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核心素养一词已成为关键话题,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对于中学政治学科而言,其课程教学不仅致力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平衡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学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可以促使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提升。政治学科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然而,教师通过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讨论热点问题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如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第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政治学科不仅关乎政治理论的学习,更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探索。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可以促进学生自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自律学习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效管理学习时间,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和决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中学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营造学科氛围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指引学生清晰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良好学科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与合作。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科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铺垫牢固基石。
例如,在教授《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一课时,教师需要精心确立教学目标,营造浓厚的学科氛围,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等。在知识方面,教师应确保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在能力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国家政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营造浓厚的学科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饰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的背景、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数据,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国家政策内容和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期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公民[2]。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注经济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比如,通过分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话题,使学生对经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某一经济现象展开辩论。比如,针对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并进行交叉辩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促使学生对现有经济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比如,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效果及其可能存在问题,使得学生深入思考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设问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比如,提出“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育人效果
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与问题应对技巧,使学生学会巧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展览,结合实地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其次,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或讨论会,激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保宣传、敬老助残等,并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或电影,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3]。
结论:总而言之,在中学阶段,政治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传授学生相应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将所学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政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育人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文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J].读写算,2023,(31):143-145.
[2]商法广.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1):172-174.
[3]张雪娟.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思考[J].高考,2023,(19):11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