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茶”文化融入福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多维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陈晨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福茶”文化是“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福建特色和文化价值。将“福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福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建设、“福茶”文化融入思政实践教育、如何继续挖掘和建设“福茶”文化思政资源库等多重维度探索“福茶”文化融入福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福茶,茶文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3·18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其中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1]这一论断为思政课改革融入地域特色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我国的“国饮”,茶叶是中华文明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在几千年的茶叶种植过程中,人们慢慢在制茶、品茶过程中融入了各地风俗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其中,“福茶”文化就是“福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网络“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面对国内外不同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以“福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既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学情,又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最终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福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福茶”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福建,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自唐代起便与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茶叶品种宝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种茶、品茶的传统历经世代传承,逐渐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制茶工艺与品饮文化。近年,“福茶” 品牌也在逐渐打响,由福建主导的《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国际标准,以及《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茶庄园建设指南》等地方标准在逐渐宣传普及,以推进福建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等地方特色茶叶品质,打造“福茶”品牌,[2]“福茶”成为中国茶文化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福茶”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品质至上的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福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它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

“福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在国内,它带动了庞大的经济产业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在国际上,它则是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的考察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发展思路,为“福茶”文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是对“福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新时代下“福茶”文化创新发展的殷切期望。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应当深入挖掘“福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其作为福建地区特色的思政“资源库”,通过讲述“福茶”的本土化故事、福建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福茶”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与价值观念。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推动“福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二、福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与要求。在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前,社会文化现象如“国潮”的兴起、汉服文化的风靡,以及泉州簪花、福州年俗等地方文旅项目的热门,无不彰显出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身份的高度认同与热烈追捧。这一趋势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鲜活的案例,其中“福茶”文化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深厚的底蕴以及广泛的影响力,成为连接学生兴趣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桥梁。

“福茶”文化深度融入福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贴近学生需求的创新之举。通过深入挖掘“福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核心价值观念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影响,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引导学生从茶道中领悟人生的哲理,从茶文化中感受民族的智慧与力量。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有助于他们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将“福茶”文化融入福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教学内容趋于单一化、教学方法亟待革新等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自媒体”浪潮席卷之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空前广泛迅捷,这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紧跟学生信息接收的步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思政课堂始终保持活力与吸引力。

“福茶”文化,作为“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从古代万里茶道的辉煌足迹,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香远播,福建人民在千年的种茶、制茶历程中,不仅孕育了大红袍、铁观音等蜚声中外的“多彩闽茶”,还创造了如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仅是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构建思政课“本土化”资源库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对于拓宽思政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深度与广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同时,福建茶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三茶”工作理念的指引下,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升级。生态茶园的建设、茶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福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通过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引入思政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还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将“福茶”文化及其背后的产业转型升级成果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对于培养具有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福茶”文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推动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立足省情、校情、学情,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和发挥“福茶”文化的育人价值。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上,融入“福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武夷山,这座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圣地,不仅是福建茶文化的璀璨明珠,亦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朱熹先生在此对唐宋茶道进行了深刻阐释,巧妙地将儒家之精髓“中庸之道”融入武夷岩茶之中,赋予了“福茶”文化以“仁”、“和”等中和之美的哲学内涵。“福茶”文化所倡导的“和、敬、清、寂”等核心价值观,如同清泉般滋养着学生的心田,有助于他们塑造出和谐共生、敬人爱己、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的健康人格。这些价值观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三、福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福茶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内容

福茶文化是福建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宝贵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充分引导“福茶”文化作为素材、案例,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讲好福建故事,打造地域特色。通过讲述福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道精神、茶艺表演等元素,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茶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可以通过讲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我国所赠送的“金砖茶礼”,引导学生更好理解“福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通过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的案例,讲述福建脱贫攻坚故事,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燕子窠生态茶园建设的案例,讲述新时代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福茶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邀请茶非遗技艺传承人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既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福茶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又能通过茶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工匠精神。此外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知名度福茶企业作为案例,分析他们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同时,如何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国际市场等。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福茶文化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结合福茶文化开展思政实践教学

思政教育不应止于教室,最好的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在学生走过的路上,在生活的点滴里。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生更擅长于在实践中理解道理,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更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信服力,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实现知行合一。

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内外“福茶”实训基地、展览馆等进行调研访问,了解福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市场现状。通过调研,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福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勤劳、创新等,从而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调研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南平、安溪等省内主要茶乡,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制作、包装、推广等生产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茶乡发展的困境,思考解决难题的办法,为茶乡振兴出谋划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结合福茶文化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正是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福茶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构建“福茶”文化育人平台

 

挖掘“福茶”文化资源思政价值

“福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师应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挖掘福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政价值例如,福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思政教师应通过网络、图书馆、博物馆、茶文化研究机构等多种渠道积极收集与“福茶”文化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其次,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集思广益,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形成针对不同课程和学生专业特点所需的“福茶”文化资源库。最后,思政课教师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教师,特别是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行业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福茶”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边界,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福茶”文化是福建的文化瑰宝,在将“福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占有独特的优势,福建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深度挖掘“福茶”文化资源的思政价值,将“福茶”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结合“福茶文化开展实践教学,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具备高度文化自信、良好道德品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杜会香.茶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实践,2023(06):131-13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4]杨卓,赵志浩.氤氲“茶香”中开讲——新时代茶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设计[J].湖南教育,2022(04):66-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