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嵇黎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邮编:2245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速以及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性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奠基时期,其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旨在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案研究;实践

正文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普遍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站在讲台上,通过讲解和板书来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时间处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要求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受到严重制约,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模拟或再现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视了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没有对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率。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解决问题,而没有真正理解情境背后的数学知识和原理。

合作学习掌控不当

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掌控不当,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出一个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而没有对小组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控。这种情况下,小组活动可能变得混乱无序,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此外,一些教师还可能过于强调小组竞争,而忽视了小组内的合作和互助,这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案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跨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或项目展开研究,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答案,并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来验证猜想。这些教学方式都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习体验

情境教学是一种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在讲解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从而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在讲解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

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数学水平。

三、实践案例与分析

实践案例一: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分数的意义”为例

在某节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来教授“分数的意义”。课堂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情境图:一个色彩鲜艳、诱人的蛋糕被平均切成了若干份。学生们被这幅图深深吸引,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蛋糕被分成了几份?每一份蛋糕应该怎么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分数的学习。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一张长方形纸折成若干等份,并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分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他们有的将纸折成了四份,有的折成了八份,然后小心翼翼地涂上颜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即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每一份所代表的数量,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当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对分数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和创新。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教学以及加强合作学习,我们可以为小学生打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的数学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安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 2015(4):1.

[2] 王中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明日, 2019(45):1.

[3] 陆克荣.从知识走向智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界, 2023(11):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