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罗琴

湖北省利川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岩洞寺小学 单位邮编:445400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成长,成为更加优秀的社会公民。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不仅是对教育目标的拓展,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充满乐趣和探索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劳动教育

正文


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引入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与理解。引入劳动教育的数学教学,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分析

可有效拓展数学实践的形式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活泼好动的特征,数学教学的开展也应符合这一特征,让其通过实践的形式,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而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实践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平台,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互相协助,完成共同的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让他们明白数学不仅是课堂上的数字,更是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数学变得更有趣,也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有效彰显数学美育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还设计数学中的公式、定理、概念等内容,需要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手工制作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中,可以直观地应用数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从而推动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还包含着传统的思维游戏,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体会数学的魅力。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结合,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与重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教学的开展,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数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深度理解数学含义。将统计调查、实践探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身思维,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文化传承意识,同时将当今社会的科技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深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让数学知识变得活泼有趣,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积极对策

深挖教材内容,推进协同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将其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丰富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从而凸显育人性。同时,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劳动元素,为学生学习与记忆数学知识提供助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1]

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教学中,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加减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明确减法借位的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劳动元素,使学生准确掌握这一内容。通过浇花、抬水、植树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减法借位的原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知识与劳动相关联,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加强数学文化渗透,感悟劳动文明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实践,将数学知识有效的渗透到其中,从而形成“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感受劳动”的教学场景。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数学历史,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源自于劳动,从而建立对数学的认知[2]

例如,在进行1~20这几个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与数学有关的历史故事,学生通过故事明白以前人们使群居生活,并且事物的分配是按需分配,后来逐渐学会运用石头、绳结等方式技术,最后演变成现在的阿拉伯数字。这些都是在劳动中总结数学的经典案例。学生在了解后,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例如,在进行“图形运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剪纸元素,让学生明白剪纸艺术的表达形式,是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将花、鸟、鱼、虫等事物,通过剪纸的形式进行呈现。通过二者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感悟劳动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需要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展劳动教学时,要凸显实践性的特点,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目的,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3]

例如,在进行表内乘法”一课教学中,学生对本章内容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加减法的方式,为学生分发小木棍,让学生通过小木棍计算乘法。学生在摆放、移动小木棍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乘法表中实际含义,从而掌握乘法计算方式。又例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花坛、门、窗户等事物的实际长度,并使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物品测量,计算出周长与面积。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融入劳动元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栋.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探索 [J]. 读写算, 2024, (30): 28-30.

[2]邓崇琼.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 (23): 44-46.

[3]李芳. 小学数学渗透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J]. 新教育, 2024, (20): 111-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