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新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宋怡萱1 刘蕾2 段朝珊3

青岛城市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

近年来,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在传统的观念中,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体育专业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这种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非专业领域人才的加入可以带来亲的思维模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竞技体育的创新发展极其重要。另一方面,跨领域合作也有助于提高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关注度,从而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资源。另外,非体育专业人才的参与还可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基于此,探索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的新路径,不仅有助于运动员的个人成长,还对推动体育事业的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促进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非体育专业;竞技体育;培养新路径

正文


前言

在当今社会,竞技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早已不再局限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的趋势越发明显。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可为竞技体育输送大量优秀的运动员及教练,但是,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领域的融合发展,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非体育专业人才拥有独特的知识背景、创新思维及专业技能,他们的加入有望为竞技体育带来新的活力和突破。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的新路径,分析其可行性与优势,从而为推动竞技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希望可拓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的同时,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一、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竞技体育的思维模式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方法与思维。非体育专业人才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他们带来了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可以为竞技体育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工程学专业的人才能够运用先进的材料科学与力学知识,为体育器材的设计与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他们能够研发出更轻便、更紧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运动装备,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还有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可以通过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深入研究与干预,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应对比赛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竞技体育中,心理素质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参与可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此外,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可以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竞技体育团队的管理中。他们可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比赛策略及团队管理模式,提高团队的动作效率与竞技水平。例如,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进行规划和监控,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时,管理学专业人才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团队建设活动,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与团队凝聚力,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1]

(二)拓展竞技体育的技术创新

非体育专业人才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竞技体育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创新。例如,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人才可开发出先进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运动员的训练数据与比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能够发现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优势及不足,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教练团队更好地了解对手的战术特点和比赛策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生物学的专业人才可以从人体生理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为运动员的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指导。他们能够通过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监测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和康复方案,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竞技状态。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新型的运动营养补充剂,为运动员提供更高效的能量和营养支持。同时,生物学专业人才还可以通过对运动操作的研究和治疗,帮助运动员更快恢复健康,尽早重返赛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可以为竞技体育的视觉呈现与品牌建设做出贡献,他们可以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体育场馆、运动装备和赛事标识,提升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和品牌价值。例如,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场馆,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赛体验。同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还可以通过品牌策划和推广活动,提高竞技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商。

(三)促进竞技体育的跨界融合

非体育专业人才的参与,可以促进竞技体育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拓展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例如,竞技体育与医疗领域的融合,可以为运动员的健康提供强大的医疗保障。医学专业的人才能够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与康复治疗计划,保证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的机体健康。同时,医学专业的人才还可与体育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开展运动医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探究更有效的运动操作预防与治疗的方法,从而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竞技体育与科技领域的融合,能够推动竞技体育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竞技体育带来更多的创新与改革。例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训练设备与辅助训练系统,为运动员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及实时反馈。同时,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运动员训练与比赛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教练团队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竞技体育与文化领域的融合,可以丰富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提升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文学、音乐及影视等文化艺术形式,可以为竞技体育赛事增添更多的文化元素与情感共鸣。例如,通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讲述运动员的奋斗故事与体育精神,激发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与关注。同时,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为竞技赛事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增添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2]

二、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的融合难度较大

非体育专业人才虽然在自己的领域中拥有专业知识,但将这些知识与竞技体育进行融合则存在较大的难度。比如,工程学专业人才可能对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有深入了解,但对于竞技体育中的人体运动力学、训练负荷等概念比较陌生。如此会导致他们在为竞技体育设计装备或改进训练设施时,难以准确把握体育需求,可能使得设计出的产品无法真正满足运动员的实际需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知识融合的困难会限制非体育专业人才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作用。可能出现设计的装备不实用、训练设施改进效果不佳等情况,浪费资源的同时,还无法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竞技表现。

