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高校的产品设计课程 “五维融合”式教学改革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五维融合;产品设计;教学改革;设计应用
正文
Research on "Five Dimensional Integration" Reform of Red Cultural Elements in Product Design Teaching
Wu Xindi,Zhou Xin,Zhang Hong
(School of Design,Yango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15)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good environmental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product design courses, such 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roduct design only stay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lack of practice path of internalizing and inheri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metho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output results at the present stage. Furthermore,the five-dimensional teaching reform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mass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course.How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in the course of product design by relying on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of Fujian Province, and fully apply the virtual simulation and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iculum, expand the path of teaching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and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so that learning results can be implemented to help local economy,and achieve the curriculum goal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ctivities,and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uccess and spiritual adult.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d culture; Five dimensional fusion; Product design; Teaching reform;
引言
产品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复合型培养要求[1]。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环境支撑,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对根植在民族深处的文化内涵缺少有效感知、内化和传承的实践路径,导致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产品设计课程中通过积极探讨和实践后总结出“五维融合”教学模式,并依托福建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思政功能,形成协同效应[2],对其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品设计课程多维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政内容为课程单向输出,缺少共鸣和内容的互哺。目前产品设计授课方式形式多通过理论授课、活动等形式开展,大多是停留在文化概念的说课,或是对精神内容形式上的诠释,或是对红色文化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路演观看,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方向以及背景知识开展授课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或思政内容[3]。缺少将精神食粮真正做到实践性、发现性、体验性、沉浸式的内化,导致思政教育方式上的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低迷,严重缺乏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以及实践环节的融入,师生都无有效手段将思政文化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根植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教学效果不理想。
(2)缺乏有效的课程合作机制,与企业工作场景差异大。一方面,目前有许多产品设计类的课程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这种合作却过于形式化,将校企合作视为一种硬性工作任务,缺少企业项目时间规划与学校课程时间安排相对称的项目,使得课程产出并不能真正落实到产业需求上。课程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不注重对专业的的对口性进行研判,比如产品设计课程下设在美术学学科下,学生的强项在于造型能力和美学素养,对于结构和功能的把控较为薄弱,校企合作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学科优势,难以保证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实题实作却没有搭配实际的企业工作模式。企业的项目组织模式一般为团队责任制,工作内容细分到各个成员。传统的课堂“一人一项”的形式尽管方便了课程评价,但与企业的工作场景存在差异,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考核机制。
(3)课程成果浮于纸面效果图,概念到产品的过程缺失。产品设计课程是设计教学体系的核心,长期以来,产品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过高,尤其是涉及家电及智能产品。这类项目在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过长,而课程周期的有限导致学生难体验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教师也无法以产业链需求定义各阶段、各层面能力要求及方法指导。目前,大部分同类院校的同类课程成果都是停留在效果图展板层面,缺乏具体真实的产品开发环境和目标市场,相关理论及方法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和印证,同时也缺乏客观准确的调研信息来源,往往造成所生成的产品概念空泛盲目或者脱离实际。
(4)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单一,缺少多元多维教学手段。传统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组织面临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依托班级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课堂讲解结合板书与PPT,设计实践由老师展示案例示范,学生再沿着固定流程展开设计。整个教学实践都以校内课堂为主要教学环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让课堂枯燥乏味,专业知识输出不到位,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学生学情发展进度,也会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普遍参与性低,未能深度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能力,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5)学习目的定位为服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内动力。由于目前设计实践类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主要是考查形式,教师完成评分,学生被动完成学习目标,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定位为只要老师满意就好,并没有充分意识知识为自身带来的成长,这在无形之中将实践教育转化为了应试教育。学生没有体验到红色文化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具体带来的专业与精神成效,也不能体会到创新应用和课程成果的转化,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自我效能作用低,缺乏创新创业的内动力。
2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产品设计课程特点
产品设计课程是本校设计学院开展的核心课程,课程采用20-40人次的小班教学,课程内容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集思政、艺术、创新、技术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其中部分课程内容如福建文化调研、产品设计与人文关怀等具有通识性课程特点,则开放为线上课程,方便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了解和学习,扩大课程的辐射面。课程采取以素质能力及过程学习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期末作品考查占总成绩30%,同时参考课堂学习参与度(20%)、线上学习大数据智能评价(20%),虚拟仿真实验(10%),团队翻转与研讨(10%),竞赛获项目成果(10%)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评价[4]。全方位突出新文科建设的交叉特性,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对产品设计概念、文化创意传承以及设计方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文创产品设计流程、方法、内涵和外延;在能力目标上对文创产品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能根据项目需求审视设计结果、定义设计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环节需要完成一套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协同整合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思政目标上深挖红色资源,让学生真正从思政内容的接受者转变为讲述者、发掘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爱国爱乡的情感,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分组团队协作提升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挖掘文化内容并汲取文化特质。
2.2 “五维融合”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改革实施
