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郑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内涵,并提出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具体策略。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培养目标合一,优化培养过程,旨在为企业和高校提供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正文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人文社会类科研基金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助力杨凌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KZG-2305);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职业教育《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1017)。

 


引言: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和企业环境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内涵,提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目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通适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具有企业特色的专项技能

 当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高校普遍采用通适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的传授。然而,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实际需求中的专项技能培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往往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适应和额外培训,才能逐步胜任工作岗位。这不仅延长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也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此外,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迫切需要能够立即上手、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现行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使得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难以迅速融入工作环境,无法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1]

2.校企共建环境不足,难以保障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校企共建环境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尽管校企合作在理论上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在合作中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导致合作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培养机制。许多企业对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长远的合作规划和投入,导致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此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往往局限于短期的实习和参观,缺乏深度的互动和长期的合作机制,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训练和真实的工作体验。这种局面使得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经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导致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上的不一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企业的资源和经验未能充分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学生在毕业后仍需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和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1.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培养目标合一

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要求紧密结合。这种合作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需求,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同时也让他们通过实践环节了解和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例如,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产教融合使教育机构能够及时了解电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电商人才。电商企业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获得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经验。这种培养模式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电商企业输送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是教育与产业携手应对数字经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协同育人优化培养过程

协同育人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教育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同指导等多方位的协同。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操能力。同时,企业导师的指导也能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则有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在双方的互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职场所需的软实力[2]。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获得全面发展,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策略

1.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促进资源共享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这一平台,高校和企业可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满足双方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平台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加贴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企业则可以通过参与高校的教学过程,提供实际案例和项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平台参与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中,确保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还能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双赢。通过平台,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开设企业特色课程,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为了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校企双方需要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定期进行沟通和评估,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推动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平台将成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开发跨学科课程,培养综合能力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开发跨学科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整合多领域的知识,这些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涵盖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项目,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跨学科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4C技能”,即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技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通过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发现新的问题和机会,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团队项目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这种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跨学科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其综合能力。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特别是在电商领域,这种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电商领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深刻的理解,实践教学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校内实验室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安全、有序的模拟环境,让他们亲手搭建模拟电商平台,模拟用户行为并分析数据,设计并实施营销策略,甚至优化购物流程。这样的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电商运作流程的理解,同时增强记忆效果。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设立,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电商世界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们不再只是模拟演练,而是能够参与到真实的电商项目中,与业内专家并肩工作,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这种实践经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还能够让他们建立广泛的职业网络,为未来步入社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提供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支持,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而科研机构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前沿科研项目的机会,帮助他们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实践教学还注重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电商领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3]

4.引入企业导师,增强职业指导

企业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行业前沿信息和职业发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互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企业导师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能通过分享自身的职业经历和成功经验,激励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导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此外,企业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其在职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企业导师的引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得以加强。企业导师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标准带入高校教学中,帮助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合市场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实际需求,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迅速融入职场。为了确保企业导师制度的有效实施,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拔和培训机制,确保导师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形式,如一对一辅导、专题讲座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指导需求。这一策略在增强学生职业指导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5.建立评价机制,确保培养质量

通过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评价机制应涵盖多个维度,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确保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助于监控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高校可以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科学和有效。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表现,也要考察其最终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5]。为了确保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企业导师则可以通过实习表现和项目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团队合作情况,增强其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此外,评价机制还应注重反馈环节,通过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及时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可以实现培养目标合一,优化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文提出的策略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旨在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毅. 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N]. 新华日报,2024-01-05(015).

[2]叶华.数字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7):146-148.

[3]徐霞,官灵芳.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23):25-28.

[4]吴宏霞. 数字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社会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2:3.

[5]宋海涛,周航,董莉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7(04):134-1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