(二)角色定位不清晰

非体育专业人才进入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后,往往面临角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由于竞技体育传统上以体育专业人才为主导,非体育专业人才在其中的职责和地位缺乏明确的界定。比如,管理学专业人才可能不清楚自己在团队管理中具体应当承担哪些任务,与教练、运动员的关系如何协调等。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角色定位不清晰会致使非体育专业人才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感,难以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可能出现工作重复、职责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的协调性与效率。

(三)缺乏体育专业认可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传统的观念往往更关注体育专业的人才。非体育专业人才可能会面临缺乏体育专业认可的困境。体育界的人员可能对非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缺乏对体育的深入理解及经验。造成的不良影响体现于,缺乏认可会使得非体育专业人才在竞技体育培养中面临诸多阻碍。他们的建议和方案可能得不到重视,很难获得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这会打击非体育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

(四)适应体育环境的挑战大

非体育专业人才通常习惯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进入竞技体育环境后,适应越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竞技体育具有高强度、高压力及高竞争等特点,与其他专业领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心理学专业人才可以在一般心理咨询环境中表面出色,但是在竞技体育的高压比赛环境下,可以难以迅速适应并为运动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如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适应体育环境的困难会影响非体育专业人才的工作效果。可以无法及时为运动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与表现。同时,还可能导致非体育专业人才自身产生挫败感,降低他们在竞技体育领域继续工作的意愿[3]

三、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新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的教育体系

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体育专业人才可以通过构建跨学科教育体系,更好地参与到竞技体育培养中。首先,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开设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例如,体育与医学结合的运动康复课程、体育与工程学结合的体育装备设计课程、体育与心理学结合的运动心理辅导课程等。这样可以让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竞技体育领域,同时也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其次,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项目。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研究项目,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比如,医学专业的人员可以与体育科研人员合作,研究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与操作预防;工程学专业的人员可以与体育教练合作,开发新型的训练设备。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能够产生创新性的成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还绿色能源开展跨学科的实习与实践活动。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体育机构、运动队进行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竞技体育实践中。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到非体育领域的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二)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为了促进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需要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建立体育与非体育领域的企业合作平台。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融合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与体育机构的合作,可以为非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参与竞技体育的机会。例如,科技企业可以与体育俱乐部合作,开发智能化的训练设备和数据分析系统,厚厚体育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另一方面,举办各类竞技体育相关的研讨会、论坛和比赛。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促进交流与合作。非体育专业人才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体育专业人士共同探讨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激发非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为竞技体育培养带来新的活力[4]

(三)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

要吸引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首先,制定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的培养计划和标准。明确非体育专业人才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角色和职责,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育。例如,对于医学专业的人才,可以制定运动康复师的培养计划,包括运动生理学生、康复医学、运动训练学等课程。其次,建立非体育专业人才的认证和评价体系。通过认证和评价,确保非体育专业人才具备参与竞技体育培养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可以设立相关的证书与资质认证,包括:运动营养师证书、体育数据分析师证书等。同时,建立评价机制,对非体育专业人才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极为重要。首先,加强竞技体育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宣传竞技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社会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与认知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竞技体育不仅仅是体育专业人士的领域,也需要非体育专业人才的参与。其次,打造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的成功案例。通过宣传非体育专业人才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更多的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的信心与热情。比如,介绍医学专业人才在运动员康复中参与的成功案例,科技专业人才在体育科技创新中的贡献等[5]

结论

总之,探索非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竞技体育培养新路径,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对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需求日益凸显。非体育专业的人才加入,可为竞技体育带来新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有利于提高竞技体育的竞争力与整体水平。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教育体系、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新路径,可以充分发挥非体育专业人才的优势,实现竞技体育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从而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国庆.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创新的四重逻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7(11):17-27.

[2] 辜德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及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 2022, 42(2):12-20,38.

[3] 夏东,孙丽娜.高校体能专业教练员培养模式的探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2(14):127-130.

[4] 崔泽峰.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体育世界, 2022(9):0024-0027.

[5] 汤文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体育画报, 2021, 000(004):79.


...


阅读全文