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艺教学范畴,更多被赋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积淀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审美鉴赏能力。本文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结合点,以期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丰富的思想、艺术与科学价值,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使其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生正处于文化认知的初级阶段,通过美术这一直观、生动的教育形式,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以及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人格
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美德和智慧,如“仁爱”、“诚信”、“和谐”等,对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绘画技巧和美术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学生兴趣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不仅能为教学增添丰富的文化素材和艺术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还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艺术作品、讲解传统文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使美术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
(一)传统技艺进课堂,美术创作绽新花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入传统技艺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还能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纸风铃》这一课程活动为例,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所能带来的教育价值,课程初始阶段,教师通过详细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演变和基本技法,如对称剪纸和镂空剪纸,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过程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剪纸技巧,自由创作出形态各异的纸片作品,无论是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是娇艳欲滴的花卉图案,都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乐趣。接下来是纸风铃制作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巧妙地将剪好的纸片粘贴到风铃架上,制作出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纸风铃,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别具一格的风铃造型,还对学生的手工技能提出挑战,通过不断尝试与调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融合传统剪纸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使纸风铃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创新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让学生更加关注以及理解当下艺术发展潮流。课程最后的风铃展示与评比环节更是将整个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互相评选,选出最具创意与美感的纸风铃,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
(二)民间故事入画卷,历史典故绘心间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兼具创新性与教育意义的探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通过具体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能得到显著提升,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乘上大船游世界》一课为例,可以从与船和旅行相关的民间故事切入,如引入“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典故,通过讲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丽历程,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航海的勇气与智慧,同时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情感上的共鸣能为学生后续美术创作提供强大动力。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绘画活动,鼓励学生想象自己乘坐一艘大船,在海上遨游,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奇幻旅程,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将自己的想象具象化,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为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其他历史典故或民间故事元素融入绘画中,如“八仙过海”中的神话人物、“鉴真东渡”中的坚韧精神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主题或灵感来源,通过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精髓。
作品完成后,展示与评价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同学和教师共同评价,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创意性、文化内涵与美术表现力等方面,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动式评价方式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三)节日习俗展风采,民族风情画中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与民族风情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且意义深远的教学策略,这种融合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策略也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2]。
以《生活中的趣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精心引导学生回忆并描绘他们在传统节日中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深入感受这些节日的独特魅力,比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的喜庆场景,端午节一家人团聚包粽子、赛龙舟的温馨画面,以及中秋节赏月、品尝月饼的团圆时刻,都可以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的主题。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美术元素,将节日习俗中的精彩瞬间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通过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学生可以描绘出春节放鞭炮、舞龙舞狮的热闹场面;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色彩搭配,学生可以表现出端午节赛龙舟的紧张刺激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学生可以勾勒出中秋节赏月的宁静与美好,锻炼了学生的绘画技巧,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将民族风情融入美术教学也是一大亮点。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独特服饰、精美建筑和欢快歌舞等文化元素,欣赏这些民族风情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画作,有助于学生领略各民族的艺术风采,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3]。
(四)古韵今风相融合,传统现代共辉映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同时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采用古韵今风相融合、传统现代共辉映的教学策略,能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与现代美术教学理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在《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领略汉字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介绍象形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对汉字历史的初步认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如“日”、“月”、“山”、“水”等,指导学生运用画笔描绘其形状与神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感受汉字的线条美与形态美,更能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实现古韵与今风的有机融合,教师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象形文字的演变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还可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绘画材料与技术,创作出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的象形文字作品。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为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组织学生设计以象形文字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独特且富有创意的文具、时尚服饰或精致家居用品等,这一过程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途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美术教学,传承了文化精髓,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美德的种子,创新的教学手法让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得益彰,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准、创造力及文化素养。未来期望教育者能持续探索,以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焕发新生,共同培育出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少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J]. 教师, 2024, (01): 90-92.
[2]李清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J]. 教师, 2023, (35): 63-65.
[3]吴桂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3, (32): 72-74.
[4]刘旭明.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探索[J].考试周刊,2020,(27):151-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