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祖文化对昭通当地彝族祭祖文化的影响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韵琳

云南民族大学650000

摘要

据彝文文献记载,六祖分支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六祖文化源于六祖分支事件,其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探讨六祖文化与祭祖风俗的联系,进一步研究六祖文化对祭祖风俗的影响。从分析祭祖大典对昭通彝族人民生活及文化认同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六祖文化与彝族人民文化认同的联系。最后尝试通过对六祖文化与祭祖风俗的调查了解昭通当地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线索。


关键词

彝族六祖文化、风俗、祭祖、传统文化保护

正文


引言

云南昭通为世界彝都,以前的彝族人民主要聚集在这里,彝族先人栖身和六祖分支的地方是昭阳区所辖的旧圃葡萄井地区,它同时也是彝族同胞灵魂的归宿之地,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葡萄井六祖文化广场举行的祭祖仪式受到了各地彝族的广泛关注。随着对彝族了解的深入,学界关于其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这部书,共收录了16部彝族的《指路经》,因与六祖分支事件和彝族认同密切相关而深受广大彝族读者的喜爱,学术界也十分重视;涉及彝族祭祖风俗的如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祖灵的祭礼:彝族“尼木措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它对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及彝族社会文化的进一步研究都具有深远意义。总之,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已比较全面深入,但是很少有学者探究彝族六祖文化与祭祖风俗的联系,虽然我们能从不同文献中找到这两者联系的蛛丝马迹,但具体论述其联系的文献资料较少,因此,关于彝族六祖文化对昭通当地彝族祭祖风俗的影响这一问题有很大深入研究的空间。

一、彝族六组分支背景及昭通当地彝族的迁徙

)关于六祖分支的背景和原因。

上文通过对比不同的彝族文献记载,即使关于洪水爆发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仍可以发现彝族六祖分支与洪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根据张未娜老师的观点,认为彝族在大洪水后没有立即迁徙,而是有一个“中间时期”一直被忽略了,这个“中间时期”正是发生在六祖分支事件与大洪水时期之间那为何彝族在大洪水之后不直接迁徙,大概是由于彝族人的观念问题。彝族人认为人死后,魂魄会回到先人的故乡,也就是所谓的“六祖分支”发生的地方。现存的《指路经》有18,它们的终点多为滇东北方向尤其是今云南曲靖昭通,根据滇东北地区的考古发现,推测在洪水时期彝族社会已经产生了奴隶制度,土地是私人财产,是一种生产资料,如果有大洪水,等大洪水过去,再返回原来的地方或邻近地区,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彝族人对于灾害后的选择一般不会是迁徙,更多的是适应和改天造地。

由于彝族人在洪灾之后并未直接迁徙,所以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洪灾之后出现了一个小的人口峰值。首先,洪水对原有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此时,人口下降的社会问题,已经超越了阶级、贫富和道德,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放松了对“阶级”、“贫富”和“道德”的限制,到“六祖分支初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小高潮,从而缓和了水灾造成的人口减少和生产力下降的社会矛盾,并出现了“藏、彝、汉”等“九族”。因此,随着这些新的部族的出现,部落与部落之间战争更加激烈,也更加频繁,最终形成六祖分支这次大型的人口多线迁移活动。因此一般认为的仅仅只是因为洪水的发生而促成六祖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由大洪水向六祖分支的演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转换,而是一种动态渐进的演变过程。

(三)昭通与六祖分支。

云南省昭通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彝族的伟大始祖阿普笃慕,正是在昭通成就了“六祖分支”这样决定后世子孙命运的丰功伟业,昭通地区至今还保存有彝族始祖“六祖分支”的发生地,也就是“六祖分支广场”。云南省昭通市城西十多公里的六祖文化广场,有一块叫老岩的石头山。悬崖下有一口泉眼,因为从里面冒出来的泉水形状像是葡萄,这就是为什么叫“葡萄井”的原因。几乎所有的《指路经》,都记载了这个葡萄井这是六祖分支的地方。各地彝文《指路经》均已确认:葡萄井即为彝族六祖饮下泉水,他们从此地踏上了不同的道路,闯出来各自一片新的天地

关于六祖分支之后各部的迁徙动向,首先是武部,武族勇敢好战,占领别族的地方较多,但移植的范围大致还是在云南昆明的四周,包括现今周边某些县、区,这个部族较早建立了奴隶制度,并发展为许多分支。乍部后来也发展成为许多分支,分布位置大体在昆明的南部和西部。糯部迁徙进入凉山,糯部在凉山彝经中又被称为“曲涅部落”。恒部后来被内部分为三部分,分三条路线迁徙发展,分别在今天的昭通、四川南部叙永县和凉山。默部原居于云南北部,后迁至滇东北及黔西部。最后一个是布部,他们在迁移至“古苦阿格”(今云南宣威)之后,征服了“濮人”,并以此向四面八方扩张。

、六祖文化与祭祖风俗的联系与影响。

昭通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游有山先生在《昭通彝族历史渊源》中提到,“四川凉山彝族传说‘滋滋扑窝’,即昭通为祖居之地。”。大约在2500年前,彝族主体阿普笃慕部落由于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枯竭等等原因,形成了六组分支。直至今天,六祖文化依旧体现在昭通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主要探讨六祖文化与彝族人民祭祖风俗的关系。