结合上述课程教学问题、课程内容及特点,对课程提出了“思政融合、产教融合、资源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的五大维度教学改革模式,分阶段,分知识模块对标产品设计教学问题,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中分解具体任务,从而实现产品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思政目标(如图1)。
![]() |
图1 “五维融合”式产品设计教学模式图
(1)“思政融合”聚焦热点传承福建红色文化基因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表示要讲好党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红色基因属于我国特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蕴含了传承红色文化物质、精神、制度与行为等内涵和精神价值的活化因子。福建红色文化基因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福建人民结合福建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因子[7],将其融入产品设计课程建设中是高校思政教育强基铸魂的重点工作[2]。
课程通过将思政目标结合福建红色文化基因,以红色文化内容与精神为教学载体,细化素质目标嵌入章节教学任务与成果转化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被动接收学习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再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中共中央福建省宣传委举办的福建省文创奖红色办公文创大赛等红创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根据课程教学的引导,主动积极的学习红色文化,进行红色文化调研,发掘红色故事背后隐藏的红色精神。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并分享出优秀的红色文创设计作品,传承红色基因,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时代新人[8],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产教融合”赋能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渗入式效应
全国市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品要经过良好的设计才能赢得市场和用户,设计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基于以上真实市场需求,本课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渗入式教学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包含概念、人文、科技内容,知识应用与实践结合实验与项目式教学形式为主,建设交叉学科、多信息量融合、递进发展式的跨界实践教学体系[9]。其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校内教师团队完成,实验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师配合实验员完成,项目式教学主要围绕企业实际开展的设计项目展开,由企业的设计师或者是工程师来指导,校内教师辅助完成。
(3)“资源融合”助力福建文创旅游建设新路径
该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源融合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师资融合,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方法的融合,教学资源与成果转化的融合[10],评价体系的融合等方面。资源融合创新模式深度结合校内科研内容,校外服务地方建设的课题项目融入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案例,如北墘村、仕洋村、闽安村、桂林乡、白眉村、西安村的美丽乡村项目,从跨学科,跨专业等案例中整合智能制造、非遗传承、助力振兴乡村等热点领域精髓等资源。评价体系融合充分利用福建省文创奖项目孵化出“泰宁好礼”与“松溪好礼”数十件优秀文旅产品进行开发推广,结合市场与地方政府作为评价通道,多元化实现文化传承目的。通过融合各项资源促使教学内容更有目的导向,提高实践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助力泰宁县和松溪县的文旅模式开发,服务地方经济。
(4)“科教融合”强化支持新文科建设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引入教学团队自建的校级线上金课《人文关怀与创新产品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活动中心的改变,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到学生根据实践提出问题,老师解答问题,学生继续实践的互动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课程充分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特点建设新的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团队自建的国家(申报中)虚拟仿真平台(福州三坊七巷古厝艺术及文化调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如图2)更全面细节化的操作学习文化调研内容,通过3项省级及2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全方位的学习福建文化内涵、设计艺术方法与产品场景表现的流程与方法,再借助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基于福建红色文创基因的产品创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直观体验福建红色文化内容与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流程与效果。通过一体化、科技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搭建出数字化的“3I特性(可交互、可沉浸、可想象)”的一线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和应用红色文化知识从心理上接纳、认可并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格。大大吸引和促进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与源动力,通过以上“科教融合”的教学创新改革方式,强化支持新文科的建设,为建设新文科赓续新时
![]() |
代力量。
图2 “福州三坊七巷古厝艺术及文化调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虚拟仿真平台截图
(5)“双创融合”讲好红色故事内化驱动力
搭建专业特色的设计工作室是实现双创融合的主要方式[10],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培养,根据产品设计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问题与开发需求,考虑内外环境的影响,从不同需求度来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基于此融合路径,具体应用案例为课程后期搭建“传承红色基因,献礼建党百年”产品发布会活动,邀请福建红色文化专家,产品创新企业导师、直播媒体与测试用户出席发布会,从红色内涵、产品创新设计、市场运营等多维度现场测评与互动指导。课程双创场景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结合“育才”“育德”及思政教学主阵地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意义[11],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一体化实践。学生通过发布完整的红色作品,描绘自己的红色文创背后的故事,真正的做到从听讲者转变为讲述者,内化红色精神,从而讲好红色故事助力落实五维融合程度,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协同发展。
结语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强调创新、应用与实践,应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点,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特色融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师生将教学活动中的将知识转化内在品德和优秀的素质能力。通过“思政、产教、资源、科教和双创”五维融合的教学模式,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接企业与项目让产品落地,实现“育才”与“育德”协同发展,也期待作品投放市场后,让人们使用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同时能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张兰兰. 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包装, 2021(10):4.
[2]张有武.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维度[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6):4
[3]原佳丽,缪大旺.基于地方红色文化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造型艺术基础(软陶)”课程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10):124-126+151.DOI:10.19461
/j.cnki.1004-8626.2020.10.038.
[4] 谢晖,应琼琼,董明皓,沈晓敏,朱守平,陈雪利.基于“五位一体”新工科智能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及实践[J/OL].微生物学报:1-13[2022-04-01].
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10972.
[5] 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
2021.2.21
[6] 李燕.红色文化的基因传承[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04):8-13.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21.04.002.
[7]吴鸿雅. 福建红色文化的挖掘、发展与传承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5):5.
[8]邹锋, 刘键. 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22):3.
[9]薛文凯.薛文凯: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学分享[J].设计,2021,34(12):90-93.
[10]何蕊,柳品海.基于“四维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03):146-148.DOI:10.19686/j.cnki.issn1671-4997.2021.03.043.
[11]姜夏旺,李洁,欧亚利.《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工业设计,2021(03):35-37.
基金项目:1.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JAT220475。2.福州市2023年是福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ZM2024010015。3.福州市2022年福州市社科规划项目, 2022FZC40。
作者简介:吴辛迪(199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创新设计。张宏(1979-),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