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田径运动发展机遇与困境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郑子岩

北京体育大学2022级教育学院 单位邮编:100091

摘要

田径运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涵盖跑、跳、投等多种项目,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目前,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田径运动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田径运动的优势与自身价值,改善固有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本文旨在探讨目前中国高校田径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优化高校田径运动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

健康中国;田径运动;发展机遇

正文

 

引言: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体育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体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运动更是承载着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田径运动既面临着诸多机遇,也遭遇不小的困境。为确保高校田径教学顺利开展,教师需全面了解田径教育发展形势,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以推动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优化高校田径运动的意义

首先,优化高校田径运动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健康状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生群体往往面临着学业压力与久坐不动的困扰,身体素质下滑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田径运动作为一项集速度、力量、耐力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其优化与推广无疑为学生提供一剂强心针。通过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学生的心肺功能得以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显著提升,身体自我适应性与协调性也随之提高。其次,优化高校田径运动利于塑造健康良好的心态,释放负面情绪。高校田径运动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途径。在奔跑与跳跃中,学生可以暂时忘却学习的烦恼与人际关系的纷扰,让心灵得到彻底放松与净化。这种身心双重释放,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此外,优化高校田径运动利于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升生活质量。“终身锻炼”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核心理念之一。高校田径运动的优化与推广,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通过系统的田径训练与丰富的比赛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定期锻炼的好习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这种习惯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其在校期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与精神状态,更将伴随一生,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

二、目前中国高校田径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首先,教学形式与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许多高校在田径教育上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考试测评”的线性流程。这种教学形式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同时,教学内容也显得单一乏味,往往局限于基本的跑、跳、投等技能训练,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种现状使得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难以被激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次,高校对田径课程重视度不足,地位边缘化。在部分高校中,田径课程往往被视为“副科”或“选修课程”,其地位被边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管理层对田径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忽视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田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忽视学生兴趣与个体差异。当前高校田径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即过分强调理论与考试成绩的量化指标,而忽视学生兴趣、个体差异等非量化因素。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田径水平和发展潜力,还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优化高校田径运动的策略

(一)引入趣味游戏,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引入趣味游戏,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田径运动中,走、跑、跳、投是最为基础且不可或缺的训练内容。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被重复训练所掩盖,导致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尝试将趣味游戏融入田径训练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跑步是田径运动中最常见的训练方式。为让学生在跑步中感受到乐趣,教师可以组织“接力赛”“追逐赛”等游戏。例如,在接力赛中,学生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接力棒的传递。这种比赛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跑步能力,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其次,投掷训练也是田径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让学生在投掷中感受到乐趣,教师可以设计“投准比赛”“投掷接力”等游戏。在投准比赛中,学生需要将投掷物准确地投入指定区域或目标。这种游戏既能锻炼投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注力和精准性[1]

(二)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培养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精神尤为重要。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田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趣味竞赛形式,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

例如,可以举办校园运动会、接力赛、趣味田径赛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我、挑战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和比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来说,田径教学可能是一项艰巨任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相反,这恰恰是其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供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体能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其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这种积极心理暗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够激发潜能和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召开田径运动会,让学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田径运动与个人荣誉感相互结合,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田径运动的学习过程中来[2]

(三)构建评价体系,促进田径运动专业指导社会化

高校田径课程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评价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传统教学评价形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简单考察与成绩得分,忽视学生在运动技能、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以及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如今,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评价开始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这不仅包括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还涵盖生理机能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个性品质的塑造等多个方面。这种多维度评价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运动意识与能力。

为克服传统教学评价形式的局限,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新教学评价方式。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做法是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表现与进步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检验与评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与潜能。此外,一些高校还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评价。例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学生运动数据与生理指标;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与互动情况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学习支持[3]

结论:总之,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广阔,教师需加强技能培训,转变教学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让更多学生在健康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朝福,阚荣琪,王成昊.“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田径运动的优化发展与推广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4):147-149.

[2]乔官正.高校田径教学对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路径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06):187-190.

[3]何文军.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03):79-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