(一)从彝族史诗看六祖文化和祭祖风俗联系与影响

《勒俄特依》是彝族的创世史诗,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彝族的历史文化、民族起源以及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这部史诗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解释了民族的来源,记录了彝族祖先的来历,从中我们可一窥彝族历史源流。据传说,阿普笃慕是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统率氏族治理天下。在面对洪水泛滥的时代时,阿普笃慕带领彝族先民战胜了自然灾害,并将子民分为六支,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一个方向迁徙、拓疆,形成了古代南中具有影响的民族。

作为彝族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在“石尔俄特找父亲”篇、“六祖与迁徙”篇中我们还能看到彝族祭祖的由来、祭祖的方式、祭祖的重要性等等,正是因为彝族人民心中有着共同的祖先,才能使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相互认同;正是因为共同的信仰,才能使迁徙各地的彝族人民都有着严格的祭祖风俗。

(二)从祭祖风俗中探寻其与六祖文化的联系与影响

昭通彝族的祭祖风俗也一般可分为平日祭祀、超度祭祀、和节日祭祀三种。

在彝族地区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一些彝族家庭对于祭祀祖灵的重视,祭祀祖灵便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一个主要内容。彝族一些人家的堂屋中建有供奉祖先灵牌及祭献贡品的神龛,经济富裕的人家则修缮供奉祖先的祠堂,如龙氏家祠、卢氏家祠。当家中有人生病亦或是有异象时,彝民认为这是祖先向子孙索食或灵牌有异象所导致的,需要平日在祖先灵位前供奉食物或是查看灵牌是否有异象,如果家中出现家畜不宁的现象,彝民也认为是鬼邪做祟,因此必须要祭献祖灵,祈求保佑

人死归祖,落叶归根。从超度祭祀的仪式和流程中,我们能看到彝族对于祖先的崇拜,祖先崇拜的作用是“主要是借纪念祖先以加强共同的血缘观念,巩固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生活集团的内部团结,明确人际间的辈分关系。”无论是平日祭祀还是超度祭祀,都体现出了彝族对祖先崇拜的重视,而六祖文化的影响也一直深埋在彝族祭祖风俗之中。

节日祭祀中,我们也可直观感受到彝族对祭祖风俗的重视和六祖文化的影响。在彝族文化中,新年的庆祝与火把节的祭祀不仅仅是对祖先的尊崇,更是一种确保他们安宁的仪式。彝族人认为,通过这样的传统活动,能够确保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极为庄重和盛大的仪式,名为送祖仪式。这是一项家庭共同参与的活动,旨在将亡灵成功地送至祖先的发源地——祖界,以便与祖灵团聚。

在曾经,彝族复杂严格的祖先崇拜也曾为彝族人民带来了种种危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新时代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已进入了新领域。在探讨彝族人民的文化和祭祖风俗时,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到他们如何通过这些传统来调和人际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正是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宗教实践,为彝族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构建族群团结和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结论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彝族的六祖文化以及祭祀风俗,不仅是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正确的推动昭通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昭通的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文化与祭祀风俗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美好的文化与传统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化,由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彝族的六祖文化以及祭祀风俗,不仅是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文化与祭祀风俗逐渐被人们遗忘,由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民族大国,各个民族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也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与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了解这些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还能够在文化的传播与了解过程中促进中国民族的融合与团结发展并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运用网络来促进各民族文化正确的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呢?在时代快速发展,文化传统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为了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综合实力与民族凝聚力,需要我们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寻找新的途径,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易谋远《彝族史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3】起国庆《彝族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

【4】王丽珠《彝族祖先崇拜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曲木约质《魂归洞天-彝族阿侯氏族祭祀大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论文

【1】张未娜.彝族六祖分支史学新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2(10):135-137.

【2】王明贵.稀见古籍《六祖与四大家》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4):29-33.DOI:10.13963/j.cnki.hhuxb.2019.04.007.

【3】黄瑾.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讨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43-47.

【4】杨参.试论彝族的“六祖分支”与“九隆神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7):53-56+65.

【5】颜丽花,赵岩社,张小娜.彝族祭祖仪式及社会功能[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09):11-13.DOI:10.16074/j.cnki.cn43-1394/z.2009.09.038.

【6】朱崇先,杨丽琼.地方性的民俗认同——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过程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02):34-39.

【7】茶志高,段金生.“朴窝”考释——兼论彝文献中的彝族祖先迁徙叙事与祖灵崇拜[J].青海民族研究,2020,31(01):215-22.DOI:10.15899/j.cnki.1005-5681.2020.01.033.

【8】徐秋平. 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DOI:10.27417/d.cnki.gxnmc.2019.000164.

【9】何耀华.试论彝族的祖先崇拜[J].贵州民族研究,1983(04):153-168.师范学院学报,2008(02):34-39.

【10】樊秀丽.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在其丧葬文化中形成的可能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3):34-40.

【11】张远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5(01):23-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