来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并且强调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以确保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养水平。
(二)推动教师准入机制的改革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新教师的准入机制进行深入改革,适当调整招聘策略,摆脱以往单一注重学历的模式,能够在学历背景的基础上,注重其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尽可能吸引具备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以丰富自身师资力量。同时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报考条件,突出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考察,要求教师能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胜任各类实践教学任务。此外,针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校方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强化岗前培训环节,为刚入职的新教师提供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其尽快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环境。而在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专业特色,与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密切沟通,与其制定实施计划,不断完善准入标准,以共同桂金教师准入机制的改革。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目前来看,“双师型”教师制度由于培训不足等主要原因,再加上院校扩招、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等一系列客观原因,导致其教学难度大大提升。而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尽可能优化教师培养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校方应当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内容,并掌握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了解市场变化以及行业运作模式。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也是教师培养工作的关键,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亲身参与行业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其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师资力量的特色重点,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能够在教育部门的保障机制之下,让其能够具有更多精力与时间以用于完善自身素质,最终为学生们提供优质教育。
(四)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作用就在于调动“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本文认为,在激励机制方面,高职院校可从考虑教师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学术成果等多方面因素着手,制定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政策,例如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同时也能够为其做出的科研贡献予以肯定;而在晋升渠道方面,也应当尽可能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突显出“双师型”教师的岗位优势,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评价体系方面,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指标,将教师的实践能力、行业经验、教学成果等纳入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帮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实现自我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双师型”教师感受到来自于校方与上级部门的重视,挖掘出其能力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师资力量,由于欠缺培训活动、缺乏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这类教师的就业压力较大,难以调动其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出其能力优势。为此本文认为校方与上级部门应当基于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规划,对现有的教师准入机制进行整改,同时也许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并优化激励机制,以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高职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永,段琼辉.国外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2020,19(12):95-99.
[2]魏明方,杨勇,王立辉,等.云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研究——基于2019年44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0,(07):30-34.
[3]刘晓霞.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35):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