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驻地资源,构建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摘要
关键词
纪法思维;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红色人物;朋辈榜样
正文
注:本文是某课题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WJJY24JL0209,课题负责人段祥伟。
笔者围绕“军人纪法思维培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随机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深入到某基层部队进行了蹲点调研,发现要想取得军人纪法思维培育的良好效果,就要善于运用驻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朋辈榜样作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善用驻地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初心使命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一)善用孝德文化,大力发扬新三孝文化精神
例如,“一门三孝”的故事既是绵竹市孝泉镇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通过深入挖掘驻地文化内涵,大力发扬“大孝爱国、中孝敬业、小孝持家”的新三孝文化精神,可以为官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家庭观、择偶观。
(二)善用古蜀文化,教育引导官兵坚定文化自信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例如,曾经辉煌了千余年的古蜀文明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凝聚这一文明的古蜀文化却不会因此而消失,受它滋养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观念、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仍会一代代接力传下去。教育引导官兵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好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现中国军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可以有效激发官兵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官兵忠诚使命担当、矢志强军报国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三)善用三国文化,教育引导官兵做到绝对忠诚
忠诚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道德要求,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崇高品质,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对军队的共同要求。诸葛亮为复兴汉室“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事迹为后世广为传颂。例如,注重挖掘三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参观诸葛双忠祠、庞统祠和白马关等三国遗迹,组织集中学习三国文化等方式,可以使官兵认识到忠诚基因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认识到忠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把道德标尺,认识到对党忠诚是革命军人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教育引导官兵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坚定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
二、善用驻地红色文化宝库,赓续红色基因
2019年5月21日,习主席到陆军步兵学院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2021年6月25日,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命脉,也是教育人、培养人、涵养人的精神沃土。在军营中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培养红军传人的重要途径。
(一)善用黄继光精神,教育引导官兵做到勇猛无畏
长期以来,“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黄继光精神,已经成为广大官兵鲜明的精神标识、宝贵的精神传承、坚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茬茬官兵在军营这片广阔的热土上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二)善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引导官兵做到担当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是党中央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伟大精神的概括,具体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坚持以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官兵,鼓舞官兵为党、军队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奋斗,可以激发官兵加强练兵备战、坚守职责岗位、矢志强军报国的血性胆魄。
(三)善用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官兵做到匠心报国
例如,善用驻地“重装智造之都”等资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官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着重培养官兵做人做事上作风务实、备战练兵上追求执著、履职尽责上全神贯注。
(四)善用红色人物引领,教育引导官兵争做“红”军传人
例如,在四川这片英雄辈出的大地上,诞生了“舍身堵枪眼,魂壮天地间”的特级英雄黄继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家、社会活动家、邓小平入团介绍人萧朴生,诞生了“首译《资本论》,献身三尺讲台”的经济学一级教授陈豹隐,诞生了中江地下党兵运事业的革命烈士罗洪恩,诞生了“在学校宣传革命,在家乡建立武装”的共产党人王本鉴,诞生了“善用麻雀战的抗日英雄”周述兴……
深入挖掘驻地红色人物事迹,广泛开展红色人物事迹宣讲活动,基层官兵在“学红色人物品行、讲红色人物事迹、做红色人物传人”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境界、锤炼思想道德品格、继承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
三、善用朋辈榜样激励,增强看齐追随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分为具有一定共性的群体之中,并对所从属的群体产生依恋和归属感。这种群体归属感是个体在心理、情感等方面对群体的支持和认同,赋予个体倾向于用群体价值观主导个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就为朋辈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朋辈榜样思想。例如,《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益者三友,友直、友晾、友多闻,益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也”[]等言论都是重视周围朋友影响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朋辈教育的最佳证明。生活在同一环境,各方面基础都相当的战友的成长路径大多具有可复制性。这是因为广大基层青年官兵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出身和经济背景等方面差别较小,身边的朋辈榜样不但看得见、摸得着,还可敬、可学。
要注重提炼优秀基层青年官兵的成功经验、复制优秀基层青年官兵的成功路径,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表彰会、宣讲会、成功经验分享会,以及结对帮带指导等方式激发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效能,强化全体官兵的补差意识、看齐追随意识、帮扶指导意识,形成了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文化,是推进党史军史教育、加强包括军人纪法思维培育在内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驻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宝库,让官兵走进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遗迹、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先进典型,可以增强官兵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全方位感知、多角度理解,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中华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遗迹,为驻地单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活教材”。要善用驻地红色文化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做到“人尽其才”。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持续发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环境。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人民军队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母体,从一诞生起就有着优良的红色基因。贴近官兵实际,用官兵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易于接受、易于信服的方法手段创新包括军人纪法思维培育在内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挖掘、善于利用驻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身边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