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是一种个体自由表达的活动,学生可以基于自身感受与见解进行创造。同时,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创作时还会追求真善美的观念,不断规范自身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1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
1.1写作分析中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以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写作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所以教师就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和组织能力。当前语文写作教学中已经暴露出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短板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表达语言形式比较单调,写作的“口水话”很多,作文内容苍白无力,甚至会出现语言和语法表达错误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教学实践中,对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1.2在写作练习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理清自己的思想,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写作,就要依赖于他们的思维发展程度。如果学生思想单纯,思维能力差,就很难创作出逻辑清晰的作文。然而,在将核心素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之后,要使作文教学有所变革,以达成以作文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一目标。另外,学生在大量的写作练习中,需要灵活应用教师讲过的写作方法,结合日常积累的材料,这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写作方式,进行高效的作文教学。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2.1学生本身的写作能力较弱
对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写作能力不强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成熟度不足有关。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对遣词造句方面缺乏信心,部分学生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加之写作学习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学生愈发不重视写作、害怕写作,致使写作学习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不少小学生缺乏阅读积累,在日常没有形成勤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导致语言方面的积累较少,写作水平也很难提升。此外,家长及教师过于看重学生作文的分数,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了较大压力,致使写作的热情淡化,甚至出现焦虑问题,无法产生正向的鼓励作用,学生的写作学习效率也会较低,不利于能力培养。
2.2教师的写作教学方式落后
尽管国家针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但还是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未更新,致使其写作教学方式落后,仍旧采用一些老旧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如许多语文教师会按照教材设计的纲要来一步步讲解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写作教学模式固定,教师一句句解析课文,没有延伸到文本以外的内容,写作任务的设计也十分简单,大多停留在训练学生传统写作技巧层面,没有考虑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致使教学的新颖性不足,学生写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2.3日常写作训练不重视质量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写作学习只是其中一部分,新时期许多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负担重的情况,其日常需要完成的作业也比较多,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对写作训练投入更多精力,而教师安排的训练内容也过于看重数量而非质量,有的教师会定期让学生以固定主题进行写作,但批改时过于敷衍,只关注学生用词造句的华丽程度,未关注学生的情感体悟。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会套用范文句子,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僵化,像用同一个模板复制的,学生的创作创新水平不高,造成灵感方面的打击,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对范文的讲解并未深入分析其写作优缺点、构思,学生也无法灵活参考范文,导致其写作的逻辑性不强、表达不佳。
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3.1多样写作主题,激发写作热情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不同主题的写作素材。不同的主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写作主题,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想象力。这样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提升写作能力。例如,在讲解《花之歌》课程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花园进行实地观察,仔细观察各种花朵的形态、颜色等特点。回到教室后,学生可以采用绘图或者描述的方式将观察到的花朵形象化,描写其美丽的外表和迷人的香气。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花朵为比喻,写出有关花朵的优美诗句,如“花儿像天空中的明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等,借此来表达花朵的美丽和生命力,引导学生理解花朵的象征意义。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以花朵为中心,写一篇小品文。在这篇小品文中,学生可以描写自己寻找花朵的经历,描述花朵的成长过程,展示他们对花朵生命力的感悟,进而锻炼写作能力,从而通过这一主题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同时,学生还能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锻炼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2立足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目前,教育部编写的新语文教材强调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单元文章的核心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掌握主题,挖掘教材读写结合点,开发读写结合的资源,为读写结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匆匆》时,本单元是实践单元,要求学生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写作内容有真实的情感。作者通过“看不到现在,感受不到未来”来表达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或段落,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分析作者使用的一系列表达技巧,思考作者表达的内心情感。经典的文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阅读感知,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流逝,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3融入生活元素,巧妙把控情感
生活是实践的基础,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保证实践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成为简单的流水日记。因此,在写作实践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融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人物和场景,从而将实践延伸到社会生活层面,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唤起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情感的刺激下产生灵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实现对思维和情感的巧妙控制。例如,在教学《慈母手中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课文,勾画出描述“母亲”特征的句子,并进行总结。大多数学生都能总结出母亲“节俭、勤奋、善良”的形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的形象,其中一位学生用“宽容”来形容母亲:“我在生活中总是做错事,吃完饭,本来我想帮妈妈把碗筷拿到厨房,结果还没到厨房就把碗掉在了地上。当时我心想,肯定要被妈妈说了,结果妈妈不仅没有说我,还关心我是否受了伤。还有一次,我想帮妈妈接水,但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水洒了一地,妈妈则用拖把打扫干净,并用温柔的语气关心我。”学生描述完之后,教师指导其如何优化语言,使表达更简洁。
3.4重视阅读摘抄,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对学生的写作有着很大影响,缺乏素材与生活经验的作文是没有结构与情感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这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学习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方法,积累好的词汇、句子和段落,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更多知识,解决不知道如何下笔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后面放置一个书架,从学校图书馆借一些课外书,每周定期更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同时,教师可以每月开展几次课外阅读主题写作活动,如果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编,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个故事内容很精彩,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想法,添加新的角色,来对故事进行改编。简而言之,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创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3.5引导文本分析,促进语篇规划
写作考验着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要求学生合理地安排习作的结构,使其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前期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优秀作品,重点关注其结构。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度分析范例,对文本的结构运用进行思考。这种深度解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结构在整体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在文本中的运用,探究不同结构对文章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能够逐渐认识到结构对文本意义塑造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结构是如何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的。当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深入认识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参照范例的结构特点,尝试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目的构建文本。这种效仿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结构形式,并培养其注重写作结构的意识。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能力,逐步提供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尝试更多类型的文章结构。
结语
总之,写作是一项综合活动,既考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修辞手法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提出高要求,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综合多方考虑,层层递进地开展写作教学,以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慧.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J].读写算,2024(02):83-85.
[2]崔如婷.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J].读写算,2024(01):46-48.
[3]叶正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分析[J].智力,2023(34):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