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吴丽

​海城市高级中学 辽宁 鞍山 114200

摘要

党十九大有明确指出,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注重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处在这一环境下,“五育”融合也就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革新方向,而本文则是以高中地理为例,就“五育”融合背景下如何创新地理教学展开了实践分析,希望借此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提升地理教学实效。


关键词

五育融合;高中;地理教学

正文


引言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有学者也对“五育并举”展开了深层次的探索,并且基于此提出了“五育”融合教学建议,这也促使教学模式从加法式逐渐转变成为乘法式。地理作为高中阶段重要课程,本就具有文理兼容特点及学科育人内涵,可谓是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课程。但是,受应试教育体系影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大多侧重于地理知识讲解、应试技能培养,忽略了“五育”融合需求,学生无法在地理课堂上得到全面培养,与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相悖。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真正助推“五育”融合地理,笔者也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 融合“德育”,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

    “五育”融合背景下,德育不仅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过程,只有真正做好德育工作,才能让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政治方向,有效促使学生在建构地理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正确价值观[1]。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程中,可以深挖地理教材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素材,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巧妙融入到地理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助推学生德育素质形成,从而真正确保“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以“水循环”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地球上的水资源》纪录片,借由这一纪录片来为学生介绍自然界中一切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以此来为学生有效引出水资源,让学生在视频情境中深刻意识到淡水资源的宝贵之处,然后再衔接实际生活让学生思考:“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可是排污量也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三废物质的排放很大程度上对水体质量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况若一直持续下去会怎样?”通过这一问题情境来让学生准确认识现如今水污染问题,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深化学生新课知识认识的同时,有效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这样自然能够确保德育与地理教学的协同推进。

二、 融合“智育”,强化学生地理思维水平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在开展时,智育可谓是整个教育基础及关键,只有真正做好智育工作,才能为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提供良好土壤。为此,身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创新体育教学课堂,借此来更好地推进“智育”融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智育融合过程中,加大对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借助启发式、探究式、智能化教育手段来推进“智育”融入,同时还能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地理教学情况,让学生在教师有效启发及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够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还能更好地助力于学生地理思维水平得以提升,以此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智育”效果[2]。以“水循环”为例,教师在教学期间即可结合课程知识为学生合理设计如下问题:“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主要是通过哪几个环节实现的?在这些环节之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人类干预最多的环节是哪一个环节?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及全球地理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问题引领下对地理教学知识、德育内容及劳育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在深化学生地理新课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以此来高效达成“五育”融合目的。

三、 融合“体育”,强化学生地理行动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可谓是整个“五育”融合的基础保障,毕竟学生只有真正具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从而切实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有效助力于学生高效学习地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意识到“体育”融合的意义,在课堂上针对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来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地理教学活动,借此来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机会,这样整个地理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因此而变得更加的有趣、生动,还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地理行动能力,以此来切实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水循环”为例,教师在教学期间即可直接为学生介绍一些运动,像是滑水运动、赛艇运动、游泳运动等,让学生在了解水上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运动兴趣,同时还能提升地理教学趣味性,有效强化学生学习能动性及自觉性。

四、 融合“美育”,深化学生地理学习感悟

    美育同样也是“五育”融合背景下较为重要的一项,将其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独特魅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良好情操,从而助推学生全面发展[3]。为此,身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资源,亦或者是拓展教学阵地来对学生进行美育,这能在创新地理教学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感悟及认知,这样学生就能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有效成长。在此期间,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美育融合效果,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加大对视听技术的应用,课堂上借由多媒体课件、微课等多种视听手段来为学生生动、直观展示出地理环境,这样学生就能直观欣赏地理环境之美,以此来真正深化学生地理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建构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审美素养及能力。以“水循环”为例,教师在教学课堂即可借助视听技术来为学生播放黄河气势浩荡奔流而下的场面,亦或者是展示出东海浪花翻起的壮丽图片,这样学生就能在视频、图片引领下准确认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效促使学生领略地理之美,从而达到美育效果。

五、 融合“劳育”,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技能

    劳动教育同样也是“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重要要素,从某些方面而言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表现。高中地理教师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教学实践时,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实践情境,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地理实践技能,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及态度,从而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围绕着课程知识来为学生设计劳动任务,借由劳动任务来驱动学生地理实践及探索,从而真正助力于劳动教育融入地理实践。以“水循环”为例,教师在课后可以设计一个“制 作简单水循环模型”的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效锻炼学生地理实践技能[4]

六、 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其这“五育”有效融入到地理教学实践中,这不仅能够创新地理教学课堂,还能切实培养出新时代所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最大程度提升育人质量。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深挖其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素材,然后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造出其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确保“五育”有效融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在强化学生地理知识认识的同时,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延生.“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以“水循环”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4,(03):52-54.

[2]黄艺敏,刘光旭,张运平,等.“五育融合”背景下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5):50-55.

[3]张守才,徐洁.“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农民工的返乡路”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7):25-27.

[4]姜德志.“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07):116-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